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那一天真的来临

——读《全频带阻塞干扰》有感
中国船舶报 2024年04月26日

  □ 张瀚林

  当我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刻,现实世界中的战火还在距离中国数千公里外不断升级。中央电视总台的前线直播就挂在各平台的首页,既警告我战争其实离我们并不远,又安慰我战火终归不会蔓延到祖国大地上。

  “当那一天真的来临,怎么办?”这个问题,现在的老百姓已经不常去想,理由很简单——2024年的中国已具有强大的综合实力,不论我们的对手能否打赢,开战本身就严重违背他们的利益。可也许只有上一代的人,以及再上一代的人,才知道这个问题曾经到底有多沉重。

  “海已经不见了,战线在一夜之间后退了15公里”,这是刘慈欣的科幻小说《全频带阻塞干扰》的第一句话。故事背景设定在2001年,军事力量尚未发展强盛的新中国,遭受了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联军的军事围剿,人民海军在领先了好几个时代的美国海军面前顽强抵抗,但渤海防线还是在短时间内被全面突破。敌人的陆军和空军开进了塘沽,东线离首都只剩下短短的几百公里,北、西和南线也被联军包围,制空权一步步被夺取。解放军的坦克不断顶上前线,又不断融化在敌方空军的火力轰炸下,解放军战士们拿出了包括生命在内的所有抵抗手段,才勉强使战争陷入焦灼状态。

  故事中,我们的敌人来自整个世界。他们带着成批的五代机和M1主战坦克,以及全球最顶尖的电子对抗体系袭来,而我们只有“歼-8”、少数“歼-10”,以及MBT-2000坦克迎敌。如果说装备性能的差距还能用战术弥补,那电子对抗的全面失利使我们在敌军面前成了“瞎子”。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战线失守只是早晚的事。于是,十号司令果断采用了电子对抗排林云少校的办法,一个极其大胆的战术:开启大功率全频带阻塞干扰,强行使战场上所有电子设备无差别地失灵。计划提出之初遭到了一些军官的反对,因为这无疑会把我军所有电子设备一并瘫痪掉。但十号给出的回答是:“无论你们有多恐惧,记住,你们的敌人比你们恐惧十倍!”

  故事继续推进,地球上的战火同时也蔓延到了太空。中国的“万年炎帝”号太空组合体在地面开战的同时,也成了北约联军的大量太空航行器的军事目标。“万年炎帝”号是为科考设计的,不具备作战能力,外面已经被北约的航天器封锁,故事的主人公庄宇只能开着它向内——往太阳的方向撤退,依靠耐高温材料的优势,它可以航行在比北约航天器离太阳更近的轨道上而不被烧毁,这是它唯一的逃生路径。

  故事进一步升级。地面,干扰发出后,北约联军失去了电子对抗上的优势,和久经考验的解放军相比,出现出了更多的失误,战术暂时奏效了。但联军很快就定位了解放军所有的干扰发射器,他们的空军摸着黑,一步一步将其炸毁。眼看解放军又要陷入劣势时,庄宇做出了选择——在和他的父亲十号司令最后一次通话后,他开着“万年炎帝”号,化作火流星一头撞进了太阳。撞击点是经过精确计算的,撞击诱发的太阳电磁爆发,足以使整个地球迎来一次长达一周的“全频带阻塞干扰”。

  故事的最后,被现代化装备惯坏的北约联军失去了电子对抗能力,在解放军的钢铁洪流下节节败退,新中国打赢了。

  《全频带阻塞干扰》写于2000年左右,从今天的视角看来,这个故事的背景设定无疑是悲观的,因为书中二十一世纪初的中国和北约之间的军事力量有着巨大的代差。然而,在二十世纪,即作者刘慈欣这一代人长大的年代,这样的代差就像一块摇摇欲坠的巨石,随时悬在那一代人的头顶。我曾经对这块“巨石”没什么概念,直到不久前我参观了一趟重庆816地下核工程遗址,才知道那个时代新中国的先驱们,是真的做好了“那一天即将到来”的准备。我们弱过,但没有怕过,我们想过所有办法,唯独没想过投降。

  纵观全书,《全频带阻塞干扰》虽然是科幻小说,却与常见的那些彻底放飞想象力的未来科幻不同。它“幻”的成分并不多,它的文字间处处都是历史的刻印,尤其是关于解放军的刻画,都能在中国近代、现代史上的各大战役中找到原型。这样的“写实科幻”能给予读者极强的代入感,将历史以沉浸体验的方式印在读者的记忆中。

  “当那一天真的来临,怎么办?”对于我这样的普通百姓来说,也许这个问题本身就是答案。它提醒着我,我生活在无数先驱用血肉筑起的长城以内,我享受着这一切,但不能就此坐享其成,只有当所有人都以为“那一天不会到来的时候”,“那一天”才真的会到来。

  (广州文冲船舶修造有限公司)  

中国船舶报金色码头04如果那一天真的来临 张瀚林2024-04-26 2 2024年04月26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