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张弘弢 报道 日前,《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方案(2022~2030年)》(简称实施方案)正式发布。实施方案提出,推进研究示范、应用于船舶等移动源的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研发高性能电动、氢能等低碳能源驱动载运装备技术,突破水运载运装备等应用清洁能源动力技术;研发超大型海上风电机组整机设计制造与安装试验技术、抗台风型海上漂浮式风电机组。
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实现重点行业和领域低碳关键核心技术的重大突破,支撑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18%,单位GDP能源消耗比2020年下降13.5%;到2030年,建立更加完善的绿色低碳科技创新体系,有力支撑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5%以上,单位GDP能源消耗持续大幅下降。
为实现上述目标,实施方案提出了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科技支撑行动,低碳与零碳工业流程再造技术突破行动,建筑交通低碳零碳技术攻关行动,负碳及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减排技术能力提升行动,前沿颠覆性低碳技术创新行动,低碳零碳技术示范行动,碳达峰碳中和管理决策支撑行动,碳达峰碳中和创新项目、基地、人才协同增效行动,绿色低碳科技企业培育与服务行动,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国际合作行动等10项具体行动。
实施方案明确,围绕碳中和愿景下对负碳技术的研发需求,着力提升负碳技术创新能力,聚焦CCUS技术的全生命周期能效提升和成本降低,当前以二氧化碳捕集和利用技术为重点,开展CCUS与工业过程的全流程深度耦合技术研发及示范。研究CCUS与工业流程耦合技术及示范、应用于船舶等移动源的CCUS技术、新型碳捕集材料与新型低能耗低成本碳捕集技术、与生物质结合的负碳技术(BECCS),开展区域封存潜力评估及海洋咸水封存技术研究与示范。着眼长远加大CCUS与清洁能源融合的工程技术研发力度,开展矿化封存、陆上和海洋地质封存技术研究,力争到2025年实现单位二氧化碳捕集能耗比2020年下降20%,到2030年下降30%。
实施方案提出,研发高性能电动、氢能等低碳能源驱动载运装备技术,突破重型陆路载运装备混合动力技术以及水运载运装备应用清洁能源动力技术、航空器非碳基能源动力技术、高效牵引变流及电控系统技术。
实施方案提出,充分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各类创新主体作用,深入推进跨专业、跨领域深度协同、融合创新,构建适应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能源科技创新体系,研发碳纤维风机叶片、超大型海上风电机组整机设计制造与安装试验技术、抗台风型海上漂浮式风电机组、漂浮式光伏系统;开展地热发电、海洋能发电与生物质发电技术研发。
实施方案还提出,开发红树林、海草床和盐沼等海洋生态系统固碳增汇技术,研究盐藻/蓝藻固碳增强技术、海洋微生物碳泵增汇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