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记者在采访部分国内甲醇双燃料主机企业后,得出了国内甲醇双燃料中速柴油机真正实现批量商业化应用可能在5年甚至更长时间后的结论。两年后回头再看,这个结论略显保守。可以说,随着全球海事业脱碳步伐的进一步加速,甲醇燃料发动机市场的发展远远超出了预期。
不过,甲醇双燃料发动机要想实现大规模商业推广还需要经过三大考验。
一是时间关。甲醇燃料船舶订单也是近几年才实现了快速增长,市场对甲醇燃料发动机的接受度需要一定的时间,用户对甲醇燃料发动机的信任也需要一个过程。解决这个问题,需要通过示范应用为船东提供良好的船舶运营经济效应,逐步带动甲醇燃料发动机由小批量到大规模应用。
二是质量关。虽然国内甲醇双燃料发动机很多核心部件都实现了自主研制,但是在成熟度方面还有所欠缺,可靠性、耐久性有待考验。而大规模批量应用将对产品质量一致性提出挑战,通常供应商在小批量生产时质量品控比较严格,而在大批量生产后品控意识减弱,需要开展供应商穿透式管理,因此应注意提高零部件生产一致性和稳定性,保证产品质量。
三是售后关。大规模商业应用需建立和完善全球售后维保体系,为船舶在全球运营和航行提供保障,而我国发动机自主品牌在售后维保体系建设方面大多存在短板。目前,国内售后维保体系基本可以覆盖国内沿海主要港口,国外售后站点也在积极推动建立,为未来大规模商业应用创造了条件。
随着甲醇双燃料船舶订单的不断增加以及国内甲醇双燃料发动机产业的不断发展,我国船机企业已经有能力在2025年实现甲醇双燃料低速机的批量化建造。相信越过这三大关口后,甲醇双燃料发动机实现大规模商业化推广应用的时代将更早到来。
(刘志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