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11月18~19日,国际船东、船检、造船三方会议召开线上会议,相关行业聚焦业界最为关注的航运界去碳化进行交流讨论,从战略和技术角度就航运去碳化发表立场、分享经验和信息。会议由中国船东协会、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和中国造船工程学会、中国船级社联合主办,国际航运公会(ICS)作为视频会议的国际协调方具体组织,相关国际组织以及国内外航运、造船、相关配套厂商和科研院所约110人参会。
活跃造船专家联盟副主席、中国船协秘书长李彦庆参会并作主旨发言。李彦庆指出,当前全球海事工业正在经历最重大的变革,海洋环境保护、气候变化和智能技术应用成为热点,激发海事界对新技术发展和广泛应用的热情,加速联合国各机构尤其是国际海事组织(IMO)的立法活动。全球海事工业产业互联、利益共享,是有共同理念、共同标准、共同声音的“海事工业命运共同体”。国际船东、船检、造船三方会议作为一个全球海事工业互通互联平台,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联合参与并引领国际海事规则规范的制定,从根本上持久建立海洋绿色低碳经济生态和互联高效便捷的海上运输系统,促进世界海事行业各领域朝着更加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中国船舶工业愿意与各方分享观点、互鉴经验,更愿意与船东、船检深入交流、务实合作。
会上,相关国际组织和受邀企业代表围绕海事去碳的政策、技术、经济性等问题深入交换意见。
船东方面表示,航运业作为船舶的使用者,应努力为海事去碳化提供各种信息和建议。船舶作为复杂系统,在运营过程中必然产出大量系统性数据信息,通过搜集这些数据并经行系统性开发,剖析船舶在运营过程中的排放、能效等情况,有助于为海事去碳化的各项工作提供决策支持。油船、散货船、集装箱船和汽滚船作为当前船队的主流运力,必须率先使用去碳技术和装备。航运企业要支持绿色去碳技术装备的研发,为相关技术的首次产业化应用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此外,目前有部分船东开始思考核动力商船的可行性,但尚未进行具体的方案设计或进行专业的讨论。
船检(船级社)方面表示,海事工业推进去碳化工作,必须重视安全性、经济性和可操作性。去碳化已成为海事工业发展大势,是制定各项政策的导向目标,也是未来海事技术、经济和商业发展的方向。船舶的绿色设计要更加灵活,尽可能多地兼顾各种绿色环保技术的使用,从而使船舶在发生事故时能有应急措施和有效的替代方案。风险是必然存在的,海事低碳技术的研发,要充分考虑对船舶运营、船上人员、海洋和港口的潜在风险。对甲醇、氨气、氢气、乙烷等船舶新能源的使用,要充分研究风险因素,排除安全隐患,再考虑燃料可获得性、成本投入等经济性问题。
造船方面表示,海事去碳化需要各方携手积极应对,船东、船检和造船三方要加快在去碳化技术路径上形成一致、统一行动。造船业产业链覆盖面广,三方要更加深入参与船舶设计、建造、使用、维护等各生命周期环节,共研共提技术解决方案,引导产业间实现联动。去碳化技术的研发应用,要更多听取造船业的意见,要充分考虑帮助产业实现更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进而吸引更多人参与新技术研发。各方要支持船舶工业加快研究出台船舶绿色能源、去碳技术的国际标准。针对IMO对海事去碳化的管理,造船业提倡高效和及时实施或引入基于技术措施的解决方案,这应成为采取经济手段的前提和基础。(船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