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记者 何宝新
2022年,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旗下上海船企、研究院所有多位个人、多个团体分别荣获全国、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五一劳动奖状荣誉及“工人先锋号”称号。继上期之后,本期将继续向您讲述在常规表彰中获得上海市“工人先锋号”称号,以及在专项表彰中获得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状、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上海市“工人先锋号”称号的先进集体与个人的故事。——编者
上海市工人先锋号
支撑国家装备建设 保障能源动力安全
——记上海市“工人先锋号”中国船舶沪东重机中高速机产品所
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旗下中船动力(集团)有限公司所属沪东重机有限公司技术中心中高速机产品所,是中船动力集团柴油机技术创新研发的主力军,负责中、高速柴油机及其动力系统的论证、研发、设计并对产品的生产制造、调试试验和服务保障等提供全寿命周期技术支持。自成立以来,该团队一直致力于柴油机动力研发,是中国第一台完全自主研发的大功率中速柴油机E390V系列机型的设计者,不断书写着船舶动力人为掌握核心技术艰苦奋斗的感人篇章。
发挥主力作用 实现跨越发展
中高速机产品所是一支年龄结构和知识水平配置合理、工作创新却不失细致、斗志昂扬又脚踏实地的研发设计团队。他们以“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报国心,矢志不渝地为支撑国家装备建设和保障能源动力安全做出突出贡献。
近年来,该团队先后完成了国内最大功率自主研发柴油机12MV390EF的工程化设计和产业化应用突破,填补了万千瓦级柴油机自主研制和应用的空白;完成世界首台特种12兆瓦级大功率16PC2-6B中速柴油机、国内首台4兆瓦级综合电力系统用16PA6MPC中速柴油机、国内首台具有世界先进水平MTU1163柴油机研制,为解决船舶工程应用急需做出突出贡献;开展第三代动力新型中速柴油机转产研制、新型高速柴油机自主研制等重点自主型号的研制工作,在拓展特种动力型谱、实现自主可控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技术引领作用,科技成果显著。同时,为了开拓市场,满足社会需求,在核级应急发电机组的研发设计领域屡有建树。截至目前,该团队完成P6ALN、PA6BN、PC2-6BN等多型世界或国内首台核电应急柴油发电机组研制,已为国内多个核电站提供应急保障柴油发电机组,为国家核电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和安全运行做出了卓越贡献。
注重技术服务 勇于担当奉献
团队成员曾历时274天参加亚丁湾护航工作,多次奔赴海外圆满完成维修保障任务,运用精湛的技艺解决紧急装备问题,赢得赞誉连连。
为了帮助客户迅速掌握装备使用要领,团队建立了一支经验丰富的技术培训团队,精心编写各类培训课件10万余字,培训4000余人次,有力提升了客户的操作维修能力。
团队成员中,党员占比40%,35岁以下青年员工占比60%,中、高级职称占比40%,年龄结构合理,战斗力强,工作积极,成绩突出。其成员竺华君先后获得上海市劳动模范、中国船舶集团优秀共产党员标兵等多项荣誉称号,并作为国家科研人员受到国家领导人接见;任建军获得中国船舶集团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团队负责的科研项目先后获得军队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中国船舶集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等奖项。
强化政治引领 矢志工艺报国
——记上海市“工人先锋号”中国船舶上海船舶工艺研究所某型号关键装备研制团队
