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明峰
第一次听到吴运铎这个名字,是在小学课堂上,我们正准备学他的文章《我的童年》。年过半百的语文老师这样评价吴运铎:“这是一个了不起的人!”当时,老师的眼里隐隐有泪光闪动,而我也从此知道了这本自传体小说——《把一切献给党》。
当我在父母的书架上翻到这本书时,一时间有点茫然。这是一本古朴而老旧的书,带着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特有的痕迹。泛黄的书页、半繁半简的字体、简单的插图、被人反复翻动后微微磨损的书角……但一向反对我读“闲书”的父亲看到我拿着这本书,不仅没有将它没收,反而叮嘱我要好好阅读好好爱惜。据说,这本书是父亲参加工作时一个老专家所赠。多年来,这本书同父亲走南闯北,陪伴他经历过清苦的“三线”岁月;也曾随同他背井离乡,投身海岛建设。“这将是一本让你终身受益的书。”父亲这样说道。
翻开这本传承了几代人的书,我如同回到了那可歌可泣的战争年代,听吴运铎和他的战友们一起奏响忠心向党的赤诚之歌。书中一个个鲜活的人物那样高大英勇:有被反动军官残忍迫害仍坚信革命终究胜利的矿工武装领袖;有为了掩护其他战友,主动把敌人引向自己,惨遭日寇活埋的共产主义战士;有无数次同吴运铎并肩作战,为了试射炮弹牺牲在工作岗位的武器专家……
这本书也承载了我青少年岁月中许许多多的情感:是读到革命将士不畏强权、英勇抗战时,那种“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悲壮和凄凉;是随着吴运铎的步伐看到第一颗枪弹成功发射、听见平射炮齐声怒吼在中国大地时,那种欣喜自豪……更多的则是对这位身残志坚、不断奋斗的英雄的钦佩和折服。那几年,这本书常放在我桌前,伴我度过了无数日夜。
长大了,离开了家,辗转多处,这本书被我不慎遗失了。每当想起,那种惆怅、失落无法言表。
多年后,当踏入军工生产这一行,年轻的我真正明白了军工人担负的责任和使命,以及他们的不易与艰辛。尽管没有处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也没有经受血与火的洗礼,但书中那种“我们多流一滴汗,战士少流一滴血”的情怀却依旧常存我心。炎炎夏日中,艇内超常人忍受的高温,身上瀑布一般流淌的汗水;严冬户外抢修时,薄冰挂满外套,四肢冻得僵硬。“苦吧?”年长的师傅们笑着说:“想想士官们的笑颜,看看身后的万家灯火,你会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似乎,我从他们身上看到了吴运铎和他的战友们的身影。所以,当发现师傅们手上的那本《把一切献给党》时,我一点也不惊讶,只有欣喜。
再次打开这本书,重温经典,就像同阔别多年的老友重逢,又像再接受一次心灵的洗涤,只有满心的敬佩和仰慕。我敬佩他真正做到了“百战沙场碎铁衣,拼将残躯酬壮志”,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抗日阵地上坚不可摧的防卫屏障。我仰慕他用广博的爱,克服种种不便写下了这本著作,用他对党、对军工事业无限的情谊支撑起了强大的精神家园,引导一代代人前赴后继、开拓进取。
正如一本书中这样写道:军工人在长征路上前赴后继,在敌后抗日岁月中浴血奋战,在解放战争时横扫千军。而今为扬我国威军威,我们厉兵秣马、枕戈待旦,把一切献给党。
[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一二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