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旋有我!

——记国产首制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海试团队
中国船舶报 2023年11月17日 王松阳

  王松阳

  世上从来没有理所应当的成功,所有的“圆满”和“顺利”都是靠一个又一个人一起努力拼出来、干出来的。——题记

  7月24日晚7时许,国产首制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经过180个小时的海试,回到了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旗下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码头,比预计提前了一天。此次试航,“爱达·魔都号”顺利完成了包括动力推进系统、航行设备、航速和操作性、振动噪声等在内的30余项海试大纲规定的试验报验,另有6项计划外项目也完成了报验。至此,国产首制大型邮轮海试团队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七天半的海上试验、精诚合作的180个小时,1217人的海试团队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勇于创新、敢于担当、开放合作、拼搏奉献”的邮轮精神,一个又一个的海试故事且听娓娓道来。

  万事俱备只待乘风远航

  7月17日是国产首制大型邮轮正式海试的日子,在紧锣密鼓筹备了近三个月后,7月16日下午3点,全体海试人员登船完毕。

  外高桥造船安环保卫部设立了两个登记上船点,自7月16日上午10点开始,每一位要登上启航海试的邮轮的人员都要在签署安全告知书后,凭证登船。除外高桥造船各部门的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包括设备服务商、商务队、船东、船检、技术专家和顾问等共1217人,来自不同的单位或不同的国家,穿着不同款式的工服、戴着不同颜色的安全帽,甚至有着不同的肤色、说着不同的语言,但他们有着一个共同的目标——确保国产首制大型邮轮的首次海试顺利完成。

  在这井然有序的背后,是整个邮轮项目团队夜以继日的努力与拼搏——7月15日晚,邮轮项目部、安环保卫部和生产保障部就在船上驻守,确保船上状态良好支持16日全体试航人员顺利登船;7月15日中午11点,邮轮海试临时党总支授旗仪式举行,正式成立了海试党组织,把党旗插在了甲板上。在这井然有序的背后,是38份试航文件的组织编制;是3次全船系统性的安全大检查;是全覆盖的安全培训;是对1217人的房间、餐饮物资的精心安排;更是自2019年10月18日第一块钢板加工开始,1375个日日夜夜全体邮轮参建人员的不懈努力。

  自此,国产首制大型邮轮首次海试,万事俱备,静候东海的检阅。

  风浪越大越显破浪的可贵

  世上哪有一帆风顺的事情?即使从4月20日开始,邮轮项目部组织各部门召开试航准备会议十余次、开展安全检查三次,事无巨细地保障了试航前各项准备工作得以落实,但总会有突发的情况、临时的困难需要面对。全船174名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争先恐后、团结奋进,打赢了一个又一个漂亮的攻坚战。

  第一个经受考验的就是后勤。

  早在7月15日邮轮迎来第一批“客人”的时候,邮轮餐厅为所有客人都提供了一份丰盛的晚餐。但数十人的供应团队和上千人的需求显然有着巨大的差距。在登船人员还在做出行前最后的检查和调整的时候,厨房就已经忙碌起来了。外高桥造船总经理助理、安环保障临时党支部书记、海试后勤保障负责人孙向东居中指挥,生产保障部副部长程海边协调策应,邮轮内装部餐饮冷藏室主任支贞随时待命,生怕耽误了大家吃饭这件大事。虽然登船前就安排了分时就餐的策略,但现场仍然排起了长龙,每个人都好奇邮轮海试的食堂和饭菜到底是啥样的。由于对登船人员的饭量估计不足,最后还是有一些人没能按时吃到晚饭。程海边回忆那天的情况时说:“我第一天晚上就只睡了两个小时。你问我害怕不害怕,我当然是害怕的啊,一千多号人吃饭的问题要是解决不好,我们可以掉头回去了。”面对问题,生产保障部迅速调整:根据第一餐的数据调整后续的餐饮供应量和排班,在保证物资储备足够的前提下,确保了餐饮用量,强化了服务和管理质量。自此,食堂井然有序。无论是员工还是船东、船检,都能在食堂享受到可口的饭菜。虽然语言不通,但每逢吃饭时大家满意的笑脸和竖起的大拇指,是全球通用的肯定。

  第二个经受考验的是应急响应。

  7月20日凌晨1点30分,冷藏机组二氧化碳管路发生泄漏。一旦二氧化碳漏完,淤积到某处,将给现场施工安全带来巨大风险。同时冷藏室不再具备冷藏条件,是关系现场施工人员安全以及全船试航人员口粮的大问题。现场巡检人员发现后,立即执行应急程序。安环保卫部接到总装二部副部长曹征伟的消息后,会同相关部门立即进行现场研判,执行安全应急抢修预案,协调应急抢险人员并履行动火手续。在经过海试总指挥周琦的签字授权后,进行一级动火作业进行抢修工作。经过一夜的应急抢修,终于在天亮前,把管路泄漏点修补完成。

