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什么?在哪儿养?怎么养?”的核心问题仍需解决;养殖空间、养殖设施、工业化生产系统等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与优化;建立包括工作人员生活保障系统、海上冷链物流系统、养殖设施维保技术体系及服务体系等在内的深远海养殖配套体系需要加快提上日程。
记者 邝展婷
“我国的食物供给并不安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教授麦康森认为,要实现“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战略目标任重道远,“大食物观”未来的核心任务是发展水产养殖,而未来水产养殖的新空间必然在离岸深远海。在日前举办的2023世界航海装备大会“深远海养殖装备及产业生态论坛”上,业内专家针对如何将水产养殖真正推向深远海、如何让深远海养殖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等核心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认为我国的深远海养殖仍然有许多技术问题与产业链问题需要解决。
加快探索与实践
解决技术与产业链问题
研究表明,水产养殖的饲料效率是陆生动物养殖的2~7倍,而且,水产养殖的蛋白质/土地面积比例高、产生的温室气体等污染少,是农业生产实现环境可持续利用、建设“健康中国”的有效途径。目前,内陆与近海的水、土地资源不仅没有增量,而且由于环保要求还在不断压减。因此,业内专家认为,我国未来的水产养殖新空间必然在离岸深远海。
麦康森认为,我国蓝色牧场建设的目标应该包括关键技术、海洋工程和重大装备的突破;构建“养—捕—加”相结合、“海—岛—陆”相连接的全产业链蓝色牧场体系;建立集国家战略性投入与社会多方资本引入为一体的商业新模式;用5~10年建设年产200万吨、1千亿元产值的蓝色牧场生产群。
与国际上深远海养殖发达的先进国家相比,我国离岸海区存在岛屿少、近海浅、台风多等劣势。据麦康森介绍,我国在离岸深远海养殖方面进行了多种模式的探索与尝试。其中,重力式网箱抗强台风的效果并不理想,尤其是在我国南部海域;复合钢构网箱抗台能力强,但投资较大,还有不少技术问题需要解决;养殖工船如“国信1号”,建设成效显著,但是投资巨大;其他还有巨型围栏、复合养殖平台等装备形式。目前,重力式网箱的建造成本约为70元/立方水体,桁架式网箱(复合钢构网箱)为1000元/立方水体,养殖工船高达4000~5000元/立方水体。十多年来,我国攻克了一些关键技术,获得了一些经验,取得了初步的成功。“但是,所有的探索与实践都还未真正走向深远海,深远海养殖仍然有许多技术问题与产业链问题需要解决。”麦康森说。
在深远海养殖装备系统的构建方面,“养什么?在哪儿养?怎么养?”的核心问题仍然需要解决。中国水产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首席科学家、副所长谌志新指出,养殖空间、养殖设施、工业化生产系统等都需要进一步进行深入研究与优化。
此外,为深远海养殖服务的配套体系仍在探索中。如养殖工作人员生活保障系统中,养殖平台的可再生能源供应、淡水供应、新鲜蔬菜水果等消耗品供应还未跟上;海上冷链物流——由深远海到陆地到餐桌的无缝连接系统尚未建立;养殖设施的维保技术体系及服务体系的建立,也需要加快提上日程。
而在深远海养殖完整产业链的构建与可持续发展问题上,无论是规模较小的渔户,还是资金实力较为雄厚的渔业企业,依然面临深远海养殖规模化、盈利模式、环境可持续利用等问题的困扰。
打开突破口
发展现代化装备技术
