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4日,国产首艘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在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旗下外高桥造船正式命名交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媒体广泛报道。
成绩的背后,是2023年外高桥造船坚决贯彻中国船舶集团年度工作会有关要求,面向复杂巨系统工程构建技术攻关和协同创新体系、精益管理体系及数字化能力,对标先进稳步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的不懈努力。
面向大型邮轮建造
构建技术攻关与协同创新体系
大型邮轮是船舶工业和现代城市建设综合化与集约化的复杂巨系统工程,集工业基础和制造能力之大成,是大国重器。为确保国产首艘大型邮轮成功研制,外高桥造船坚持按照“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发展模式,着力构建面向复杂巨系统工程的技术攻关与协同创新体系。
——坚持走高水平开放合作道路。通过与意大利芬坎蒂尼集团合资合作,组建了100余人的中意一体的核心研发团队,推动建成“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成功引进了先进成熟的邮轮设计建造技术和工艺,快速打造本土设计建造能力。
——以我为主推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依托国产首艘大型邮轮实船项目及工业和信息化部大型邮轮创新工程专项任务,开展邮轮设计建造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继攻克了重量控制、安全返港、动力系统、综合电网、舱室环境、振动噪声、轻量化设计等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了大跨度、全宽型薄板立体总段的激光焊接、制作和精度控制等建造难点,形成了大型邮轮设计建造能力和试验验证体系。
面向大型邮轮建造
构建精益管理体系
大型邮轮设计建造需要强大的研发设计、全球供应链分包和集成管理、全链条工艺建造、多界面系统组织作业等能力。外高桥造船着力构建“三大类九大转模”系统工程体系,初步确立大型邮轮精益管理模式。
——建立巨系统工程动态计划管理体系。结合民船海工项目实践和芬坎蒂尼区域计划协同管理模式,建立了分布式、多层级、可迭代的动态网络计划管理体系,并以中间产品为单位开展全流程、全专业模拟造船,实现最小化库存和高效生产。
——建立多维度的复杂工程完工管理模式。引进和自主开发邮轮完工管理系统,构建邮轮系统/区域/中间产品多维度层级数据结构,明确各个阶段中间产品技术状态和施工状态的完整性要求,实现产品中间过程和最终状态的技术、安装、质量、重量完全受控。
——初步建立邮轮全球供应链协同体系。按照成本优先、作业协同的原则,参考母型船制定专项“MAKE OR BUY”造买策略,初步建立中国特色的“1+100+1500”的邮轮生态圈,形成邮轮合格厂商名录与评估机制。
——建立邮轮全生命周期质量保证体系。围绕邮轮特点进行质量风险识别,推进邮轮全过程质量管控及总包商穿透管理,并结合检验逻辑,编制系统—区域双维度矩阵式检验地图,开展区域完工交付。
——建立安保消一体化管控体系。持续加强邮轮安全风险识别,策划安全体系及技术建设,在技术防控基础上,发挥人员防控的主动性,同时以临时系统管理为保障,建立大型邮轮应急响应体系。
面向大型邮轮建造
构建数字化能力
紧跟数字化变革浪潮,外高桥造船积极推进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全力保障国产首艘大型邮轮的设计建造,打造船舶行业智能制造示范工厂。
——研发新一代智能造船云平台SWS-TIME。实现对大型邮轮设计数据、计划、质量、完工等要素的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控,促进了复杂巨系统工程管理数字化能力升级。
——对企业生产流程和业务流程进行数字化重塑。加快数字化转型进程,全面提高船舶设计建造各业务环节数字化管理水平,邮轮智能薄板车间、AR远程检验工作室、数字化设备保障中心等一批重点项目上线应用。
——持续推进船舶一体化三维数字设计。引进并开发了适用邮轮的Smart3D三维设计软件,突破了邮轮庞大数据量的三维高效设计技术,构建了全船全专业三维数字模型,实现了设计数据的全流程应用。
——突破智能化物流集配和数字化立体仓储等核心关键技术。基于三维孪生场景融合物联网技术,自主研发集配物流管理系统,推动智能仓储立库上线应用,有效解决了大型邮轮建造过程中物资种类多、物量大、供应链协同困难等难题。
国产首艘大型邮轮的成功研制,初步建立起我国大型邮轮设计建造和试验验证体系。大型邮轮的成功建造,标志着我国初步形成了大型邮轮工程化开发能力和系统集成设计能力,树立了我国大型邮轮设计建造品牌。
国产首艘大型邮轮的成功研制,树立了复杂巨系统工程管理的典型样板。通过项目的实施,构建了多中心、分布式、可迭代的邮轮实船工程组织管理模式,开发了新一代造船企业管理智能平台,为后续复杂巨系统工程的管理提供了典型样板。
国产首艘大型邮轮的成功研制,有力促进了经济循环的畅通。孵化和培育了邮轮研发设计、总装建造、核心配套等一批重点企业,牵引带动了制造、建筑、能源、交通运输等上下游产业发展,发挥了较强的经济带动作用。
(刘畅 谢叶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