风雨援建路 无悔军工情

——中国船舶黄埔文冲援巴1500吨海事巡逻舰建造纪实
中国船舶报 2021年11月17日 黄崎峰 兰艳肖

2021年春节,中方援巴人员在卡拉奇船厂宿舍门口合影

2021年春节前,中方援巴人员和巴方工人合影

  黄崎峰  兰艳肖

  2021年11月4日,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旗下中船黄埔文冲船舶有限公司援建巴基斯坦的1500吨级海事巡逻舰PMSS 144舰在巴基斯坦卡拉奇交付入役。该舰是巴基斯坦海事安全局自1987年成立以来最大的装备项目,也是中国船舶集团及旗下中国船舶工业贸易公司所有军贸业务中克服国内外疫情影响顺利交付的第一艘舰船,更是黄埔文冲援建的最大的军贸舰船。该舰的顺利交付不仅是黄埔文冲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巩固和发展中巴两国传统友谊、维护双方“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有力见证,对于黄埔文冲开拓军贸业务更是有着里程碑的意义。

  为了保证这艘“友谊之舰”顺利建造与交付,自2018年7月开始,黄埔文冲先后派出45名同志奔赴巴基斯坦开展援建工作。面对疫情肆虐病毒横行、物资配套难以保障、背井离乡水土不服等种种困难,援建人员相互扶持、攻坚克难,用智慧、勇气与担当为黄埔文冲军贸事业添上了靓丽的一笔。

  翻越关山千万重

  2020年年初,巴基斯坦出现首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此时由黄埔文冲负责的援巴PMSS 144舰建造工作也进入全面冲刺阶段。气氛变得骤然紧张,援建项目组与中船贸易未雨绸缪,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共同制定了疫情防控应急预案,在确保防疫安全的同时,持续推进各项工作。远在千里之外的黄埔文冲领导在了解到驻巴人员防疫物资紧缺的情况后,在国内防疫物资相当紧张的情况下,紧急调配空运了防疫口罩、防护服、呼吸机等物品以及各类生活物资,让远离祖国的援建队员吃上了“定心丸”。

  针对施工现场巴方人员较多、施工空间狭小等情况,援建人员积极与巴方沟通,一方面要求巴方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强防护工作,对配合中方工作的巴方人员,在其上船前进行体温检测、登记并发放口罩;另一方面,采取临时错峰上船工作的方式,即巴方人员白天上班、中方人员夜间上班,最大限度地减少双方人员的聚集和接触。

  困难面前,党员先行。黄埔文冲造船事业一部党组织高度重视、关心、支持此次援建项目,选派一批批精兵强将前往巴基斯坦卡拉奇船厂。在援建工作面临疫情考验的紧要关头,一批党员骨干站在了战疫情、保生产的最前线。项目组负责人张小光及时与中船贸易、卡拉奇船厂沟通协调,及时了解驻巴人员的思想动态,做好有效沟通及心理疏导,让大家释放心理压力,不信谣、不传谣、不恐慌。项目组电工班长古彩航积极配合防疫工作,清查照明系统,配合气动百叶窗以及全船通风试验,以实际行动推进项目报验工作。项目组钳工班长邓恩强结合多年工作经验,刻苦钻研遇到的各种难题,针对主机安装调试等任务,与项目组成员一起加班加点、攻坚克难,为顺利完成系泊试验贡献力量。在这些党员的带领下,驻巴人员纷纷调整心态、克服恐惧、坚守岗位,如期完成了照明系统系泊试验、厨房设备安装、普通舱室家具安装等工作。

  随着疫情形势愈加严峻,巴基斯坦政府发布封城限制令,巴方船厂全厂停工,援建人员按照中船贸易的要求全员在驻地自行隔离,PMSS 144舰援建工作停滞。2021年年初,防疫限制逐步放开,为了降低疫情带来的拖期影响、加快推进项目的建造进度,一批又一批援建人员义无反顾地重新踏上赴巴征程。

  正当项目重现一线曙光之时,疫情再次让项目陷入困境。5月初,包括黄埔文冲在内的多名援建人员核酸检测结果为阳性,形势十万火急。黄埔文冲第一时间启动疫情防控应急预案,5月4日紧急召开会议,对驻巴人员隔离方案、防护物品、治疗药品、生活保障、家属沟通和心理疏导等各项工作进行了布置。黄埔文冲党委书记、董事长向辉明通过视频通话慰问援巴人员,介绍了公司对后续治疗和防疫工作的安排,鼓励他们坚定信心、战胜困难。会后,黄埔文冲以最快速度将呼吸机等一大批防疫医疗物资紧急空运到卡拉奇;安排医务人员与援巴人员一对一视频沟通,开展远程医疗技术指导。中船贸易组建了医疗互助平台,安排专门的医师远程治疗,完善驻巴各项防疫措施,安排定期核酸检测,卸下了他们的思想包袱。“公司领导的关怀让我们备受鼓舞,医生每天通过视频了解我们的情况,并根据每个人的症状调整用药。有这么强大有力的后勤保障,我们在前线才能敢打敢拼,能打胜仗!”黄埔文冲援建人员陈林浩笑着说。经积极治疗,受病毒感染的员工核酸检测结果全部转阴,身体情况良好,后来再也没有出现新增阳性病例。

