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海减碳行 任重而道远

《2023全球绿色航运发展报告》发布
中国船舶报 2024年05月10日

全球清洁能源船舶订单数量

  航运业和船舶工业的减碳之路,挑战重重,步履维艰。在更高的脱碳需求下,船舶低碳技术解决方案的吸引力快速上升。面对与之相关的新燃料供应链的安全性、新型减排技术的革新等问题,船舶工业不仅要攻克技术难关、提升船舶能效,开发清洁能源动力,还需要行业内外共同努力,制定并执行严格的环保标准,以及平衡经济效益与环保责任。航运业和船舶工业必须迎难而上,以坚定的决心和创新的步伐,探索减碳之路,为海洋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本报讯 特约记者 何宝新 通讯员 赵翠云 张婕姝 报道  4月22日,上海海事大学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发布《2023全球绿色航运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系统总结了当下全球航运业绿色发展的情况,旨在为港航企业及时调整经营战略和选择合适的减排路径提供支撑;同时,提升大众对港航业绿色转型的认知,促进更多的利益相关者关注、探讨并投入到绿色港航转型的实践中。

  《报告》指出,全球船舶温室气体减排政策趋严。2023年,国际海事组织(IMO)在海上环境保护委员会第80届会议(MEPC 80)上通过了《2023年船舶温室气体减排战略》,明确到2030年,国际航运业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相比2008年至少降低20%,并力争降低30%,碳排放强度比2008年平均降低40%及以上,温室气体零排放或近零排放的技术、燃料或能源占比至少达国际航运所用能源的5%,力争达到10%;到2050年前后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相比2018年通过的初步战略,实现净零排放的目标节点提前了半个世纪。欧盟将航运业纳入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EU-ETS),已于2024年1月1日生效。欧洲议会通过的FuelEU Maritime也提出了更严格的减排目标,到2025年,航运公司的年度平均温室气体排放强度相比2020年平均水平减少2%,到2050年要减少80%(此前为75%)。

  《报告》指出,在政策法规的驱动下,航运业减排的机制逐步形成,包括碳交易市场、行业倡议和激励机制、跨行业市场调节机制以及绿色航运走廊等。其中,欧盟的碳交易市场机制较为成熟,成交活跃,航运业将于明年缴纳欧盟碳排放配额(EUA),这将影响经营欧洲航线的船舶。2023年,EUA现货和期货年吨总成交量分别为2409.7万吨、751500万吨,其中,EUA期货成交量占总成交量比重高达99%。EUA现货全年最高结算价和最低结算价分别为97.04欧元/吨、66.33欧元/吨,EUA期货全年最高结算价和最低结算价分别为100.29欧元/吨、66.73欧元/吨,EUA现货和期货价格走势全年基本保持一致。

  我国碳交易市场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23年,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成交量2.12亿吨,年度成交额144.44亿元,日均成交量87.58万吨,成交均价68.15元/吨。上海是全国唯一一个将航运业纳入碳交易市场的地方碳市场,共有31家上海航运企业纳入上海市地方碳交易市场。2023年,上海地方碳市场年成交量达到223万吨,其中,上海航运碳配额交易量为77万吨,成交金额约5500万元。

  同时,《报告》指出,2023年,IMO航运温室气体减排战略目标收紧,但在促进目标落地的措施方面还需考虑“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提升全球绿色航运法规的包容性和一致性。航运业是全球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减排机制要充分调动行业内外供应链上下游的积极性,建立多方联动、共同受益的合作模式。

  能源转型是实现减排目标的关键,但船用绿色能源供应链有待完善,网点布局有待扩大。与此同时,要采取激励措施促进绿色能源的供应,加快全球绿色能源认证体系建设。相比能源选择路径的不确定性,数字脱碳和技术减排等绿色航运技术的成本和效果具有明确的预期,是短期内具有较高性价比的选择,成为航运公司减排战略的重要工具;绿色航运人才队伍是支撑港航业绿色转型的基础,提升船员操作新能源船舶的技能成为业界面临的一大挑战,将催生巨大的培训需求。

  此外,《报告》还从船用清洁能源、船舶节能减排技术、全球主要航运企业和港口绿色转型实践等方面,对促进航运业温室气体减排的各种措施和行动进行了全面梳理。

  船用清洁能源 比例增加

  《报告》指出,截至2023年底,全球使用清洁能源的船舶超1800艘,占全球船舶总吨位的6.3%。其中,使用液化天然气(LNG)、电池/混合动力、液化石油气(LPG)、生物燃料、甲醇、乙烷、氢燃料的船舶数量分别为1053艘、496艘、114艘、104艘、28艘、22艘、8艘。

  《报告》指出,截至2023年底,全球清洁能源船舶订单累计超1600艘,占船舶订单吨位的50.3%,超过2022年初的33.8%。

  其中,2023年新增的清洁能源船舶订单有563艘,占2023年新造船订单总吨位的45%,高于2021年的32%。

  船舶节能减排技术 丰富多样

  《报告》指出,2023年,航运公司在运营和减排技术元件升级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在运营方面,主要航运公司纷纷开发数字脱碳工具,通过数字脱碳工具实现船舶能耗监控、碳足迹、碳排放强度计算、智能碳减排航线优化等功能。

  相较于更新燃料系统,数字技术在航运业脱碳进程中更具经济性与可操作性,仅靠数字化解决方案,最高可实现38%的碳减排。减排技术元件升级方面涉及船舶减阻、助推、回收技术等,具体包括气泡减阻、球鼻艏改进、船体整流鳍、舵球、桨毂消涡鳍、风力助推技术、轴带发电机技术、船载碳捕集系统(OCCS)、余热回收技术等。不同的减排技术有各自的应用场景要求,同时在船舶上采用多种减排技术并不见得能获得减排效果的叠加。

  航运企业&港口绿色转型实践 各具特色

  《报告》指出,全球集装箱班轮公司运力排行榜显示,2023年位列前五位的集装箱班轮公司分别是地中海航运、马士基航运、达飞海运、中远海运、赫伯罗特。这些公司在绿色船舶的订购倾向各有不同,地中海航运侧重于LNG燃料船,马士基航运侧重甲醇燃料船,达飞海运和中远海运综合考虑LNG船和甲醇燃料船,赫伯罗特则主要进行船舶发动机改造以使用甲醇燃料。

  《报告》指出,2023年,全球各大港口持续推进绿色智能港口建设,积极推动清洁能源使用。新加坡港、鹿特丹港、上海港积极推动清洁能源加注,上海港LNG加注量首次超过新加坡港,三大港口均已实现船用甲醇燃料加注;汉堡港启动“汉堡可持续能源中心(SEH)”,洛杉矶港致力促进船舶岸电使用。

  除了上海港,国内方面,宁波舟山港、天津港、青岛港大力推进港口风光储能项目建设。其中,宁波舟山港梅山低碳码头示范工程风光储一体化项目正式开工;天津港太平洋国际集装箱码头用电可100%由分散式风电机组和绿色能源供应系统提供;青岛港已建、在建光伏项目面积10万平方米,年发电能力1000万度;广州港大力推进船舶新能源化、光伏发电等,持续提高清洁能源覆盖率,完成149台龙门吊“油改电”、8艘内河驳船LNG动力改造项目;深圳港通过岸基船舶供电、龙门吊“油改电”、应用LNG拖车等措施降低港口碳排放。

中国船舶报产经行业风07碧海减碳行 任重而道远 何宝新 赵翠云 张婕姝2024-05-10 2 2024年05月10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