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良
11月17日,由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旗下青岛双瑞主编的ISO 23314-2《电解法压载水管理系统的风险评估与风险减小》正式发布。这是电解法压载水处理领域发布的首个国际标准,填补了该领域的国际空白,成为我国船舶行业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取得的又一重大成绩。当前,国际标准规范已经成为推动船舶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船舶行业要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加强关键技术领域标准研究,深入开展国际合作,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船舶行业国际标准的制定,在提高我国船舶行业国际竞争力的同时,为全球海事业国际标准规范的制定贡献“中国智慧”。
标准化在推进船舶行业发展中发挥着基础性、引领性作用,长期以来受到国际海事业的高度关注,被认为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手段之一。不过,在本世纪初期以前,由于我国船舶行业技术基础薄弱,船企普遍存在“重生产、轻标准”现象,导致我国船舶行业主导制定的国际标准偏少,不仅在标准方面受制于人,在国际标准制定中更是难以发出声音。
随着技术研发、科技创新等整体实力的提高,我国船舶行业逐渐意识到国际标准制定话语权的重要性,逐渐开始理解、适应国际标准规范,开始在国际标准制定方面发出自己的声音,逐渐实现了从被动适应国际标准走向主动参与甚至引领国际标准制定工作的转变。2006~2020年,我国共在ISO/TC8发布了67项国际标准。其中,2020年,我国在ISO/TC8发布10项国际标准,占发布总量的10%;新立项17项,占总量的68%。这一系列成绩表明,中国船舶行业在国际标准化活动中的参与程度不断加深,话语权不断增加,影响力不断提高。
近年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国际船市不再仅仅受经济与航运需求的单一因素影响,低碳、节能、安全、环保等领域强制性法规要求持续提高,智能化、数字化等创新研发与推广应用持续加速,海事领域的新标准、新规范成为推动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当前和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将是全球海事业国际标准制定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而智能船舶、压载水、低碳乃至无碳燃料等热点领域正在成为“新战场”,我国船舶行业必须密切跟踪和关注这些领域国际标准制定的最新进展,更好地掌握前沿技术发展和国际标准规则走向。
谁把握住了标准,谁就能赢得技术研发和市场的主动权。目前,在争取国际标准制定的话语权方面,我国船舶行业面临难得的机遇。一方面,近几年,我国船舶行业整体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技术研发水平的持续进步为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夯实了基础;另一方面,随着我国船舶行业在ISO/TC8等国际组织有了充分话语权,大大增加了我国参与国际标准制定的机会。同时,我国也越来越重视标准化在产业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今年先后发布了《“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等文件,明确提出研究制定智能船舶等领域关键技术标准。
当前,国际船市朝着绿色、低碳、智能、数字化等方向发展的趋势十分明显,国际标准发挥的导向作用也越来越大。今后,我国船舶行业要进一步提高对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持续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广泛开展产学研合作和国际合作,更多参与国际标准研究和创新工作,不仅要将我国船舶行业优势、特色技术逐步转化为国际标准,还要持续巩固特色行业领域国际标准制定工作的优势,助力我国船舶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