  初心如磐,使命在肩。面对重重危险,援建人员充分发扬了敢打敢拼、迎难而上的精神。即使疫情暴发,他们依然心系项目,全身心投入援建工作,保证了各项工作节点的有序开展。

  迎难而上军工人

  1500吨级海事巡逻舰是巴基斯坦目前最大、最先进的公务舰船,也是黄埔文冲近年来承担的最大军贸任务。黄埔文冲上下高度重视,选派了一批在军工战线具有丰富经验的精兵强将参与该项目。尽管已有第一艘同型舰在国内建造的经验,但由于疫情带来了物资供应、人员调配等不确定因素,该舰的建造难度依然是前所未有的。

  巴基斯坦海域高温、高盐、海水腐蚀性强且卡拉奇船厂生产设备设施较差,国内舰船的研制建造经验大多不适用于PMSS 144舰。援建人员在吸取以往对巴出口船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巴方海域环境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了设计优化和备件整改,针对建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跟进解决并总结经验。由于该项目首制舰PMSS 143舰主机故障导致主机多次出舱维修,因此PMSS 144舰主机格外受到关注。自主机厂开始生产,各个环节都设置了严格的监测工序。在某次主机串油过程中发现油中混合着大量铁锈,经过调查,是因为没有及时油封导致舱内锈蚀。按照建造工艺要求,主机串油前需要进行酸洗清洁,而酸洗后的主机需要立即用滑油对舱壁进行保护并及时封舱,以免舱内生锈腐蚀。由于酸洗当天恰逢周五,巴方工作人员在酸洗结束后便将其放置一边,直至周一才进行油封,导致舱内严重锈蚀。汲取这次建造理念差异带来的教训后,援建人员对后续每一项关键工艺都安排专人跟进并全程监控,之前让人揪心的主机问题再也没有出现过。

  援建工作充满艰难坎坷,困难一个接着一个。首先要过语言关。由于语言差异,双方刚开始一边用简单的英语词汇对话,一边配合肢体语言进行交流,久而久之竟产生了默契,有时一个眼神就能领悟到对方所思所想。经过几年的磨炼,很多队员不仅业务水平提升很快,英语水平也突飞猛进。第二要过调试关。由于疫情影响,很多设备供应商不能如期赴巴,巴方人员系统调试经验又明显不足,为确保建造进度,PMSS 144舰的系统调试重任落到了援建项目组头上。他们不等不靠、勇于担当,不仅提供技术援助,还负责现场调试,甚至当上了一线施工人员。他们一边通过视频连线咨询供应商调试事宜,一边翻阅手册、资料进行设备调试,尽力将疫情的影响降到最低。郭凯作为项目总建造师,一直奋战在援巴的第一线。他及时调整策略,根据每一项试验项目的特性,合理制订人员搭配方案,编制滚动日计划,并将计划完成情况及问题及时反馈给中船贸易和国内同事,让原本被疫情打乱的生产工作又有条不紊地开展下去。第三要过物资关。巴方资源相对匮乏,为解决巴方物资配套与实际援建需求不符的问题,“除了国内各级领导、各级部门的鼎力支持,我几乎动用了所有我能想到的关系,中船贸易代表处、接舰部队、卡拉奇船厂项目经理,以及认识的工人,甚至外包供应商,都成为了我在当地应急采购的渠道。”郭凯表示。此外,黄埔文冲更是直接指定专人对接该船的物资供应工作,确保各系统备件能够及时补齐。

  越是艰难困苦,越能激发援建人员骨子里的军工精神。面对两天三夜的高强度跨天连续试航作业,他们以过硬的心理素质担负了试航项目中所有的试验组织、报验、值班站位等工作。期间,为了确保关键试验不出差错,质检员刘禄鹏、池利卫几乎没有睡过觉,调试人员陈林浩、梁海朗、黄启乾基本没有离开过岗位,机舱值班人员何亨杰、罗威在酷热嘈杂的机舱一待就是两天,而作为中方总指挥的郭凯更是身先士卒,在驾驶室连续值班长达40个小时。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军工人的使命与担当,是保证该舰顺利建造的“定海神针”。从交流、环境、生产条件再到物资配套,援建人员不等不靠,在艰难环境、危急关头坚守工作岗位,服从大局、攻坚克难,以技术过硬、作风过硬的优秀品质赢得了巴方人员的一致好评。 

  舍下小家顾大家

  时间回溯到2018年7月20日,黄埔文冲为巴基斯坦建造的MPV1500吨项目系列舰1号舰PMSS 143舰在广州交付。而该系列舰的2号舰将由我国提供技术援助,在巴基斯坦卡拉奇船厂建造,这就意味着援建人员要奔赴异国开展工作。

