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质生产力推动船舶工业更上层楼

——访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秘书长李彦庆
中国船舶报 2024年05月10日

  记者 李琴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概念;今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对其作出系统全面阐释,表明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为传递船舶工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积极信号与未来展望,本报特开辟“新质生产力·高端访谈”专栏,通过采访业内专家和企业高管,请他们分析船舶工业当前发展新质生产力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全面展示船舶工业在新质生产力方面的创新成果与实力,探讨未来的发展方向与潜力,为行业未来发展注入新动力,助力船舶工业高质量发展。——编者 

  随着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论断。作为近年来实现跨越式发展并取得丰硕成果的我国船舶工业,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更高质量发展?本报记者就此对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秘书长李彦庆进行了专访。

  记者:近年来,我国船舶工业发展迅猛,不论是体量和质量均取得了极大提升。那么,我国船舶工业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有了哪些基础?已经取得了哪些成绩?处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哪一阶段?

  李彦庆:发展新质生产力,本质上要求船舶工业摆脱依靠大量投入土地、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推动产业发展的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和生产力发展路径,强调拥抱新技术、开拓新疆域、提升劳动者素养与技能,主动调整生产关系,从而形成新要素投入和新要素融合下发展的新增长模式。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发挥创新的主导作用,以培育和壮大新兴产业、布局未来产业为重点,并要求全要素生产率的大幅提升。

  当前,我国船舶工业市场份额稳定增长,造船产能充分释放,科技创新成果正快速转化为市场热销产品,一批自主研发的动力设备、环保设备、节能设备得到市场认可,企业盈利水平不断提高。海事工业绿色低碳发展与数字化智能化赋能,正在推动船用设备与系统的创新,并引领和促进船舶总体创新。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技术以及新材料、新工艺等的应用不断深入和拓展,特别是有序引入5G、大数据、云计算、机器人等技术与工具,主要骨干企业实现了生产要素的部分嬗变,助推我国船舶工业产品结构持续升级、生产效率不断提升、高端产品国际市场份额显著增长、产业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可以说,我国船舶工业紧抓新兴技术赋能传统产业和开辟未来产业的历史性机遇,已迈出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坚实步伐。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是一个长期过程。开辟新的产业空间、促进行业整体变革、提升劳动者的职业素养、调整更适应发展的管理方式等,目前的实践还只是在探索中,当前的一些变化多数是局部而不是整体的。比如在新领域拓展方面,行业正在聚焦海上可再生能源的生产,海上风电的技术和产业化已展现出较强的生命力和带动性,但如海上光伏、海洋能开发利用以及综合能源生产等,还处于探索与萌芽之初;在新产品开发方面,对于绿色智能船舶及相关装备,在燃料及相关标准尚未明确和智能基础设施条件尚不具备的情况下,造船、航运联动发展的能力还很弱;在产业链供应链建设方面,国内几大造船产业集群在就近配套、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方面还在探索中,合作创新伙伴关系网络正在形成之中。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将会有一个“蓄势”和“发力”的过程,当前的蓄势是为了未来更好地发挥作用,所以,我国船舶工业发展新质生产力还要持续推进,久久为功。

  记者:要想实现“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的新质生产力目标,我国船舶工业还存在哪些不足,需要在哪些方面发力?

  李彦庆:目前,我国船舶工业既存在优化传统生产方式提高产业基础能力的要求,又面临加速应用新质生产力促进整体性产业变革的挑战。一方面,高端高附加值产品的比重还不够高,高技术船舶国内自配套比例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制造过程中的节能降耗环保水平、船用设备及部件加工制造的质量与可靠性等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另一方面,颠覆性、原创性的科技成果不足,科技成果向市场化推广的“最后一跃”面临诸多困难与问题;产业链各环节发展的协调性和合作创新能力有待提高,供应链需要更强的稳定性和价值创造力;适应新技术、新管理、新发展要求的劳动者缺口较大;运用数智手段实现造船更高效率、更少危险、更低耗费和清洁生产的模式尚未建立起来。