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旗下上海船舶工艺研究所某重点型号关键装备研制团队成立于2018年,共20名成员,其中共产党员占比80%,硕士研究生学历及以上占比75%,40岁以下占比70%以上,是一支老中青结合、青年为主的舰船工艺技术研发先锋队,也是一支敢于担当、勇于创新、团结拼搏的学习型团队。该团队牢记工艺报国之志,践行强军首责使命,致力重点型号关键装备国产化研制工作。
强化政治引领 矢志工艺报国
该团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成员结合岗位,树立工艺报国之志,把团队目标、个人发展和实现科技强国、海洋强国、制造强国的远大理想结合起来。
针对某重点型号关键装备研制任务,团队成员在结构设计、材料选型、工艺开发、力学试验、质量检测等各专业岗位努力学习,奋发有为,成果丰硕,先后获得中国船舶集团军工先进集体2次、船舶贡献奖2人次、优秀共产党员1人次,上海市三八红旗手标兵1人次等荣誉,获得工信部科技进步奖1项、中国船舶集团科技进步奖1项。
创新关键技术 打破技术壁垒
该团队以建设一流工艺研究平台为目标,面对设计、试验、工艺、检测等一系列技术难题,对标世界先进舰船工艺技术水平,迎难而上,边学边干,成功突破多项关键技术,顺利实现工程样机设计开发、研制和装备应用。
由于国内缺乏相应的标准规范,团队从头起步,力争弯道超车。该团队坚定实现设计材料工艺一体化全面自主可控的目标,在总体设计层面,坚持逆向工程和正向设计相结合,借鉴国外先进技术和国内相关行业研制经验,开展自主研发,采用国产先进材料和先进工艺,提高产品性能,研制出重量更轻、性能更优的装备;结合使用环境,建立材料零件级、部件级、整机级三级积木式试验体系和专用试验平台,充分试验、充分验证产品性能,提高了产品的可靠性。
为适应规模化装备设计,该团队先后开发了模块制造、柔性总装成型工艺,提升了产品质量,提高了装配效率,降低了研制成本;通过工艺试验、性能试验、环境适应性试验和质量检测四个环节的体系循环,提高装备的质量可靠性。该团队累计申请专利十余项,发表科技论文近十篇。
注重人才建设 释放创新动力
该团队十分注重培养科技青年人才的担当意识、爱国情怀、奋斗精神。近年来,团队在研制现场成立党员突击队,围绕研制节点开展党建活动,激发青年人才的聪明才智和无限创造力;引导青年人才扎根科研、生产一线阵地,勇于奋斗和创造;注重以老带新结对子,加强工艺技术传承;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凝聚团队力量。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出发。上海船舶工艺研究所重点型号关键装备研制团队将牢记使命,不忘初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踔厉奋进。
拼搏底色展风采 使命担当创一流
——记上海市“工人先锋号”中国船舶外高桥造船邮轮项目部
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旗下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邮轮项目部,是中国船舶集团一号工程——国产首制大型邮轮的建造协同指挥部门,肩负着摘取造船行业“皇冠上最后一颗明珠”的重任。他们本着“安全、创新、协同、效率”的工作原则,全面落实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与科研生产攻坚战的要求,围绕邮轮建造薄板分段制造、薄板总段翻身总组、舾装施工顺序等专重问题开展攻关,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确保国产首制大型邮轮全船结构如期贯通。
党建引领 防疫复产两手抓
邮轮项目部党组织积极落实邮轮大项目党建方案,打造“邮轮双争、邮轮攻坚、邮轮提能、邮轮干净、邮轮文化”等五大工程,切实把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大型邮轮的建造优势。
