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控股上市公司陆续发布今年第一季度业绩预增公告。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形势,中船集团控股上市公司狠抓生产保交付,积极提升精益管理水平,开展产品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不断加大市场开拓和科技创新力度,着力提升价值创造能力,普遍交出了亮眼的成绩单。本报特开辟专栏,系统介绍中船集团控股上市公司第一季度取得的成绩,以及在市场开拓、科技创新、精益管理等方面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编者
记者 刘志良
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动力股份有限公司认真贯彻落实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2025年工作会精神和“1-1-7-8”总体要求,完成了各项生产经营任务,实现“开门红”。
第一季度,中国动力营业收入同比增长6.9%,利润总额同比增长263.98%,承接合同同比增长28.95%,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3.23%。得益于全球造船业维持高景气度区间,中国动力船海产业保持较快增长,船海产业营业收入和承接合同分别同比增长19.20%和105.19%;中国动力柴油机业务经营再创新高,柴油机承接和生产台数分别同比增长30.35%和13.56%。
择优接单
持续提升经营质量
中国动力聚焦船舶海工行业发展,全面开展市场分析,扎实推进经营接单工作高质量发展。
在船海动力方面,中国动力聚焦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突出主建机型,以卓越品质和优良服务巩固战略客户,拓展大缸径双燃料主机潜在优质订单,优化液化天然气(LNG)双燃料低速机、甲醇双燃料低速机等高附加值低碳主机接单占比;持续提升售后服务保障能力,强化全球服务网络建设,建设数字化服务平台,抢占双燃料主机坞修、改造升级等核心服务市场,提高售后服务类业务接单占比。
在船海工程方面,中国动力通过加大自主品牌产品国内外推广力度,深入发掘各类平台项目,优先承接高毛利率订单,着力推进主流船厂和主流船型的设备配套,批量承接了锚绞机、舵机订单,并签署了液货、喷推、克令吊等产品合同,还成功与国内外客户签署了多座自升式海工平台合同。
在港机经营方面,中国动力始终聚焦自动化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开展关键技术开发及应用,做好国内外主流港口、大型运营商等核心客户的开发及维护,再次牵手宁波港签约批量港机合同。
强化科研
不断提升创新能力
中国动力聚焦创新驱动,强化以市场需求为牵引的技术和产品研发,不断加大研发投入,研发投入同比增长约20%。
第一季度,中国动力自主研发成果显著:X-DF-A氨燃料发动机研制进展顺利,单缸100%负荷测试符合预期;制造的国内最大缸径自主品牌8ML450DF双燃料中速发动机工程样机成功点火动车,突破管路连接、电控调试等关键技术;全球首制7S60MEC-LGIM-EGRBP甲醇双燃料主机成功交验,燃油喷射和燃烧控制技术国际领先;第四代二轮车磷酸铁锂换电产品正式上市,相比原产品能量密度更大、循环寿命更长、安全性能更高。
精益制造
夯实可持续发展基础
中国动力全面推行以“标准化、数智化、可视化、查变化”为核心的精益管理范式,强化生产系统事前策划和成本价值意识,管理思路从“后期解决问题”向“前期策划与风险防控”转变。
在船海产品订单激增的情况下,中国动力通过优化工艺流程、统筹装配布局等举措,实现生产效率和产品产量均大幅增长。一是开展低速机装配、精密部件加工、中高速机装配工艺流程、布局优化及标准化工位建设,缩短了零件周转周期及台位占用周期,其中G50主机台位占用周期由22天缩短至17天,分配块加工周转效率提升100%。二是加强工程总包项目管理体系建设,全力保障总包项目推进,TYPE3-3、TYPE3-4两座生活辅助平台顺利交付客户,多座平台完成下水、试航等关键节点。
数智赋能
助力生产管理提质增效
中国动力坚持以数字化提升企业效率、以智能化提升品牌质量、以新质化提升研发水平,深化数字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融合,提升研发、生产、管理的全流程标准化、透明化水平,促进实现管理创新创效。
第一季度,中国动力完成柴油机领域MES系统建设并全面应用,低速机活塞头全自动加工产线、电气箱(柜)产线数智化产线升级、L23机脉动式装配生产线、智能化仓库物流等一批重点数智化项目已进入启动实施或试运行阶段;持续开展绿色低碳智慧能源管理在上海地区的试点实施,实现产值能耗同比下降;自主开发的WAPP移动综合管理平台,解决起重、报检、转运等隐性工作显性化问题,大大压缩生产辅助时间;自主开发的WMOM制造运营管理系统满足多场景生产管理数字化需求,形成了精益、智能、高效的生产营运一体化解决方案,机加设备的运行效率显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