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邝展婷
7月23日,美国嘉年华邮轮集团宣布向意大利邮轮巨头芬坎蒂尼订造3艘23万总吨级液化天然气(LNG)动力超大型邮轮,为今年骤然升温的邮轮新造船市场再添“一把火”。
据统计,截至目前,仅芬坎蒂尼今年新接邮轮订单(含备选订单和意向订单)就达到了13艘、141.94万总吨,超过2023年全球全年仅8艘的水平。
种种迹象表明,经过疫情后一段时间的恢复与酝酿,邮轮市场或已进入“加速跑”阶段。
中型 环保 新客户
新一轮“订单潮”呈现新特点
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旗下中船邮轮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爱达邮轮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国兵认为,全球邮轮市场在疫情后开启了新一轮的繁荣周期。2023年,全球邮轮游客规模为3170万人次,达到2019年水平的107%,比2019年增加近200万人次。根据国际邮轮行业协会(CLIA)的测算,2024年将有3570万名邮轮乘客出游,2028年将达3950万人。在2023年,全球绝大部分的邮轮船队已部署运营,其中还包含19艘新船。邮轮港口访问次数较疫情期间大幅反弹,甚至超过2019年水平。
而国际邮轮公司的业绩也体现了这一点。嘉年华集团2023年全年营收215.93亿美元,同比增长77.44%;营业利润为19.44亿美元,同比扭亏,增长149.27%;资产负债率为85.99%,同比下降0.35%。皇家加勒比邮轮2023年全年营收139亿美元,同比增长57.23%;营业利润为28.94亿元,同比扭亏,增长484.95%;资产负债率为86.06%,同比下降5.45%。诺唯真邮轮2023年全年营收85.5亿美元,同比增长76.51%;营业利润为9.31亿元,同比扭亏,增长159.98%;资产负债率为98.46%,同比下降1.17%。
杨国兵认为,今年以来邮轮订单的大幅增长,一方面是因为运营端的高歌猛进传递到产业上游,出于对市场前景的看好,邮轮公司加快实施船队扩张战略;另一方面则是邮轮公司运力更新的需求推动。
中型邮轮是本轮“订单潮”的重点。杨国兵介绍说,该规格的邮轮是邮轮公司切入运营市场的重要赛道,而其船舶产品开发却落后于超大型和探险型邮轮。芬坎蒂尼最近与瑞士维京邮轮公司签订1+1艘邮轮建造合同,邮轮约5.43万总吨;与美国水晶邮轮公司签订的2+1艘邮轮协议备忘录,同样为约6.18万总吨船型;与诺唯真邮轮签订的订单中,也有4艘邮轮为8万~10万总吨级别,均为中型邮轮。
本轮“订单潮”的另一个特点是环保船型集中涌现。相对于油船、散货船、集装箱船等货运船型,邮轮航线更加固定,有助于燃料加注、岸电等设施的建设。由于国际海事组织(IMO)对船舶环保要求的不断提高,以及欧盟出台的碳排放政策,邮轮公司正在通过技术、基础设施和运营等方面的努力走向脱碳,多家邮轮公司开始投资替代能源(包括LNG、氢能等),预计到2028年拥有接入岸电能力的CLIA成员邮轮数量将增加到现在的一倍以上。近日交付的皇家加勒比第六艘绿洲系列(Oasis-class)豪华邮轮“海洋乌托邦(Utopia of the Seas)”号就是LNG动力,该集团旗下精致邮轮(Celebrity Cruises)的第五艘Edge级邮轮“Celebrity Xcel”号更将配备可使用三种燃料的发动机,包括甲醇和两种传统类型燃料。
本轮订单潮中还出现了较多为新客户群体进行专门设计的邮轮。与中国邮轮市场更加注重“合家欢”式体验不同,国际邮轮市场上年轻一代逐渐成为邮轮旅游的重要客群,单人邮轮旅行模式正大行其道。邮轮公司针对这一特点订造了满足这一需求的邮轮,如芬坎蒂尼与水晶公司签订的2+1艘邮轮合同中的邮轮将增设专为单身旅客设计的单人房型。
国产 自主 本土化
第二个“黄金十年”可期
与国际邮轮市场交相辉映的是中国邮轮市场的加速恢复。今年上半年,全国邮轮旅客运输量近50万人次,已恢复至2019年同期的一半以上,今年第二季度较第一季度环比增长接近60%。
备受瞩目的国产首艘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自今年1月1日以来已运营46个航次;而第二艘国产大型邮轮已经开始总装搭载,建造进入加速期。相较于“爱达·魔都号”,第二艘国产大型邮轮总吨位更大、长度更长,房间数将增加到2144间,公共区域和户外休闲娱乐区域面积大幅增加,全船娱乐休闲系统全面升级。
杨国兵认为,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邮轮对于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催生新产业、推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具有显著作用。通过邮轮建造,在总装建造端可以改造升级传统产业,依托智能管理系统实现生产和业务流程的数字化,提升巨系统工程的管理水平;在运营管理端,邮轮建造还能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实现“5G+卫星”空天地一体化和智能舱室的应用场景,培育本土化配套能力;而聚焦布局未来产业,邮轮建造将推动研发设计端前瞻性开发甲醇燃料、氢燃料电池等低碳能源技术,探索大型邮轮智能航行等人工智能技术,打造未来技术创新策源地;以完善邮轮现代化产业体系为抓手,则可以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安全可靠。