2020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反复,使大型邮轮的设计、生产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为了在第一时间协调解决邮轮项目的问题,邮轮项目部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发起“每天献工一小时”的倡议,力争下坞节点目标不变,及时复工复产,确保整体计划不变。
邮轮项目部协调组织召开各类沟通会,对薄板分段工艺路线进行变更策划,综合平衡厂建、设计、工艺、场内资源等,制定专项赶工计划,减少因疫情原因对分段总段制造的影响,确保邮轮的各项建造节点。
凝心聚力 攻坚克难解难题
与其他民用船舶不同,由于受到严格的整船重量重心和美观度要求,80%的邮轮分段为4毫米至8毫米的薄板分段。薄板在加工、吊运过程中非常容易发生变形,进而导致船体结构错位,引发火工矫平和开刀修正。因此,薄板变形控制是邮轮结构建造必须逾越的难关。
邮轮薄板变形控制贯穿于薄板生产制造、总组、搭载的各个环节。目前在国内针对如此大规模的薄板变形控制尚无成熟经验可借鉴,这也注定了邮轮不平凡的船体建造之路。但哪里有难题,哪里就是造船人攻坚发力的支点。
邮轮项目部组织开展薄板分段制造、薄板总段翻身总组、舾装施工顺序等关键工艺问题的攻关,成效显著,从技术准备上为邮轮实现全船贯通打下坚实基础。
严密策划 协同创新筑体系
中国首制大型邮轮项目是我国目前唯一没有攻克的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产品。为了确保产品如期成功交付,邮轮项目部全体员工严密组织筹划、严谨协调施策,构建了由邮轮项目管理和生产组织机构设置和运行、安全质量体系构建及执行、设计工艺路线调整及工法研究、采购商务谈判及物资储备、配套设施改造及生产保障、分段总组建造及后行舾装、区域背景工程、内装工程、系统完工区域完工等重点工作组成的邮轮建造体系框架,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完善。
项目部在大型邮轮项目管理方面全力推进“以建造为核心的生产策划能力建设”,通过对生产准备、生产计划、先行建造、舾装建造、后行建造、完工管理等各方面的管控,逐步构建中国邮轮建造体系。
邮轮项目部人在攻坚克难中展现了船舶工匠的拼搏底色,在劈波斩浪中诠释了外高桥造船人的使命担当。
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状(专项表彰)
强力保障配套 服务国防建设
——记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状获得者中国船舶江南管业
上海江南船舶管业有限公司是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旗下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子公司,被誉为中国第一船管配套企业。
江南管业以“做实内配、做优工艺、做强专业”为宗旨,以“配套江南、服务国防”为使命,依托数十载的生产技术积累,圆满完成国家某重点战略产品的船管配套任务。专项产品成品管累计生产16万根,生产任务准时率近100%,同时攻克了8种新材料特别是耐热钢管(12crmov)、钛合金管(TA2)等特种焊接工艺技术难关,填补了多项新材料在船管焊接领域的施工工艺空白,为建设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海军提供了强有力的生产配套保障。
自2019年起,江南管业开始承担国家某重点战略产品船舶管系配套任务,这是公司成立以来面对的最为复杂、物量需求最为集中的一型船舶产品。该型船成品管数量大概是7艘世界上最大的24000TEU集装箱船的管系总量,且涉及多种新型材料。
面对生产物量大、配套周期紧、工艺技术难等一系列挑战,在江南造船的领导下,江南管业组建了一支由全国劳模、高级技师领衔的经验丰富、高度专业化的生产工艺团队,攻坚克难,踔厉奋进。
在生产工艺方面,钢管(12crmov)、钛合金管(TA2)等多种新型材料此前很少有在船舶行业中应用,材料焊接难度极大,工艺要求极高,尤其是12crmov需要在工作温度大于500摄氏度条件下实施焊接。
