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横南北真豪杰 驰骋江海留忠魂

中国船舶报 2023年11月24日 冉启蕾

  □ 冉启蕾

  编前:毛泽东《论鲁迅》这篇文章为众多人所熟知。然而,86年来,却鲜有人知道这篇文章的记录者是谁。这位记录者不仅是一位满腹经纶的才子,而且是一名投身革命的战士,他同时还是中国人民海军的创始人之一,他就是汪大漠。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逝世,今年正值他142周年诞辰、逝世87周年。毛泽东同志有一篇文章《论鲁迅》非常著名。他在文章中写道:“我们纪念他(鲁迅),不仅因为他的文章写得好,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家,而且因为他是一个民族解放的急先锋,给革命以很大的助力。”

  一般来说,人们都认为这篇文章是毛泽东亲笔所写,而并不知道是这其实原是毛泽东的讲话,是被人记录下来后发表的。近年来,重庆市涪陵区委党史研究室在抢救、发掘、整理党史资料的过程中,发现了一大批鲜为人知的党史资料,并论证了一个极为重要的判断——后来成为新四军的重庆涪陵人汪大漠,就是毛泽东《论鲁迅》的记录者和投稿首发者,并且他还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创建人之一。

  投身革命文化运动

  1916年5月,汪大漠出生在四川涪陵县云集区同兴乡的汪家庙。他从小进私塾读书,一直读到12岁。在此期间,受到父亲影响,汪大漠读了许多白话文新书籍,如《儿童世界》《少年杂志》等。1930年,14岁的汪大漠考入涪陵县立中小合校中学部读初中。15岁那年,他考入涪陵县中,受到石大城等老师所宣传的进步思想影响。石大城是涪陵早期共产党员,当时为涪陵县立中小合校国文教员,提倡学生学习进步文艺。汪大漠的国文成绩很好,又喜爱写作,深受石大城的器重。在石大城的影响下,汪大漠如饥似渴地学习新知识,并得到了大量阅读文学作品的机会,与新文艺结下了不解之缘。

  1935年底,“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在北京爆发,一场爱国团结、反对内战、一致抗日的革命浪潮席卷全国。1936年初,20岁的汪大漠说服家人,到四川成都天府高中继续求学,并投身四川的学生运动。汪大漠与田家英、蔡衣蕖、章嘉乐、戴碧湘、叶兆麒等进步青年一起参加了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团体“海燕社”和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在此期间,汪大漠以“瞎巴”“白帆”“岂第”的笔名,在《新蜀报》《商务日报》《华西日报》等报刊上发表了上百篇小说、散文、诗歌、杂文等,写下了大量歌颂共产党,反剥削、反压迫、反帝反封建的诗文,在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

  记录毛泽东的演讲

  1937年10月,全面抗战已开始了三个月,全国进步青年中的先锋也开始陆续向延安聚集。延安成立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两个大规模的青年抗日干部学校,紧接着又开办了鲁迅艺术学院。

  在地下党的安排下,早在1937年6月,汪大漠与叶兆麒、章嘉乐等一起,在“白色恐怖”下历尽艰辛奔赴陕北,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汪大漠在第一军团政治部宣传队当宣传员,一边参加军事训练,一边从事创作。短短时间,他就创作了近十件舞台艺术作品,用于宣传队演出。当年8月,组织上安排汪大漠等人进入陕北公学学习,主要学习马列理论。

  1937年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一周年的祭日,陕北公学组织了一系列纪念活动,其中有一项最重要的活动就是邀请毛泽东到学校作题为《论鲁迅》的演讲。

  那天上午9时许,陕北公学的上千名师生聚集在学校礼堂,怀着崇敬之情,聆听毛泽东同志所作的关于鲁迅先生的演讲。这是毛泽东同志第一次公开而全面地评价鲁迅,但当时并没有形成书面讲稿,全靠学员们一边听一边记录。

  坐在前排记录得最认真、最全面的就是汪大漠。他奋笔疾书,记录得非常快,几乎将毛泽东同志演讲的全部内容都记录了下来。汪大漠认为毛泽东同志对鲁迅的评论很重要,经过认真整理后,于1938年3月发表在左联重要成员、著名文艺理论家胡风主编的杂志《七月》第十期上。文章题目是《论鲁迅》,落款为“毛泽东演讲,大汉笔录”。

  1938年11月,《文献》杂志全文转载了毛泽东的《论鲁迅》,注明记录者为大汉。1950年7月,国家出版总署编审局出版的《高级中学语文课本》,也收录了毛泽东的《论鲁迅》,仍注明记录者是大汉。但“大汉”到底是谁?多年来一直是个谜。

  日月如梭,岁月如流。1981年,中央党校教授唐天然几经周折,终于证实了《论鲁迅》的笔录者是汪大漠。原来,因为繁体字的“汉”与“漠”字形相近,“大汉”为“大漠”之误。误将“漠”写成了“汉”。

  后据汪大漠回忆,《论鲁迅》在《七月》杂志首发时,自己还在《论鲁迅》一文中有一个“小引”,内容是:“该文是鲁迅先生周年祭日,毛泽东先生在陕北公学的纪念大会上的演讲,当时由我完整地记录了下来。……在延安时,没有机会把这篇记录交给日理万机的毛泽东先生看过,如果有遗漏或出入的地方,当然由记录者负责。”

  汪大漠为毛泽东《论鲁迅》演讲进行了笔录、整理,并推荐在报刊上发表,为中国保留了毛泽东唯一的一篇对鲁迅的专论。

  成为人民海军创始人之一

  在解放战争时期,汪大漠相继担任了华东野战军教导师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华东海军政治部办公厅副主任等职。渡江战役前后,他受张爱萍的直接领导。上海市解放时,汪大漠又与张爱萍一起参与接管国民党海军的工作,并组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当时的名称叫“华东军区海军”)。

  至今,在中国人民海军上海展览馆的展厅内,仍有这样的一段记述:1949年4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在占领南京的同一天,就根据中央军委决定,在江苏泰州白马庙成立华东军区海军。华东军区海军是以3野教导师师部及教导第3团、炮兵营、3野司令部侦察营和苏北军区海防纵队等部4335人为基础组建的,随后,又陆续抽调苏北军区3332人和陆军第30军、35军两个军部以及直属队共11825人,并接受国民党海军投诚起义舰艇和官兵,充实到机关和部队。

  在组建人民海军的工作中,张爱萍、袁世烈、冯文华、汪大漠、孙克骥等五人,被中央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第一任党委委员。汪大漠历任华东海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海军舟山基地政委、东海舰队后勤部政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汪大漠调任北京,历任海军政治部、海军直属政治部主任,组织部部长,海军舰空兵政治部副主任。1955年,汪大漠被中央军委授予大校军衔。

  汪大漠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无论是红军年代、抗日战争年代还是解放战争年代,他都没有忘记用自己的笔为党和人民写作。为党和人民勤奋工作了58年,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祖国和人民。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军的创建人之一,他为海军的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在他的追悼会上,他的海军战友们送给了他一副挽联,上联是“一腔热血,抗日救国,纵横南北真豪杰”,下联是“满腹经纶,绣成长城,驰骋江海留忠魂”。

  岁月流逝,沧海桑田,但人民总不会忘记有一位传奇人物——汪大漠。人们会想起这位中国人民海军的创始人,想起这位记录下毛泽东《论鲁迅》的人,不由得肃然起敬,敬佩万分。

  [中共重庆市涪陵区委党史研究室] 

中国船舶报金色码头04纵横南北真豪杰 驰骋江海留忠魂 冉启蕾2023-11-24 2 2023年11月24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