寸缕之地 心之向往

—— 记云南省职工职业技能钳工竞赛第一名、中国船舶昆船公司杨金松
中国船舶报 2024年01月19日

杨金松

  编前:几十万次的反复操作,成就了头发丝直径十分之一的精度。杨金松的面孔是专注的,这份专注源于他对钳工工作的热爱,热爱可抵岁月漫长;这份专注源于他挑战困难的勇气,勇气助他常创常新。杨金松从不止步于自己的“舒适区”,从车工到钳工,从第八名到第一名,他一步一步走近自己心向往之的“寸缕之地”。

  一把锉刀,

  一个工作台,

  几十万次的锉配,

  0.01毫米的精度,

  这寸缕之地,

  是杨金松的“心向往之”。

  ——题记

  杨建芳

  生产中机械加工的死角,抑或是机械加工精度无法达到的那方寸缕之地,通常是检验一名钳工技术水平的“考场”,也是每位优秀钳工的“心之向往”。而中国船舶集团昆明船舶设备有限公司所属昆船机械公司的钳工杨金松,无疑是这方寸缕之地的翘楚。

  从2017年参加昆船公司钳工技能大赛获第一名开始,每一年杨金松都在突破自我的道路上前行。2018年,他获得云南省第十五届职工钳工技能大赛第八名,被授予云南省“钳工技术能手”;2021年,获得云南省第十八届职工职业技能大赛钳工技能竞赛第七名;2022年,获得云南省第十九届职工职业技能大赛钳工竞赛第二名。2023年,在云南省第二十届职工职业技能大赛钳工竞赛中,杨金松终于斩获第一名的佳绩。

  练成钳工手 铸就工匠心

  “想要完美控制加工精度,必须靠大量、反复的练习,锉配这个动作起码要反复操作几十万次”

  杨金松从2011年开始从事钳工工作,至今已满13年。

  人们常说“十年磨一剑”,可对于钳工岗位来说,却是“十年磨出个烂钳工”。就是说,一个干了十年的钳工都不敢说自己是个“好钳工”。因为钳工工艺性很强,既耗费体力又讲究手眼配合,还要时刻保持头脑清醒,说“每一件活儿都是一次考验”也不为过。

  当初,干了5年车工的杨金松因为公司“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计划,开始学习钳工工种。谁知这一接触,杨金松便喜欢上了这个岗位,这份“喜欢”也成了他在钳工道路上不断前行的动力。杨金松深知,娴熟技艺的背后,一定会有超乎常人的付出。于是,他向拥有丰富理论知识的技术人员学习钳工技术,并且时常翻阅理论书籍;他向有几十年工作经验的老师傅请教平面锉配、角度锉配、圆弧错配的方法技巧,并且在网上搜索钳工锉配实操技巧的各类教学视频……他一边学理论,一边重实操;一边学技术,一边勤练习。

  “艺痴者技必良。”平日里,杨金松给自己添置了专业的钳工作业装备,只要有时间就训练。他用心揣摩,练腕力、练蹲力、练呼吸、练耐力、练韧劲。有时,为了练习手的平稳度,他往往几个小时不挪窝。就这样,他将理论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在不断学习、思考、实践、改进中大大提高了钳工水平。

  杨金松说:“想要完美控制加工精度,必须靠大量、反复的练习,要让肌肉形成记忆。而锉配这个动作,起码要反复操作几十万次。” 如今的他,早已具备“在钢铁上绣花的功夫”。在工件锉配过程中,他能将加工精度控制在0.01毫米以内,相当于头发丝直径的十分之一。

  从车工转为钳工,从小白到大师,杨金松一路磨炼、一路积累,把简单变成极致,以精湛的专业技能,从一名普通钳工成长为企业的技术“大拿”。

  创新无止境 实践中探索

  “要能吃苦、能战斗,不断钻研、不抱怨,因为这就是我们的工作”

  杨金松说:“做事,要自己真心喜欢,更要用心钻研,才能做好。”因为喜欢,在钳工岗位的12年里,面对每一次零件加工工作,锯切、刮削、锉配等每一步杨金松都力求做到比上一步更好。

  他时常在心里提醒自己,要能吃苦、能战斗,不断钻研且不抱怨,因为“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在一些急难险重的任务面前,杨金松本着肯吃苦、能奉献的精神,注重发挥集体才智,在探索中实践,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的难题。

  杨金松善于钻研、大胆尝试,在工作中进行了一系列技术革新。有一次,在加工某零件基座上的反拉孔时,传统刀具找正定位困难,需多次找正,且加工尺寸不稳定、加工效率低。为此,杨金松自制了一副安装板专用刀具。在加工过程中,他先把自制刀具放进待加工的反拉孔中再夹装,然后依靠刀柄的直径定位进行反拉沉孔,从而实现了一次夹装直接找正定位的目的。自制安装板专用刀具的成本低、加工尺寸稳定、夹装快速,在保证加工精度的同时,节约了二次夹装找正的时间,有效地提高了生产效率。

  还有一次,某产品零件在五轴加工中心设备上加工后,因设备间隙大、加工振动痕迹大等问题,致使加工表面粗糙,无法达到表面粗糙度1.6的要求,还需进一步打磨处理。而直接手工操作,则作业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低,对操作者要求也较高。为此,杨金松经过多次尝试后,提出由纯手工作业改为半机械作业,用气动打磨器去除振动痕迹的方法。这种方法通过采用不同尺寸的自动打磨头,扩大加工接触面积,在除高点的同时,避免了对合格表面的磨削,不但保证了产品零件表面粗糙度的稳定性,也提高了工作效率。

  有技不独占 共享同进步

  “要让‘老师傅’们的技艺传承到‘新生代’手中”

  对于高精度作业来说,钳工的技能水平是至关重要的。作为一名技术能手,杨金松迫切地感到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才能给生产力带来的持续提升。

  在自己取得成绩的同时,杨金松不忘与同事交流经验、探讨难题,并且毫无保留地向周围同事传授自己的技艺和经验。当然,在一次次思维的碰撞中,也让他受益匪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要带着问题去学习,学完了去实操,在实操中改进,再加上不断尝试、创新。”这是杨金松成功的最大秘诀。他说:“要让‘老师傅’们的技艺传承到‘新生代’手中,作为后备力量的自己要做的还有很多。毕竟,能力越大,责任也越大。”如今,杨金松希望能够成功申报“技能大师工作室”,以期有机会让自己的技能、经验与更多的人分享、交流,让更多的人能够在技术上得到提升。因为他知道,一个企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团队的力量。

  寸缕之地,心之向往。今年,杨金松给自己定了新的目标,那就是去参加国家级技能大赛,在更广阔的舞台上与同行们切磋技艺、突破自我。 

中国船舶报党建园地03寸缕之地 心之向往 杨建芳2024-01-19 2 2024年01月19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