为了攻克技术难关,江南管业多次组织召开专题研讨会对工艺进行反复研究分析,并多次组织技术人员前往电力系统单位“取经”。经过6个月的不断试验验证,终于掌握了新材料的特性与现场施工工艺特点。
此外,该型产品的航煤油系统对管路内部的清洁度要求近乎苛刻,需要达到类似于无菌实验室级别的洁净度。面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生产工艺团队通过不断试验反复论证,编制了关于PORL管表面处理作业指导书与工艺标准,设计发明了专用封头,终于一次性通过可靠性与洁净度的军方严苛检测。
在生产执行方面,针对该船来料集中、生产节奏快等特点,江南管业通过完善生产运行体系,重塑生产作业流程,优化生产周期策划,尤其是对生产流程中出现的痛点、难点、堵点进行梳理,找出症结,然后对症下药。该公司成立专门小组,统筹全船事宜,落实问题闭环责任制。一系列切实有效的对策和措施,使单管生产周期压缩4~5天,劳动生产效率提升15%,极大保障了国家战略产品的高物量需求。
江南管业干部员工凝心聚力,迎难而上。在近4年的时间里,从非标规格的消磁电缆管交付、封舱,到国内无弯制厂商可加工的大口径薄壁铜管按期完工、搭载,每一个重大节点,就如同一场战役。该公司通过改装磨具,改变芯棒顶部结构,内部加压填充特种钢砂,热弯与机械弯相结合的形式,完成了技术攻关,确保了生产节点,确保按时交付船厂。
2022年上海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彻底打乱了原先的生产节奏。为保障国家战略产品下水节点,4月28日起,江南管业从严从细从实做好疫情防控各项工作,精选骨干人员108人,成立生产突击队,驻厂进行闭环生产。整个封闭生产期间,生产各管线加急成品管千余根,钛合金管百余只,高效准时保证了国家战略产品重大节点的按期达成。
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状(专项表彰)
打破思维桎梏 创新管理理念
——记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国船舶江南造船李会华
李会华,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旗下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助理、装备发展部合同监管专家,现任某国家重大工程的总质量师。从事船舶建造、生产策划、质量管理等工作30多年来,他坚守“打造世界一流舰船”的信念,打破思维桎梏,创新质量管理理念,带领管理团队全力保障国家重大工程建造。他参与和负责了50余艘大型水面舰船、水下产品、军辅船的质量监督管理工作,成绩显著,多次获得国家、省部级嘉奖。
夯实基础 敢于变革
针对重大工程高强度特种钢材大面积应用情况,李会华率先提出并推进焊接管控技术应用,实现了从“人控质量”到“机控质量”的变革,有效提升了产品建造效率与质量。他带领专业团队人员进行主船体结构焊缝累计检测超30万米,各项指标高出国家标准6个百分点;首次推出精度链管控技术,对涉及战斗特性等3个重点系统的精度指标分解为7个层级进行管控;基于施工流程各阶段进行精度指标分级管控,并实现了结构、舾装精度统一平台的管理模式,形成了统一坐标的质量模型,有效推进了以舾装为中心的管理理念的落地,实现重大节点前舰船“五官端正、五脏俱全”,“整装、精装”完工,舾装完工率总体提升23%。
勇于创新 锐意进取
李会华率先实施以区域长为首的区域团队管理模式,创新完善区域化管理,显著提升了交验效率和产品质量。在承担国家重大工程任务时,全面推广“分级管控”“装试分离”“集约检验”等先进质量管理模式。实践证明,该模式能有效降低人力资源的占用,大大缩短试验周期,节省能源,可复制在公司其他在建产品上应用。
言传身教 诲人不倦
为确保国家重工大工程“新、特、优”等项目的高质量管理,李会华特别建立了质量人才管理制度,不断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和人才梯队规划建设方案,明确了各梯队发展目标,进一步促进人员结构的合理化,努力做到人尽其才。在重大工程建设过程中,他组建各领域的专业团队,亲自开展专业领域带教工作,提升团队人员整体技能水平,共培养了高级工程师5名、工程师68名、技术序列专业人才17名,确保“大国重器,万无一失”。
