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刁晨璐
时间是一个奇怪的存在,它会无声无息地将我们记忆里的很多往事悄悄抹去痕迹。但总有一些回忆,会像陈年的老酒一般历久弥香,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加清晰地呈现在我们眼前,就好似昨日才发生一般。
如果说在我的记忆中有什么是能够化作一段文字、一种思想跃然于纸上,我想那就是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旗下第七一〇研究所的老办公大楼吧。
这座大楼始建于20世纪80年代末。记得那是1990年的盛夏,七一〇所大部队从江南的七里沟搬迁到宜昌市北山坡时,她就已经矗立在那里了。那时的她外形简洁方正,墙体由红白相间的“马赛克”组成,再配上红色瓷砖的点缀,使得她庄重而不失优雅,细腻中散发出特有的大气。与周边简陋民房相比起来,显得格外吸睛。
每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投射到那红色的楼顶时,楼顶上七一〇的三个大字便会闪闪发光,这让周围破旧低矮的建筑显得相形见绌。而她与当时的地标建筑——江南磨基山上的宜昌电视发射塔南北相望,就好似两大高手对决一般,彰显出“谁与争锋”的王者气势。若你想将宜昌的美景尽收于眼底,那你就登上楼顶吧。
也许现在的她在众多后起高楼里显得不那么伟岸了,但这座大楼在当时甚至数十年中却是北山坡高楼界妥妥的“扛把子”。
大楼不仅在高度和外观上碾压周边一众小楼,内部设计也是独具匠心。
进门的院子前是一座梅花形的喷泉,每到过年过节,喷泉就会开启,前侧飘扬着的国旗也显得格外鲜艳,让经过的人肃然起敬。一条人车两用的大道直通大楼门庭,简洁大方的水磨石地面是当时十分流行的装修用材。铁质边框的玻璃大门替代了原来常用的木制边框,不但增加了耐久度,而且更显档次。一楼大厅面积不算大,结构设计布局现在看起来略显局促,但大楼中堂极具艺术张力的旋转楼梯成为大厅的亮点,从一楼直通二楼,每次走过都会有一种透过时空再次见到她芳华入昔的错觉。大厅中央刘华清将军为七一〇所题写的“开拓进取、团结协作、振兴水中兵器事业”的大字栗然在目,数十年如一日的激励着七一〇人奋勇向前。如果说大楼的外观是代表着七一〇所的形,那刘华清将军的题字便是给大楼注入了魂。
从办公设施来看,大楼的每一层都装有电梯、电话、空调等现代化办公设备,在那个年代这就是超前。尤其是大楼里的电梯,在那个年代对于我这样的半大小伙子来说,它就是潘多拉的盒子,总想去探秘去打开。所以每到周末我都会偷偷溜进大楼,坐几次电梯满足一下自己对“高科技”的好奇心。
除了大楼主体部分,北面的裙楼也是别有洞天,作为七一〇所办公大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裙楼被规划成了礼堂,面积虽然不大,但舞台、灯光、阶梯式的座椅等配套设施非常齐全,它就是一个小型的专业大舞台,每年的年终大会和文艺演出都在这里举行。
大楼东面,一座天桥从大楼第五层横跨而出,将职工家属区与办公楼紧密相连,成为职工上下班的必经之路。每天清晨,当大楼楼顶的高音大喇叭响起上班广播时,大家熙熙攘攘地通过天桥,进入到各自的工作岗位。而当夜幕降临之时,大伙则会聚集到桥头,聊聊天、吹吹风,释放一天的疲劳。而当夜幕更加深沉时,大楼则化作一个巨人,在夜幕下守护着七一〇所的每一个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随着时间不断的推移,大楼也发生着变化。30多年从指间流淌而过,慢慢地冲刷着我们脑海里对这座大楼的记忆。大楼当初的模样,在很多人的记忆中也慢慢模糊起来。时间的冲刷让大楼不再靓丽如初,斑驳的墙体、生锈的窗框,使这座曾经北山坡高楼界的“扛把子”,默默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2008年,当新的科研设计大楼在她身边建成后,她低调转身,主楼的部分被用于民品单位办公,裙楼礼堂部分则被改造成为羽毛球和乒乓球馆供大家在业余时间里锻炼之用。2018年出于安全考虑,楼顶上的七一〇三个大铁字也被拆除。2023年,裙楼部分被彻底拆除重新规划成为职工食堂和运动中心,大楼的主体外墙部分同时也进行了翻修。
她,即将迎接生命的轮回……
如今谁要到大楼里办事都会习惯性地说:“我去老大楼了。”感觉就像是拜访多年未见的老朋友,或者回家一般的亲切。
也许你会说,老的终将离开我们,从我们的视线里淡出,但不是所有老的都会被遗忘,因为总有一些记忆是根植在我们的细胞里的,永远不会被遗忘,只会被珍藏。就像她,曾经芳华绝代,虽如今垂垂老矣,但魂却依旧芳姿端正地刻在我们心里。
若现在让你与大楼对视,你定能透过时空遇见当初优雅端庄的她,她就像一个标志,见证着七一〇所的发展和壮大,见证着七一〇所老一辈军工人的光荣与骄傲。她是有魂的,那形虽已散,但魂却依旧,落日也有芳华,而那芳华已然映照进了七一〇人的心里,在血液中奔涌,在生命里流淌。
[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一〇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