  初到巴基斯坦,面对高温炎热的气候以及饮食习惯的差异,不少人都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更有甚者出现了腹泻症状。驻巴不同于国内,顶着高温工作一天后,等待他们的常常是难以下咽的炸鸡土豆,想吃到一顿可口的饭菜十分不易。在情况允许的时候,他们一个月能申请到一次外出采购的机会,但也买不到特别合适的食材。为了能吃到新鲜的蔬菜,他们在宿舍前的空地上开垦菜地。当吃到用自己种的韭菜包的饺子时,他们一边笑着说可以加餐了,一边又转过身偷偷擦掉眼泪,浓浓的思乡之情难以言表。

  除了疫情的影响,巴方的防恐形势也很严峻,援建人员只能在武装防护严密的卡拉奇船厂内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他们每天结束船上的工作后便直接返回宿舍,唯一的娱乐项目便是偶尔与同事们在宿舍前的篮球场上打打篮球。这样的生活,他们坚持了一年多,有的甚至更久。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对工作也没有丝毫松懈,反而更加坚定了加速推进项目的决心,因为只有早点把工作做好做完,才能“光荣返乡”。

  2018年年底,项目组质检员池利卫的妻子即将分娩,他早早便订好了回国的机票,不料恰逢巴方局势加剧紧张导致航班停飞。一面是严峻的国际形势,一面是孤独无助的妻子,池利卫万分焦急。经过多方打听,他辗转沙特机场,最终历时十几个小时飞奔回家。“后来继续驻巴援建的时候,孩子还太小了,每次视频通话都是对着手机喊爸爸,后来见到本人的时候反而不认识了。”池利卫苦笑着说到,眼神中充满了无奈。

  2020年12月初,陈林浩与妻子举行完婚礼后不久就接到卡拉奇船厂的紧急电话,需要他回厂支援工作。本着对工作尽职尽责的态度,12月中旬,在中船贸易的安排下,陈林浩再次踏上援建之路。

  驻巴期间,为了不让家人担心,援建人员从来都是报喜不报忧。黄埔文冲在了解驻巴员工及其家属遇到的困难后,及时提供了帮助,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黄埔文冲各级领导无时无刻不在牵挂着这些远离祖国的援建人员。2020年春节,黄埔文冲总经理助理周军,该船项目经理、军工部副部长刘一飞,造船事业一部党委副书记罗汉清一行前往巴基斯坦千里探望,和援建队员在异国他乡一起欢度春节,让他们备受感动,更坚定了他们的信心。此外,黄埔文冲还以登门拜访或视频电话等形式对驻巴员工的家属进行慰问,邀请家属代表参加慰问座谈会,表达公司的亲切关怀和深情问候。

  开对外军贸先河

  中巴友谊历久弥坚,中国船舶集团和巴基斯坦海军的合作与友谊源远流长。作为中国船舶集团旗下大型骨干造船企业、我国华南地区最大的军用舰船建造和保障基地,黄埔文冲在持续推进中巴两国深化合作、共谋发展方面展现出了应有的责任与担当。自1973年起,黄埔文冲先后向巴基斯坦交付了4艘反潜护卫艇、4艘400吨巡逻舰,交付的产品在巴方使用过程中表现出极高水准,成为巴海军装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15年,黄埔文冲再获巴基斯坦海事局2艘1500吨巡逻舰订单,成功续写了中巴友谊的美好篇章。

  1500吨海事巡逻舰建造项目的首制舰由黄埔文冲建造,2号舰则是黄埔文冲提供技术援助,在巴基斯坦卡拉奇船厂建造。援建过程中,尽管巴方不熟悉我方的造船理念与工艺,但是对于援建人员提出的建议与要求,巴方都高度重视并对援建人员的工作给予了极大的支持与配合。援建工作也是中巴传承友谊的重要体现。三十多年前,黄埔文冲为巴方建造4艘400吨巡逻舰。三十多年过去了,当年巴方驻厂监造组一名成员的孩子长大后又参与到黄埔文冲1500吨巡逻舰项目的监造工作中。“某天我在舰上进行设备调试,隐约听到有人在呼喊我的名字,转过身发现是巴方的一名同事,只见他手里拿着刻有我名字的小木牌,一边擦着额头的汗珠,一边满脸笑意。”电气组成员刘建中说道:“他用激光设备在木牌上刻下了我的名字并将其郑重地交到我手里,而这块小小的木牌也成为了我们珍贵友谊的见证。” 

  2021年11月4日,1500吨级海事巡逻舰2号舰PMSS 144舰交付入役,其建造水平和质量获得了巴方的高度认可。这不仅体现了我国海洋防务装备研制的雄厚实力,树立了中国船舶集团在国际市场的良好品牌形象,同时也开创了黄埔文冲以援建方式开展对外军贸业务的先河,对于黄埔文冲进一步开拓防务装备外贸业务、提升公司在海外军贸市场的信誉和品牌影响力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中国船舶报综合新闻04风雨援建路 无悔军工情 黄崎峰 兰艳肖2021-11-17 2 2021年11月17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