风险防控 确保节点
疫情期间,李会华发挥党员模范作用,连续100余个日夜奋斗在工作岗位上。作为公司疫情防疫组成员,他带头打响抗击疫情保卫战,建立人员实时信息库,了解员工动态,开展疫情防控、物资保障工作,为实现在岗员工零感染的目标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国家重大工程重要节点的完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为了有序推进重大项目的复工复产,他特别成立了检验检测突击队,24小时待命,保障生产有序开展。同时全方位开展复工策划,识别质量管控点,“抓关键少数,管问题多数”,实现产品有序建造。他统筹资源,推行专业复合、区域化检验等管理模式,最大化利用人力资源,加强过程质量管控。在他的组织带领下,所有项目均100%一次合格,并得到客户代表的高度赞扬,为国家重点工程重要节点的顺利完成提供了有力保障。
上海市工人先锋号(专项表彰)
使命呼唤担当 责任引领未来
——记上海市“工人先锋号”中国船舶江南造船专项工程一部
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旗下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专项工程一部,是为国家某重点战略产品专门成立的建造管理团队,主要负责战略产品从开工至交船的全过程建造管理。相比于以往型号工程,某重点战略产品模式新、任务重,团队始终围绕技术进步和管理提升推动工程建造,确保重点战略产品节点按时、安全、优质地达成。
推动工程技术进步 提升总装建造效率
专项工程一部首创并实施“总段为基础、舾装为重点、涂装为中心”的总段建造新模式,突破并应用多项先进建造技术,不断提升总装建造效率,按期实现主船体成型,创下了重大工程建造新纪录。
——全面应用数字化仿真技术。创建全船高精度有限元模型,开展近百次关键工艺过程数值分析,确保建造安全、精准;构建舱室环境虚拟交互空间,建立面向客户的舱室设计和培训新平台,全面实现精细化设计,使精益制造跃上了新的高度。
——全面实践精度链控制技术。针对重大工程超长轴系对中的精度要求,逐层分解形成全流程精度控制链,桨轴安装效率显著提升。
——全面突破高强钢高效焊接技术。国内首次大范围应用高强度钢气体保护焊技术,开发多种专用自动化装备,保证船体结构建造优质高效。
——全面研发数字化工艺装备。自主研发总段智能对接系统,实现万吨级巨型总段快速精准对接;突破三维数控弯板加工技术,双曲板加工效率显著提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研发特种装置安装接口全尺度整体机加工设备及在线测量系统,确保装备接口精度。
推进建造管理提升 强化总装建造能力
提高政治站位,全力推进“干净、平安、精品”三大工程建设。
——结合重大工程特点,构建“干净工程”体系。按照全过程伴随审计要求,合力打造责任共同体、清廉共同体、持久共同体,形成有问题就整改、有责任就问责、有困难就创新的工作机制,确保工程优质、干净。
——推进“平安工程”建设。针对重大工程战略地位、关注度高等特点,按照三维防控一体化、区域管理网络化、政企联动常态化、责任落实全员化的要求,通过技防加人防的措施,打造核心管控、重点管控、一般管控三级管控区域,确保安全、保密、保卫工作始终处于受控状态。
——全力打造“精品工程”。围绕促进重大工程战斗力生成和提升目标,从“施工、设计、管理”三个方面推进,总结形成工艺标准与规程,打造“精品工程”。
——精益求精,深入开展工程策划推演。在重大工程策划阶段,强化顶层设计,以工程模型为基础,整合设计要素、管理要素、质量要素等信息,从结构和舾装两方面细化分解,通过工程推演,提前梳理设计出图阶段信息,识别过程管控重难点工作,研判工程风险;建造过程中,对各阶段建造任务进行再细化,通过系统推演分解原理,明确阶段工作要求。通过区域推演明确工程要素,明确工程管理的关注点、施工保障需求及计划安排,有序推进各项工作。
推进工程集智攻关 加强团队能力建设
