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大国重器 做无名大师

——记中国船舶设计大师、中央企业优秀共产党员、“武汉楷模”冷文军
中国船舶报 2024年08月02日

  冷文军

  冷文军和年轻人在一起

  黄秀梅

  编前

  冷文军的面孔是隐藏在军功章背后的。回望科研路,他的喜怒哀乐,不被人所知;他的艰难困苦,不与外人道。我们看到的,往往只有凝聚着他心血的一串串丰硕的成果。大师者,无私,无名,却值得我们谨记。

  全国创新争先奖、中央企业优秀共产党员、湖北省劳动模范、“武汉楷模”……翻开中国船舶设计大师、中国船舶七一九所副总工程师冷文军的档案,可以看到一长串奖项和荣誉。

  投身科研工作35年,冷文军始终扎根装备研制一线,主持攻克多项关键技术,为该所跨越式提升作出了重要贡献。

  但搜遍网络报刊,却看不到关于他的只言片语。

  大师无名,有的是对科研事业的那份执著,是不解决问题不罢休的那份坚韧,是产品如期交付后的那份欣慰。

  A

  奋战科研一线的“急先锋”

  “冷总今天要来出差,会议室半夜都不要锁门。”冷文军所在研究所驻外现场的会务人员得知冷文军要来的消息,一般会相互提醒这么一句。

  半夜三更到达,到了就召集现场科研人员急商问题解决方案——这是冷文军的工作习惯。在很多同事的印象中,电梯里、食堂里、马路上……碰到回武汉的冷文军,十有八九都拖着一个行李箱。

  军令状在案,党和国家的期望在心,赶超世界一流先进水平的责任在肩,冷文军一天都不敢耽误。

  特别是他负责研制的产品进入关键节点以来,一年365天,他有300多天在外奔波忙碌。很多次,他路过武汉,都顾不上回家。为高效推进项目进程、解决用户关切问题,他高频次辗转多个场地,经常连夜投入工作。

  所以在七一九所武汉本部,想见冷文军一面很难;在他家里,夫人想见他一面,也不容易。

  特别是近几年,他每年在外驻厂的时间都长达340天以上。

  B

  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的总指挥

  习近平总书记说:“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

  自研究生毕业参加工作的那天起,冷文军就意识到,要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得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去攻克关键核心技术。

  “年轻时的冷总特别刻苦,爱钻研,对技术上的问题那是精益求精。”提起冷文军,曾与他一个办公室共事过的同事印象很深。

  为了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冷文军在未来装备发展研究和前沿技术探索方面孜孜以求,了解国内外最新技术动态,结合工程实践推广应用最新研发成果。他带领团队集智攻关,将创新理念渗透到产品研制工作的方方面面。面对新产品跨越式提升的艰巨挑战,他冲在前面、干在实处,带领整个技术团队围绕目标创新技术攻坚克难,提出多个创新思想、方案、技术路线,协调决策了一系列重大技术方案和路线。

  回望科研之路,冷文军觉得确实难,在很多个不眠之夜,他也觉得累。“压力不是一般的大。”他实话实说。但他特别庆幸最初的选择,给了自己用武之地。

  热爱国防事业的冷文军,确实在研究所找到了广阔的舞台。自2000年以来,他主持和承担了30余个重点科研项目,先后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0余项;获授权受理专利20余项,发表论文30余篇。

  C

  打造坚强团队的好导师

  时光荏苒,事业传承。

  从意气风发的新人到两鬓染霜的副总工程师,似乎是一眨眼的事。

  “一定要通过研发一型产品,培养一批技术骨干、拔尖人才。”长驻配建配试现场的冷文军,每每在会场、在试验室、在工厂看到“冒尖”的年轻人,就禁不住满心欢喜。

  他恨不得将所知所悟都传授给他们,快速打造更多有着强大战斗力的团队。

  育人为先。传授知识和培育人才,是冷文军时时挂在心头的事。他十分重视科研梯队建设和青年人才培养,积极促进所在单位学位点、导师队伍建设。通过培养锻炼,近3年,他所带团队中6人升任新产品副总工程师、主任设计师,团队成员牵头、参加新增科研项目各10个,获几十项科技进步奖、论文、专利等成果;作为导师,指导培养博士生4人、硕士生3人。2019年,冷文军获中国舰船研究院“优秀研究生导师”称号。

  以文化人。冷文军的儒雅、谦逊是公认的,能做冷文军的学生,心里十分踏实。

  还有一个字:暖!

  提到暖,跟冷文军一起在现场鏖战的年轻人更有感触。“我们晚上加班,冷总经常陪我们到深夜。”小伙子们都有些不忍心。

  年近六旬的冷文军坚持跟年轻人们一起打拼,不是不放心,而是从老一辈科研工作者那里传承下来无私的传、帮、带作风。

  装备研制事业使命光荣、任务艰巨。冷文军将一腔热忱注入所钟爱的事业中,在强军胜战之路上劈波斩浪,一任风雨飘摇,初心不改。

中国船舶报党建园地03研大国重器 做无名大师 黄秀梅2024-08-02 2 2024年08月02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