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鹏
李静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是共产党员的鲜明品格。在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旗下中船科技中船海装风电股份有限公司,有这么一位共产党员,他将“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必定有我”的担当充分彰显,他就是中船科技优秀共产党员、中船海装研究院营销技术方案室副主任陈鹏。
在市场支持战线默默付出与坚守8年多,仅2023年,陈鹏就助力中船海装11个项目200多万千瓦订单落地。今年4月,针对新疆华电天山北麓基地新能源项目,他带领团队对项目进行定制化设计,提升项目投标方案竞争力,助力公司中标项目三标段总容量100万千瓦。
时光磨砺,练就深厚技术功底
“当时跟他接触,觉得他专业能力强,勇于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难题。”“他的专业研究非常有深度”……这是众多与陈鹏接触的同事对他一致的评价——专业精、技术牛。但只有陈鹏知道,掌握载荷仿真的硬核技能,需要时间的慢慢磨砺。
2012年4月,考研复试失利的陈鹏有些茫然,是再战一年还是边工作边考?就在这人生的十字路口,他跟着同学走进中船海装的招聘宣讲会。从此,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当年7月,陈鹏进入中船海装研发中心,从事载荷仿真工作。
载荷仿真是风机设计过程中的关键一环。载荷的大小决定了风机的成本,而载荷的准确性决定了机组的安全。载荷仿真的软件、参考资料全是英文,对于英语水平有限的陈鹏来说,只能“硬啃”。他花费了许多心血和时间来阅读资料、理解术语。载荷仿真也是一项极度枯燥的工作,天天与数据打交道,风机建模、工况定义、载荷时序检查、载荷后处理、载荷分析、控制调参优化、零部件载荷提取、模型优化、不断迭代优化载荷……但陈鹏却乐此不疲,沉浸其中,最终练就了一身硬功夫。
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练。入职后,陈鹏先后参与了海装2兆瓦、2.2兆瓦等多款明星机型的开发,负责其载荷仿真工作。期间,他还利用闲暇时间精进学业,在职攻读并获得了重庆大学机械工程专业工程硕士学位,给了6年前的自己一个完美交代。
6年的载荷仿真工作,让陈鹏对风电有了深刻的认识,也对载荷仿真上游的风资源分析、下游的零部件设计校核都有了一定了解,这为他后续做市场支持提供了坚实支撑。
致胜市场,构建整体解决方案
2018年,国内优质风资源开始规模化开发,三北地区“弃风限电”日益严重,国内风速小、地形复杂的区域市场逐渐增加,风电整机厂商获取订单的压力剧增,竞争白热化。这时,提供一套覆盖20年建设及运营的全生命周期整体解决方案,以帮助投资方获取更大的风电场开发收益,是风电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为快速及时响应市场,提供有竞争力的解决方案,2018年9月,陈鹏从中船海装研究院转岗到市场支持中心,负责整体解决方案体系建设,尤其是风场定制化设计。
“当时市场的竞争态势已从装备竞争转变为解决方案的竞争,我们一起从无到有搭建起海装的整体解决方案体系,走过了7年的艰辛历程。在这个过程中,陈鹏作为团队的主心骨一直都在。”作为他的领导,李建科谈起与陈鹏一起并肩战斗的岁月很是感慨。
在市场支持中心,陈鹏先后任整体解决方案部副经理、市场支持部副经理、定制方案部经理,带领团队深入研究整体解决方案的关键技术,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初步建立起了海装的整体解决方案体系。其中,他们完成了塔筒定制化能力建设,有效降低塔筒重量并应用于投标项目中,平均每年为公司及业主节约成本1亿元以上;搭建了经济性评估模型,填补了公司空白,为市场投标项目方案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随着整体解决方案的不断构建,乌兰察布大基地投标成为“亮剑”试锋芒的主阵地。面对这一当时全球规模最大的单体陆上风电项目的订单争夺战,陈鹏和团队成员丝毫不敢懈怠。他们借助与设计院资深专家协同开展乌兰察布大基地的道路及集电线路规划的机会,带领团队全程参与,掌握了道路及集电线路规划的一般方法,填补了公司空白,助力公司一举中标。以此为契机,陈鹏带领团队与多个设计院、专业软件公司多次沟通交流,完成了公司陆上风电场集电线路、道路优化设计软件开发,实现了风电场集电线路、道路的自动规划,大幅缩短了设计时间、降低了人工成本。
躬身入局,创造亮眼价值
在市场支持中心工作2年多后,陈鹏先后被调往不同岗位锻炼,研究院产品技术所副所长、销售公司整体方案部/风能技术部/风能开发部副部长,最后又再次回到研究院任营销技术方案室副主任。
多个岗位的磨砺,让陈鹏不仅在技术方面有着深厚的积累,还在市场、销售、管理等方面收获了丰富的经验,让他具备更强的适应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在不同的岗位上迅速适应并发挥出自己的优势,带领团队完成复杂的任务。
2023年9月,中船海装开启了改革发展新征途。投身改革,躬身入局,陈鹏从直面挑战开始,他承担起了中标项目的降本及库存消纳工作。
为最大程度的实现降本,陈鹏组织研究院、市场营销中心、供应链管理中心、塔筒事业中心及生产交付中心的骨干,梳理库存物资,针对中标项目详细风资源情况,紧抓成本源头,突出精准发力,时刻关注降本机会,在保证机组安全的情况下,组织对整机及大部件深度定制化降本。同时,他充分考虑供应商和海装各基地积压零部及整机物资,制订针对性的消纳方案。截至目前,陈鹏带领团队实现执行项目塔筒减重1657.5吨,综合降本600多万元;实现库存叶片、测试样机、齿轮箱等物资的消纳处置,涉及经济价值超亿元。
陈鹏坚信,待中船海装实现高质量发展之时,“功成必定有我”。投身改革洪流的他,将继续一如既往地去坚守、去创造、去攻克,用自己党员的先锋力量去激活更多价值创造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