依托重大工程平台,实行段长聘任责任制、岛主聘任责任制以及系统主管责任制,将整船划分若干个系统、片区,通过系统主管聘任,压实系统责任制;加强动力、电力、特种装置三个专业化的团队建设,推进核心技术和标志性技术的集智攻关。通过理论培训、跟航学习、实操训练等形式,掌握实际操作和应急处置技能,形成团队的核心骨干构架,打造了一支有战斗力的监造师队伍,保证按期优质完成工程建造任务。
“使命呼唤担当,责任引领未来”。专项工程一部将始终铭记习近平主席“努力把人民海军全面建成一流海军”的号召,通过技术进步和管理提升双轮驱动,不负重托,不辱使命,以昂扬的斗志推进重点战略产品建造,为国防装备建设再立新功。
弘扬抗疫精神 勇担央企责任
——记上海市“工人先锋号”中国船舶沪东中华百人抗疫志愿服务队
5月17日14时,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从上海市委组织部获悉,急需一批防疫志愿者赴杨浦区拔点清面重点区域转运密接人员。中国船舶集团旗下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闻令而动,立即召集精兵强将,并在24小时内迅速完成100名志愿者队伍的组建,以及全员核酸检测、集结培训、防疫物资发放等一系列工作,火速投入战斗。
5月18日下午1点半,距离集结号吹响不到24小时,志愿者服务队的身影就已出现在杨浦区拔点清面重点区域,全身心地投入这场抗疫斗争中。这次需要紧急转运的对象极为特殊,多为养老院65岁以上的老人,且许多还卧病在床。由于场所条件所限,担架无法进入电梯,只能靠人力手抬肩扛实施转运。志愿服务队面对困难毫不畏惧,灵活运用企业管理的经验,将人员分队编组,以流水线作业的方式,使转运既高效又安全。
在某敬老院,100名志愿者身穿全套防护服连续工作整整9个小时,队员们顾不上吃喝拉撒,滴水未进、粒米未补,连厕所都未曾踏入,只为转运任务尽快完成。
凌晨1点,其中的40人在简单补充些许食物,“安慰”了一下饥肠辘辘的肚子后,又精神抖擞地投入新的转运工作中,直到次日中午11点钟。此时,时间又过去了整整10个小时,许多志愿者已累瘫到直接席地而眠,而这仅仅是第一天、第一站的任务……
其实,第一天的工作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顺利。转运任务的确认、操作流程的设置、志愿者的分工,尤其是老人情绪的安抚等,都得一个个耐心细致地去协调处理。在大家的齐心协力下,终于圆满完成了首日任务,增添了打赢“上海保卫战”的信心。
志愿者李济深,标准的00后。在转运时,他发现有些老人情绪波动很大,担心受到感染。他一边主动前去安抚,告诉他们不用担心,一边轻手轻脚得像对待自己亲人那样搀扶着老人,有序组织转运。他知道这只手能给予老人力量,也是老人值得信赖的依靠。
志愿者丁冲,在对情绪不稳定的老人做思想工作时,曾遭受了被扯掉帽子、抓伤脖子的“待遇”,但他毫无怨言,始终心存一份敬老之情,终于感动了老人。
“90后”志愿者田雪明是这次任务“突击队”分领队,他头脑清晰,判断准确。到达敬老院后,第一时间了解转运老人的相关信息,包括行动情况、精神状况、疾病情况等,以便顺利开展转运任务。在转运过程中,曾遭遇了雨天,细心的他会主动为老人打上雨伞,且悉心搀扶。即便是用担架抬送老人上六楼,他也会尽量把担架放平,以减少颠簸,即使自己再累再难,也要让老人感觉舒适。
来自湖北恩施的志愿者林涛,身板瘦小,但在转运卧床老人的时候,一点也不含糊,总是冲在最前面与其他志愿者一起抬运老人。他说:“当年武汉疫情,全国人民驰援湖北。今天我作为一名新上海人参与志愿者活动,尤其是能为敬老院的老人做一点事情,更是舒心的。”
志愿者袁小飞主动挑起最危险、最困难的任务。转运阳性老人第一个上前,抱起老人到担架上,再细心地盖好被子、扎好绑带。面对体重近200斤的老人也毫无退缩,主动上前帮扶上楼。
李济深、丁冲、田雪明、林涛、袁小飞……他们只是沪东中华百人抗疫志愿服务队中的一个缩影。
这是在特殊时期、特殊地方,展开的一次特殊的战役,也是一次充分彰显中国船舶人大爱的行动。从5月18日至6月8日的22天里,志愿者团队全力以赴,夜以继日,忘我工作,共完成了14个养老院1000余名老人的转运,其中卧床老人近400人。杨浦区委和区政府特别赠送了书有“百名壮士助抗疫,真情为老显担当”的锦旗和荣誉证书。
