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首艘整船采用国产碳纤维材料建造的客渡船下水

高端碳纤维材料成功实现国产化

中国船舶报 2024年09月13日

  中国香港首艘整船采用国产碳纤维材料建造的客渡船“新明珠39”号

  记者 王进

  广州公司负责产品研发过程协调和产业化推广,中威公司为产品使用方,七二五所为技术支持和产品提供方,三方 “产、学、研”结合,成功实现高端碳纤维材料国产化研究、应用及产业化推广。

  国产碳纤维与树脂匹配后,性能与进口材料水平相当,应用于船舶相较铝制船减少结构重量20%以上,满足船舶设计指标与建造工艺需求,其中,灌注型乙烯基树脂优于进口。

  9月9日,中国香港400客位纯电池动力推进客渡船“新明珠39”号下水仪式在广州南沙举行。该船全船采用先进的碳纤维高新材料制造,是目前中国香港首艘整船采用国产碳纤维材料建造的客渡船,打破了进口高端碳纤维材料在国产客船领域的垄断局面。这标志着中国船舶集团广州船舶工业有限公司牵头组织“产、学、研”结合开展的高端碳纤维材料国产化研究、应用及产业化推广取得了成功。

  碳纤维复合材料船用获突破

  “新明珠39”号由华联船舶有限公司承接项目、广州公司负责保障协调服务、广东省港航集团旗下广东中威复合材料有限公司建造,将服务于香港维多利亚港。

  该船整船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建造,具有重量轻、耐腐蚀、噪音低等特点,相比传统船用材料可进一步节省燃油、降低维护费用,节能减排、低碳环保优势明显。独具创新的艏艉对角左右对称设计使该船外观十分新颖漂亮。无论从船舶的左面还是右面看,生动形象的“海豚”造型都能展现在眼前。

  “新明珠39”号为纯电池推进动力,并配备了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对角布置2套电动全回转舵桨,可实现双向推进、横向平移,360度可视化辅助靠泊预警系统的加持,能极大提高船舶航行安全性。该船选用一流品牌的磷酸铁锂动力电池、高稳定性的直流配电系统以及高性能永磁推进电机,提升了船舶的可靠性。

  得益于碳纤维结构,该船能耗低,续航里程长,可以满足每天夜间充电、白天连续运营的要求,配备的能量管理系统可自动管理船上的照明以及中央空调系统,达到更好的节能效果。“新明珠39”号的下水,标志着中国香港地区绿色环保“零排放”渡船先驱项目再获重要进展。

  发展高性能碳纤维受支持

  据介绍,国外早已研制出民船用碳纤维及配套乙烯基树脂,并已在40米以上级别客船中应用多年,但是,国内目前仅在小艇或游艇领域使用碳纤维复合材料,且只用到T300级别的碳纤维(“T”代表拉伸强度,后面的数字越大,碳纤维的力学性能指标越高),在大型客船上的应用仍是空白,且一直依赖从国外进口碳纤维及树脂。成本高以及物料供应的稳定性和周期难以保证,是国内发展大型碳纤维船舶的“堵点”。

  为打通“堵点”,近年来国家出台多项政策促进碳纤维产业发展。2021年3月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加强碳纤维等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的研发应用。2024年1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国务院国资委等七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发展高性能碳纤维等关键战略材料。

  业内专家认为,我国在未来材料的发展中,需紧跟材料科学持续创新步伐,发展高性能碳纤维等关键战略材料,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同时发力;在船舶领域发展高性能碳纤维,有利于做大高端绿色船舶市场。

  产学研深度融合破局

  对于高端船舶用碳纤维织物及配套树脂国产化,广州公司认为,迫切需要有效整合优质资源联合开展相关研究及产业化。在广州公司的牵头组织和大力推动下,2023年6月9日,广州公司与中国船舶集团旗下第七二五研究所、中威公司共同签订了《船用碳纤维国产化研发及推广项目合作框架协议》。其中,广州公司负责研发产品过程协调和产业化推广,中威公司为产品使用方,七二五所为技术支持和产品提供方。

  研发团队围绕碳纤维复合材料国产化,通过碳纤维高性能编织技术、碳纤维界面性能强化技术、高强抗冲击乙烯基树脂的研发,碳纤维复合材料综合性能评价,碳纤维复合材料成型工艺研究,典型舱段建造与考核评价等,实现了国产化替代的重大突破。

  研究结果表明,国产碳纤维与树脂匹配后,性能与进口材料水平相当,应用于船舶相较铝制船减少结构重量20%以上,满足船舶设计指标与建造工艺需求。其中,灌注型乙烯基树脂还优于进口。由于良好的工艺适应性,织物和树脂均已获得中国船级社(CCS)认证证书。

中国船舶报产经上下游06高端碳纤维材料成功实现国产化 王进2024-09-13 2 2024年09月13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