这在“爱达·魔都号”的运营中也得到了体现。该船构建了符合中国人性格特点和行为特征的信息化系统,使游客上下船效率达到1.8秒每人的水平,乘客满意度达到95%以上。结合研发设计建造与运营,“爱达·魔都号”以融汇中西文化的“一船好戏”满足游客的文化体验需求,展示了中国智造的工业文化、勇于冒险的海洋文化、中西互通的丝路文化、薪火相传的非遗文化,获得游客普遍好评。
以“爱达·魔都号”的成功运营为引领,今年上半年,仅上海港国际邮轮进出港就达到了204艘次。截至目前,我国已有7家邮轮公司的8艘邮轮,在天津港、青岛港、上海港、厦门港、深圳港、三亚港、福州港、广州港等复航,运营中国境内港口始发至日本、韩国、菲律宾、越南或中国香港地区的航线;另有10余艘外国籍邮轮访问我国港口。
中国交通运输协会邮轮游艇分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全国邮轮发展专家委员会秘书长郑炜航认为,2024年与2025年是中国邮轮产业的全面恢复和培育期,2026年开始中国邮轮经济将进入第二个“黄金十年”,产业链发展将更加全面。
市场 人才 产品
国内邮轮产业面临压力
邮轮产业链将拉动研发设计建造、配套材料设备、邮轮运营、邮轮供应链、码头经济、目的地旅游等一系列产业的升级发展,对此,我国今年明显加大了政策支持力度。
自5月15日起,中国在13个城市邮轮口岸实施外国旅游团乘坐邮轮入境免签政策,同时配套推出促进邮轮产业发展若干措施,6月1日起施行《国际邮轮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口靠港补给的规定》;国内重点城市也在积极布局,上海提出三年行动方案发展邮轮经济,青岛、天津等地则围绕邮轮运营等方面出台相应奖励扶持措施;接下来,交通运输部还将在安全发展的基础上,加快邮轮码头布局和建设,推动建成大连港、天津港、青岛港、上海港、宁波舟山港、厦门港、广州港、深圳港、三亚港等专业化邮轮码头,持续提升大型邮轮接待能力,有力支撑邮轮运输发展需求。
中国日益优化的邮轮经济发展环境吸引了国际邮轮巨头的目光。3月,MSC地中海邮轮部署旗下的“亚洲旗舰”——“MSC荣耀”号在上海开启中国大陆母港首航,2024年第四季度将协同深圳和厦门母港运营“MSC辉煌”号的冬季航次;4月,皇家加勒比旗下的“海洋光谱”号恢复运营从上海和香港出发的航线,按照该公司2025~2026年中国航线部署计划,届时将在上海、天津和香港同时部署“海洋光谱”号和“海洋赞礼”号,运营超过130条国际邮轮航线。
目前,本土邮轮船队中除“爱达·魔都号”外,其他均为采购自国外邮轮公司的二手邮轮,产品竞争力存在明显不足。面对国际邮轮企业持续加大在中国市场投入力度,本土邮轮公司将在市场和人才等多方面面临巨大压力。杨国兵认为,随着市场的重启,国外邮轮公司将重新招聘员工,扩张组织架构,而这将进一步加剧国内邮轮运营人才不足的矛盾。
统筹产业链 形成“新范式”
邮轮经济进入新阶段
纵观我国邮轮发展的历史,从2006~2018年的“过路经济”阶段,到2018~2023年的“全产业发展”阶段,2024年以后,已经进入“自主发展”阶段。杨国兵认为,当前邮轮产业已进入自主发展的新阶段,应坚持开放合作和自主发展并重,以自主发展为主;应以本土企业为龙头力量,引领和开创新一轮黄金发展期。
郑炜航认为,在我国邮轮经济的第二个“黄金十年”,中国邮轮从单一旅游业向上游产业链延伸,将有更多自主建造的大型邮轮和本土邮轮品牌;邮轮航线将从单一的中、短航线,向中、短、长航线并举,国际航线与国内航线共同繁荣转变;邮轮市场服务与产品质量也将稳步提升,更趋理性化、更注重品质。
面对国际邮轮巨头的竞争压力与发展挑战,杨国兵认为,要推动体系发展,统筹邮轮运营、研发设计制造和供应链全产业链发展,全面推进邮轮、游船和游艇的体系发展,同步布局沿海和内河市场;要坚持开放合作,融入世界邮轮产业分工体系,既要吸引全球创新人才和资源,未来还要部署“一带一路”等国际航线,实现“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高水平开放。其中,首要目标是完善和健全产业各环节的自主发展能力,形成中国邮轮产业“新范式”。
在研发建造端,要打破发展邮轮产业的技术瓶颈。通过基础理论研究、关键技术攻关和跨领域技术创新集成,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培育大型邮轮自主核心研发制造能力,提升国产配套企业技术水平,形成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邮轮产业链、供应链。
在邮轮运营端,要有针对性地满足中国游客需求。邮轮产品应将中国文化精髓融入品牌体验中,以“邮轮+文化”的文旅体验,打造“更懂中国人”的邮轮度假产品,为邮轮游客提供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机会,探索一条文化与邮轮旅游深度融合的全新路径。
在市场拓展端,政府、媒体与产业应携手推动邮轮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大宣传力度,推动邮轮从“交通工具”向“精彩生活目的地”的转变,使邮轮旅游逐渐成为一种休闲度假方式;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吸引更多邮轮公司开辟国际航线并挂靠国内各邮轮母港。
在人才培养端,探索推动高校设立邮轮专业,培养邮轮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等高层次人才;加快建设邮轮运营、服务、维护的技能人才队伍,满足邮轮产业的发展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