总结我国在深远海养殖领域的探索与尝试,谌志新认为,必须总结工程经验,坚持问题导向,解决深远海养殖面临的各种问题。他指出,养殖空间必须能有效利用海域水资源,创造适于集约化养殖、高效生长的水温、水流等水文条件;养殖设施必须保证恶劣海况下人员、物资和养殖生物的安全,针对风浪流的危害进行工程化设计和建设;要构建全面的工业化生产系统,满足海上生产特有的管控和保障要求;以养殖产品价值和海域条件为前提,建设经济实用的设施工程,构建具备规模经济效益的生产系统。
可以看出,集约化的深远海养殖对装备技术的需求是十分明显的。湛江市政协副主席、湛江湾实验室主任欧先伟认为,以现代化装备技术推动水产养殖走向深远海,是有效的突破口。湛江湾实验室目前已成功研制六型养殖平台,其中6万立方米矩形可移动柱稳式养殖平台预计今年11月下水,可将复合钢构网箱的造价降低到约600元/立方水体(不含锚泊系统)。
业内专家认为,应加快开展深远海养殖的关键海洋工程、装备和养殖技术研究,融合相关领域的先进技术,构建优质高效养殖技术体系,构建以深远海养殖平台为核心的新型海洋渔业生产模式。中国船舶集团武昌造船设计研究院创新开发中心副主任聂雪军介绍说,中国船舶集团开展的“深海养殖工厂”科技创新重大专项,以养殖工船、大型深海网箱等养殖装备为核心,海上配套活鱼运输船、补给供应船、冷藏运输船、能源供给平台等,陆上配套陆基保障基地和综合管控中心,采用岸海一体智能化运行管理方式,打造深远海养殖全产业链装备技术能力,实现了深远海养殖装备新体系和生产新模式。
福建省投资集团党组副书记、副董事长、总经理陈躬仙也介绍说,该集团计划形成9台套48万方养殖水体、水产养殖年产量5000吨以上、产值近10亿元的养殖规模,统筹陆地、海岸、近海、远海空间布局和资源开发,将深海养殖装备作为建设基点,辐射陆域开展产业链延伸建设,加快补齐短板弱项,加强引领带动作用,完善产业链布局。
在具体的技术方向上,业内专家认为,应推动海洋产业数字化转型,一方面是产业数字化,如加快建设海洋水产品智能化物流系统网络平台等;另一方面是技术智能化,通过数字化转型解决养殖设备功能单一、智能化程度低,水下传感设备性能不足、养殖系统可靠性不足、深远海数据通信网络制约等问题。同时,对于配套的深远海海水养殖新能源保障系统、新型海水淡化系统、水培蔬菜种植平台等,也应加快研发。
加强顶层设计
全产业链发力
深远海养殖是现代渔业与装备体系的优势结合,是现代化养殖产业与先进制造业产业链的交叉融合,需要加强顶层设计、施行全产业链合作。就此,不少企业提出了自己的方案。
中国船舶集团近期发布的蓝色海洋经济综合体总体方案,深度聚焦我国海洋经济动能转换迫切需要,主动从供给侧发力,构建应用场景,提出了重点建设需求旺盛、基础好、见效快的“海洋文旅+深海养殖+海上风电+海洋信息管网”4个要素单元,释放旅游、养殖、绿色能源耦合效应,充分整合运用大型邮轮、养殖工船、文旅养殖平台、大型漂浮式海上风电等海洋文旅、深海养殖、海洋可再生能源领域先进装备技术资源,引领海洋资源开发从单一粗放到综合高效、从近海向深远海迈进。
福建投资集团也有自己的规划,据陈躬仙介绍,该集团将以产业链为核心,以种业种苗为起点,通过海陆联动、岸海共进的模式,打造国内先进的集种业、科研、环保、模块化养殖为一体的智慧化现代海洋产业示范园、样板园;引导养殖主体向深远海、产业园区转移,实现养殖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多维度提高,高水平建设“深蓝粮仓”。在金融助力方面,则依托该集团金融牌照业务优势,为产业链提供涉海金融服务,以期快速形成海上牧场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提供包括渔业信息及交易服务、产品定价的交易平台,融资租赁、商业保理、保险、担保等减轻渔户及企业负担的金融产品,以及相关基金等赋予水产品金融属性、提升水产品流通价值的金融衍生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