  发展新质生产力,要高度关注和重视新兴科技推动的新产品、新工艺以及相应的新管理理念在船舶工业的应用,特别是信息技术、数字化技术和绿色环保技术与传统船舶产品和设计生产过程的融合所创生出的新产品和新工艺,应高度重视新技术、新材料对传统制造系统产生的革命性改造力量。比如当前许多船企正在开展的数字化转型,更多应用网联技术、数字化设计技术、自动化生产技术等,在部分制造环节实现了设计数据直接到加工端;有的企业正充分运用数字技术和编码技术推进供应链的优化管理;有的企业加快向汽车工业学习流程制造新工艺,正在积极推行从物料采购到生产端一体化的全维数据管理。以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应用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对传统船舶设计制造过程和供应链管理的影响将是颠覆性的,涉及一系列技术问题,但更多的是企业战略、管理调整、员工培训和运行机制的重大变化。

  (下转02版)  (上接01版)

  记者:面对绿色化、低碳化趋势以及国际市场竞争新态势,我国船舶工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方向是什么?优势有哪些?我国船厂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是什么?需要作出哪些调整与努力?

  李彦庆:船舶工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重要载体和丰富的应用场景。船舶工业也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布局未来产业的重要阵地。船舶工业发展新质生产力重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技术,实现船舶工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升级发展。绿色低碳、数字化智能化是当前全球海事工业技术创新的主要方向。从船舶产品结构的调整来看,2050年前后最紧迫的是实现航运的净零排放,围绕着节能技术、燃料替代和动力推进系统的代际更迭是关键。以自主化技术应用、新一代空天通信系统应用、海量数据采集应用与安全性保护等为代表的智能化、数字化技术应用,将颠覆传统海运体系,智能船舶、智能系统、智能物流等的融合将构建更加敏捷安全的海陆物流体系,船岸一体化与协同性将大大增强。绿色低碳与智能化发展是同步发生、相互作用的,谁能更综合应用这些技术推动发展,谁将占据产业竞争的制高点。从制造系统变革的要求来看,数字孪生将成为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最有前景的技术,并极大可能促进未来数字产品交付机制的建立。因此,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在船舶工业中有广阔的空间,是一个值得思考和在实践中摸索总结的大课题。

  二是要拓展船舶工业发展的新疆域。全球能源转型的大趋势为海上能源制储运用提供了新空间,如围绕海上风光发电和海洋能利用开发系列装备,依托海上平台开展甲醇、氨、氢等化工/能源的制备、合成、利用和储运建设新型海上能源/化工产业集群等;面向深海生物和矿产资源开发与保护,开展大规模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研发,对深海技术体系构建和产业系统培育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需求;极地科考与保护,空天通信导航技术在海上的应用,新材料科技、新型储能技术、运输模式的创新,也都会衍生出新产业;此外,新型海上休闲旅游、现代化海上渔业、快速水上交通体系和装备建设等领域,也具有许多新质、交叉、新态的特点。所有这一切,都与新市场的开发、新科技的应用、新业态的建设紧密相关,是船舶工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方向。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新质生产力的本质属性是创新,绿色是底色。比如内河航运正在掀起的“绿色”浪潮,早已超越了船舶新技术应用这一个要求,而是集绿色智能船舶技术、岸基设施全面翻新和通信导航管理全面升级于一体的综合性发展,它所带来的产业颠覆,将在未来若干年后显得更加清晰。

  因此,如果我们从装备发展的角度来看,当前正在实施的一些装备开发都是新疆域的典型代表,如海上风电装备及相关支持装备,海上氢能综合平台,深海和极地科考装备,大型邮轮、游艇,深海养殖装备,内河电动船舶等。目前这些装备涉及的相关产业还有不少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提高这些领域新质装备的牵引力和促进产业形成壮大,是船舶工业联合相关上下游产业的共同任务。

  三是要树立战略思维,立足当下、谋篇长远。零碳船舶、自主船舶是绿色技术、数智技术应用的重要领域,海运体系基于数据的决策将上升为重要的方面,数据治理将在产业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我国船舶工业应从船舶技术演变、未来海运体系构建、新材料技术应用和全球供应链关系变化中找到新技术与船舶工业的结合点,围绕海洋新能源制/采—储—运—用和数智技术应用,加强零碳船舶、无人自主船、海上光伏及海洋能开发装备、海洋综合能源岛、深海极地科考装备等方向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推动,关注动力系统长远发展可能出现的诸如燃料电池、高效综合电力系统等技术的新进展,加快布局未来产业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吸引更多赋能技术与船舶工业的深度融合,从而构建中国船舶工业在未来竞争中的优势。

中国船舶报一版要闻01以新质生产力推动船舶工业更上层楼 李琴2024-05-10 2 2024年05月10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