  一个又一个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被发现和被解决,依靠的不仅仅是每一个参与海试人员的辛勤付出,更是邮轮这个大家庭的每一个台前幕后的兄弟姊妹之间的通力合作。首次海试成功是国产首制大型邮轮的胜利,也是每一个参与邮轮建造的人员的胜利。

  每个人,都是自己的英雄。

  与时间赛跑的不退之战

  邮轮项目部副部长杨鑫说:“说白了,海试就是在岸上实在是做不了的项目,逼得我们没别的办法了,只能到海上跑一跑试一试。这么多人在海上漂着,成本、风险都不得了。”

  对海试来讲,如何提高规定时间内的工作效率,是邮轮海试计划任务能否完成的关键。

  启航前邮轮项目部为海试的每个小时都做了周密的安排,62项动作、43个系统的报验项目,精确到小时的策划方案对每名涉及报验的人员都进行了交底。而计划总是没有变化快。邮轮起航的第一天就遇到了暴风雨,海试领导小组当机立断:“半锚不下了,加速驶入深海区域!”于是所有的工况和计划都变了。计划口立即组织召开计划平衡会,将各部门的信息汇总,重排计划!

  从7月17日起,海试报验工作就开始了24小时无休状态。

  邮轮项目部每天下午3点召开次日报验计划平衡会;每天晚上6点30分召开内部高层讨论会,通报当日报验结果并对平衡后的计划进行讨论审议;7点30分召开外部沟通会,与船东船检通报确认后的调试计划,再将计划通过指挥体系传达到各相关部门。在实际工作中,永远不会有一成不变的计划,如何在出现变化的时候最合理最高效地安排决策,才是计划团队面对的最大困难。为保障计划的及时、有效,邮轮项目部设指挥中心、驾驶室两处24小时值班点,与驾驶室、集控室两处核心区域紧密协同,第一时间了解计划完成动态,并针对变动及时调整。在重要项目报验的时候,他们在驾驶室、在集控室、在指挥中心,一盯就是一个通宵,因为一旦这种超长时间的重大项目出现了问题,可能整版计划就必须马上重排。他们像是海试中的中央处理器(CPU),不断从各个方面汇集信息,在庞杂的信息中梳理出一个最优的路径,把信息经过最合理的处理后再发回各个执行末端,让不同的部门和项目小组之间无缝链接,保证整个项目顺畅运行。

  项目部的协同工作总是做不完,计划调整只是其中一项,他们“穿针引线”,把所有人紧密地连接在了一起。海试的胜利是精密组织的胜利。

  海试总指挥周琦:“常规振动噪声的测量就只有8小时,有什么困难现在提!”对于开发部部长助理朱庭国来说,任务完成的难度非常大。本次海试常规震动噪声的测试计划有186个点位,分布在全船,20几个人满打满算分成8个小组不算测量就是找路线走一圈都要很久,更别提报验了。“不行,要为胜利找方法!”朱庭国找来了熟悉船上情况的工作人员,和各测量小组一同开会,熟悉设备和标准,制定问题应对策略,明确责任分工,拿着施工图把每一个点位都画了出来,力求找到最近的检验路线。而就在测试前的晚上,在一切就绪的时候,船东却传来消息,第二天的报验船东方只能派6名船东参加报验,比需求的8人少了2人。怎么办?朱庭国当机立断,打散重排!并且做好第二天一名船东看3组测量数据的预案。没有一个小组对计划的变化有抱怨,马上投入新的紧张的工作中。

  7月21日,满负荷下常规震动噪声测试,8小时共计测量582个点位,计划完成率达313.00%!海试的胜利,是拼搏精神的胜利。

  在整个邮轮的团队中,有很多像杨鑫、黄毅铭、朱庭国这样的人,他们在大型邮轮的建造过程中不停地贡献智慧和力量。

  7月25日,5号台风“杜苏芮”来势汹汹,上海启动台风三级预警。如果按照启航时的计划,邮轮返航将与台风撞个正着。

  可是在经过详细的研究和讨论后,却没有人显露出担心或者紧张。因为按照现有状态,7月22日晚就会完成推进器、测速、操作性等海试关键项目,这就意味着7月23日开始,邮轮随时可以返航。

  这是因为全体海试人员组织有序、精诚合作,迎难而上、殚精竭虑,在海试期间爆发出了惊人的战斗力!永远不要小看精神的力量,它往往能化腐朽为神奇,将不可能变为可能。

  2023年7月24日,国产首制大型邮轮完成首次海试,凯旋!

中国船舶报党建园地03凯旋有我! 王松阳2023-11-17 2 2023年11月17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