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工产业:“老赛道”重现生机 “新赛道”少年老成

中国船舶报 2022年09月02日 刘志良

  记者 刘志良

  一方面,以海洋油气工程装备制造业为代表的“老赛道”逐渐走出低谷,复苏趋势明显;另一方面,以高端海洋渔业装备、海上风电、海上光伏等为代表的“新赛道”不断取得突破,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

  我国海洋工程产业不断呈现新的发展态势。一方面,随着油价的上涨,以海洋油气工程装备制造业为代表的“老赛道”逐渐走出低谷,复苏趋势明显;另一方面,以高端海洋渔业装备、海上风电、海上光伏等为代表的“新赛道”不断取得突破,展现出了巨大的发展潜力。

  日前,在以“新动能新空间新发展”为主题的东北亚海洋经济创新发展论坛暨2022中国海洋经济论坛上,与会专家表示,无论是在高端海工油气工程装备制造业等“老赛道”,还是在高端海洋渔业装备、海上风电、海上光伏等“新赛道”,我国正在不断用实际行动“解锁”海洋经济新领域。今后,我国海工产业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开展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为我国海洋经济创新发展提供新动能。

  老赛道:市场回暖 挑战仍在

  伴随着国际油价的高位波动,海洋油气装备市场出现了明显的回暖迹象,不仅带来了更多的订单,也为我国海洋工程装备企业“去库存”创造了有利条件。今年上半年,我国船厂共获得海工订单33座/艘、49.4亿美元;交付了1座自升式钻井平台、1座半潜式辅助钻井平台和6艘海洋工程辅助船;截至6月底,我国手持海工订单272座/艘、317亿美元。

  “当前,海洋资源开发正在从粗放型向集约型,从近海向深海发展,而海洋工程装备技术的进步大大提高了海洋工程建设的质量和效益。”论坛上,挪威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教授白勇介绍了目前海工产业发展的特点。他表示,虽然我国海工装备产业发展取得了非凡的成绩,但总体来看,仍处于全球海工装备市场的第三梯队,存在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缺乏自主核心技术和高端科技人才等问题。他建议,我国海工装备产业应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朝大型化、绿色化方向发展,智能技术在设计、制造、安装、运维过程中的应用也应成为我国海工装备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

  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旗下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部长助理袁洪涛介绍了海上浮式生产储卸船(FPSO)设计发展趋势。他表示,从设计建造技术来看,FPSO正逐渐应用深水系泊定位系统,增加天然气处理储存与外输功能,船体大型化、通用化、标准化趋势以及数字化趋势明显,极地油气资源开发趋于常态化,模块化高效建造技术得到应用。目前,我国FPSO发展面临着很大挑战,表现为自主知识产权船型少、自主开发能力不足、深水市场竞争力弱、关键设备设计及系统集成创新能力不足。

  作为海工装备产业链的重要环节,海洋监测装备“卡脖子”技术和关键小件以及水下生产系统近年来实现了快速发展。据国家海洋技术中心研究员罗续业介绍,我国在深海探测装备、海洋观测仪器、深水平台和钻井系统等方面已具备总体设计和系统集成能力。在具体技术和产品上,我国已实现对国际先进水平的全面跟踪,并不断推进产业化进程;在深海探测开发方向,产品自主化率已达到90%以上。威飞海洋装备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隋中斐介绍说,2021年5月,该公司自主研发的首套浅水水下井口采油树系统在渤海海域工程试验成功,在国内水下采油树系统制造方面实现突破。

  海工产业一直是山东省船舶工业的优势产业,目前,山东省骨干海工装备企业在手订单金额超500亿元。山东省海洋局局长张建东介绍说,目前,山东省已经建成船舶修造、海洋重工、海洋石油装备三大制造基地,国家级海洋牧场数量占全国的39.3%,在谱系化水下滑翔机、Argo浮标、深海大浮标、实时潜标、声学与电磁传感器等为代表的一批深海观测与探测核心技术与装备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下一步,山东省一方面要加快船舶制造等传统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另一方面要加快布局海上风电产业,建设海上风电母港和沿海海上风电基地,新建一批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