闻令而动出战 逆行而上“守沪”
——记上海市“工人先锋号”中国船舶外高桥造船抗疫志愿服务队
闻令而动共筑战疫合力,逆行而上彰显央企担当。4月16日,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从上海市委组织部获悉浦东新区急需人员支援社区抗疫,于是连夜研究策划部署。中国船舶集团旗下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接到命令后,连夜组建500人规模应急支援志愿服务队,火速增援浦东新区三林镇、祝桥镇、北蔡镇、高东镇和塘桥街道社区抗疫,为坚决打赢“大上海保卫战”贡献中国船舶力量。
并肩守“沪” 集聚战“疫”大合力
时间就是生命,防控就是责任。打赢这场战“疫”,人人都是“局中人”,实现复市复工复产,央企要争当排头兵。
外高桥造船党委闻令而动,第一时间动员,紧急招募组织。“80后”“90后”“00后”,党员、团员、劳务工,外高桥造船人争先恐后主动请缨、尽锐出战、“疫”往无前。
帮助社区就是帮助自己,做好抗疫就是服务大局。党员志愿者发挥先锋模范作用,青年员工凸显舍我其谁的勇气。每一位志愿者坚守奉献服务的精神,主动扛起特殊责任与担当,主动挑起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
从4月17日至5月31日的45个日日夜夜,500名志愿者把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战役必胜的信念和行动,昼夜交替坚守在抗疫一线,竭尽所能,无怨无悔。
500名志愿者共装卸分发生活物资1253750箱、防疫物资 31016箱,环境消杀18843人次,粘贴核酸试剂管 978879管,核酸检测35759小时,日夜交替巡逻值班累计135269小时,快递配送181403人次,药品配送5033人次,与政府、社区联手构筑起疫情防控大合力,用实际行动诠释央企责任与担当。
红色堡垒 立于抗疫最前沿
外高桥造船党委坚持“职工离厂不离管”原则,成立了应急支援志愿服务队临时党支部。党支部委员由党的十八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上海市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中央企业优秀团干部,以及驻村扶贫先进个人、第一书记等担任,主要负责志愿服务期间社区对接、厂区对接、应急处突、心理疏导以及防疫物资紧急调配等内外协调工作。
让党旗在抗疫一线高高飘扬,让党徽在社区一线熠熠生辉。为了完成这次特殊的任务,临时党支部还建立起志愿服务指挥、应急处突管理、关爱服务保障“三大体系”,坚决执行“五个第一”,即第一时间送达应急防疫生活物资、第一时间协调核酸异常处置方案、第一时间赶到突发事件现场、第一时间送去小病小恙关爱、第一时间送上生日慰问祝福;形成了“1名支部委员负责一个支援片区、1名党员带领一支志愿突击队、1名党员结对一个青年突击队、每月1次在线主题党日”的“四个一”工作机制;成立了“疫”线党员突击分队、青年突击分队64个;开展了“挺起央企脊梁骨,做好疫线急先锋”“让党徽在战疫一线熠熠生辉”主题党日暨专题党课2次;组织党员 “三个带头”清零攻坚承诺践诺主题活动2场;线上线下组织65名火线入党申请人进行“我在抗疫一线学党章”系列培训7场,为44人志愿者特制“疫线生日卡”。
硬核担当 打造央企金名片
党旗映红战“疫”一线,初心点亮使命担当。500名志愿者无畏前行、守望相助的奉献精神,“疫”不容辞的责任担当得到了市委组织部、浦东新区人民政府、浦东新区区委组织部、乡镇、居委的高度评价。
240余封感谢信,数十面饱含真情的锦旗,《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文汇报》和“上海基层党建”等媒体十余次竞相报道,“不是军队,胜似军队”的表扬,“军事化管理,了不起的央企部队”的评价,上海市浦东新区“优秀防疫志愿服务队”的荣誉,是外高桥造船抗疫志愿服务队闻令而动、逆行而上所展现的责任感、价值感和成就感最好的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