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吕琰乐
“穷,不仅指物质,也指精神。弱,不仅指体格,也指内心。心胜,就是首先在心中战胜对手。”第一次看金一南将军《心胜》这本书,第一次读到这段话,第一次感受到了振聋发聩的力量,第一次体会到心潮澎湃久久无法平复的心情。
《心胜》中讲到的朱德将军之所以后来在军中地位无比尊崇,不是因为他战功有多么显赫,或是他手下有多少部队,而是因为在南昌起义失败之后,二万多人跑得只剩下八百人,在最困难、最无望也最容易动摇的时刻是朱德表现出磐石一般的革命坚定性,为共产党保留下火种,也使朱德成为这支部队无可争议的领袖。朱德为什么不像别的革命将领一样往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去自谋生路呢?因为他的心里坚信只有坚持走下去,才能向胜利更前进一步。
《心胜》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胜利的法则,最重要的是提高了自己的认知,并且点燃了自己心中的那一团火,也激发了我内心的斗志,无论生活和工作,当我面对困难时,这一团火都引领我奋勇向前。
我在生产一线,以前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我一直认为头脑和力量是起决定性作用的。但读完《心胜》后,我深刻体会到工作中头脑和力量可以起到重要作用,但不是决定性作用。工作中坚持到最后的人,一定不是头脑和力量最优秀的人,而是斗志和意志力执行力最强大的人,换句话说,工作中坚持到最后的人,一定是内心有力量的人,一定是内心最强大的人。
力量不光是来自身体肌肉,真正的力量来自自己的内心。像我们这一代人,真正经历企业最艰难的时期,毕业即失业,上岗又下岗。在改革开放大繁荣的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我一个月拿104元工资,连抽烟钱都不够。工厂军品生产任务几乎没有,军转民项目入不敷出,企业亏损严重,员工收入普遍偏低,人才流失严重。
然而,即使是这样,仍然有一部分人选择留在了公司,选择坚守的员工其实也在选择自己的未来,不是他们没有出路,而是选择与公司同呼吸共命运。他们内心中坚信企业面临的困难只是暂时的,笃信企业的命运就是国家的未来,个人的命运就是企业的未来,暂时的难关通过企业和个人的努力以及国家的政策调整是可以渡过的,这就是“心胜”。
心胜,并非胜利的全部,却是迈向胜利的第一步。制胜的力量,来自人的精神,人的思想,人的信仰,人的人格,一句话,来自内心。
用莫泊桑的一句话诠释《心胜》——“我们在人的一生中最为辉煌的一天,并不是功成名就的那一天,而是从悲叹和绝望中,产生对人生挑战的欲望,并且勇敢迈向这种挑战的那一天。只有内心感受到了,体会到了,充满了力量,才能在人生的旅途中,无论成功或失败,都能坦然应对,轻松度过。”
“这就是人类奇妙的地方,当你的精神意志力足够的时候,你往往可以发挥出自己都想不到的潜力,而当你思想上先投降先放弃的时候,你可能,连你平时10%的水平都发挥不出来。所以,一个人究竟可以做到什么,完全看他的心理。”这是贺炜在解说世界杯时随口而出的励志名言,和作者的《心胜》异曲同工、如出一辙。
现在我们企业正面临艰难的转型阶段,面临着空前严竣的挑战。随着国有军工企业产品市场改制的深入,一部分人开始唱衰国有企业,而我认为企业的性质和企业的成功之间不存在必然的逻辑关系。国有企业有成功的,也有不成功的;民营企业有成功的,也有不成功的。国有企业制度有他的优点也有弊端,民营企业制度也有弊端当然也有优点,无论什么性质的企业,今后只会面对越来越开放的中国,中国越开放,市场越多元,市场越多元,企业才能越来越强。
企业的成功,不取决于企业的性质,其关键在人,关键在人心,关键在企业家、企业员工、政府人员内心是否存在力量。当下这个时代,没有人告诉你应该怎么做,没有人告诉你今天做什么,明天做什么,全凭自己的自觉。这个自觉从哪来呢?作者在《心胜》序言说:“何须拿别处的阳光照耀自己。人人内心都埋藏着星火。点燃它——让它燃成火炬。”
(山西江淮重工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