  新赛道:站在风口 未来可期

  近几年,海工装备产业的产品结构正在逐渐发生改变,海上风电、深海养殖、海上发射平台等新产品、新业态、新概念层出不穷,不断丰富海工装备的内涵。尤其在“双碳”目标的“加持”下,这些行业站在了时代的风口。在海洋工程装备领域的“新赛道”,国内船舶与海工企业今年上半年先后交付了国内首艘深远海海上风电施工船、全球首艘10万吨级大型养殖工船,国内首艘专业化海上卫星发射工程船也已经在去年开工。

  当前,海洋牧场建设已经进入了3.0时代。论坛上,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杨红生认为,“生态、精准、智能、融合”是海洋牧场发展的重要模式,特点就是数字化和体系化的理念、无人化和轻简化的装备、精准化和标准化的技术、智能化和流程化的管理。在3.0时代,海洋牧场将成为一个巨大的场景,不仅仅是作为一种养殖装备,还可以进行海洋监测、发展旅游,与风电结合,与能源结合,形成多产业融合。烟台中集蓝海洋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刘富祥在会上介绍了海工技术与海洋牧场融合发展的最新进展。他表示,中集集团已经交付了25座海洋牧场装备,其海工设计研发能力在海洋牧场中得到了深度应用,并可针对不同海域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

  海上风电是海工产业“新赛道”的“主角”。根据英国克拉克松研究公司最新发布的专题报告《聚焦中国海上风电市场》,2021年,中国相继超越德国和英国,成为全球海上风电投运规模最大的国家。截至目前,中国总计投运了102个海上风场,装机规模达24吉瓦,涵盖约5000台海上风机,占全球海上风电投运规模的45% 以上。据了解,截至今年6月底,中国海上风电开发总容量已经达到2660万千瓦。国家海洋技术中心主任崔琳介绍说,从2014年开始,中国海上风电逐年实现跨越式发展,并在2021年达到历史顶峰。他认为,规模化、深远海和飘浮式是海上风电发展的未来趋势。随着海上风电产业的发展,海上风电安装船、海上风电安装平台订单不断增多,目前全球1500吨及以上吊重风电安装船的手持订单中,59%来自中国船东。烟台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启东中远海运海洋工程有限公司、招商局重工(江苏)有限公司等成为国内海上风电安装船建造领域的领先企业。

  随着新能源装机需求的增长,开发场景愈发多样化,海上光伏也成为海工行业拓展的新方向。据了解,全球海上光伏潜在容量约4000吉瓦,我国海岸线漫长,海上光伏理论上可安装量超70吉瓦。今年以来,浙江、福建、河北等省份就发展海上光伏进行了相关探索与准备,在土地资源较为紧张的我国中东部地区,海上光伏将成为新能源装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电建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新能源工程院土建所所长田伟辉表示,海上光伏的开发相对于陆上光伏开发来说,面临的困难显而易见,例如高支架运维,设备防腐、施工以及受盐雾、潮汐、海冰、海流、台风、波浪等影响。海上光伏设计复杂、成本敏感性高,设计方案受环境条件影响大、项目安全性要求高、经济指标控制难以及雾行业标准设计、施工运维难度大等,行业仍需要不断攻克技术创新难关。

  全球海上浮式光伏仍处于示范阶段,海上光伏拥有空间大、融合发展等优势,但也面临很多技术挑战。中集海洋工程有限公司战略总监潘细录表示,过去两年,中集海工已经研究了全球十几种浮式光伏技术。6月13号,中集来福士与烟台市政府联合成立了烟台海上浮式光伏试验检验中心,并与系泊系统、浮体新材料、光伏组件、光伏逆变器等产业链头部企业,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打造海上浮式光伏的产业链。目前,中集来福士已经投入3000万元打造“海上浮式光伏实验场”,研发“水面光伏、水下养殖”的海洋新能源与海洋养殖结合新模式。潘细录认为,单凭一个企业无法将海上浮式光伏整体成本降下来,只有依靠整个产业链企业共同努力才可能实现。

中国船舶报产经专刊05海工产业:“老赛道”重现生机 “新赛道”少年老成 刘志良2022-09-02 2 2022年09月02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