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新一轮造船产能扩张的过程中,船舶企业应关注短期影响产业稳定发展的风险,实现优质高效交船、安全有序生产以及供应链体系稳定。同时,船企还应关注船舶工业发展中的中长期风险,解决长期存在的低效制造和低盈利问题,确保将亮眼的市场成绩变为实实在在的成长与收益。
记者 吴秀霞
近日,随着江苏仪祥船舶制造有限公司为浙江华祥海运有限公司建造的78900立方米液化天然气(LNG)船点火开工,这家前身为扬州国裕船舶制造有限公司、以建造散货船出名的企业在停产多年后再次“重启”。
业内专家表示,随着航运业能源转型带来新一轮环保船舶订单潮,造船业正在经历新一轮产能扩张与释放,越来越多的闲置船厂正在重新启动,仪祥船舶只是长三角地区新一轮造船产能扩张的缩影。在新一轮造船产能扩张的过程中,船舶企业应关注短期影响产业稳定发展的风险,实现优质高效交船、安全有序生产以及供应链体系稳定。同时,船企还应关注船舶工业发展中的中长期风险,解决长期存在的低效制造和低盈利问题,确保将亮眼的市场成绩变为实实在在的成长与收益。
产能重启进行时
随着新船订单激增,自去年以来陆续有一批闲置多年的船厂重新启用。记者了解到,今年年初正式投产运营的恒力造船(大连)有限公司在短短半年多的时间里,已经接单超过30艘新船,不仅稳步进入大型散货船的建造行列,而且与韩国造船巨头三星重工合作进入大型集装箱船建造领域。
今年6月,金海智造股份有限公司与舟山长宏国际船舶修造有限公司签署多项合作协议。双方以长涂金海智造南区、江南山中基船业作为整体合作区域,开展深度合作。至此,金海智造修造船业务整体合作单位招募事宜历时4个月尘埃落定,金海智造作为浙江省曾名噪一时的骨干造船企业,将充分利用其设备设施等资源,重新涉足造船业务。
去年,南通象屿海洋装备有限责任公司在舜天造船(扬州)有限公司挂牌成立南通象屿海洋装备有限责任公司舜天造船基地,租赁其船台和干船坞扩大产能。
去年年底还有消息称,江苏熔盛重工重新更名为SPS造船厂(SPS Shipyard),并与希腊知名船东Cardiff Marine签署了14艘散货船建造意向书,这批新船将在熔盛重工的船坞中建造。这将是熔盛重工自2015年1月停产后,7年来首获商船订单。
多家船厂重启产能的最直接原因是新船市场的繁荣。英国克拉克森研究公司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球新船订单量为678艘、1781万修正总吨(CGT),金额为488.2亿美元。其中,中国船企接单428艘、1043万CGT,金额达260.3亿美元,无论是按艘数、CGT还是按金额计,中国接获的订单量都超过了全球新船订单量的一半以上。业内专家表示,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造船业经历了长达10年的产能收缩与优化。而近年来新船订单的激增,推动了新一轮的产能扩张。
产能利用率稳步提升
据记者了解,目前,我国主要造船企业已经满负荷运转,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旗下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广船国际有限公司,江苏扬子江船业集团、南通中远海运川崎船舶工程有限公司等船厂船舶交付期均已排至2027年。
在造船供需缺口持续扩大的背景下,造船企业产能利用与交付能力显著提升。江苏一家船厂高管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为应对繁重的造船任务并保证按期交船,我国船厂不断提升造船效率及交付能力,缩短船台和码头周期。
据悉,扬子江船业去年建成交付71艘新船,超额完成全年交船70艘的既定任务,创下该集团历史交船数量最高纪录。扬子江船业2022~2024年的产能利用率呈明显上升趋势,船坞利用率达100%,其中扬子三井在2024年的产能利用率将超过100%。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发布的中国造船产能利用监测指数(CCI)也充分验证了我国造船产能利用率正稳步上升的事实。根据其发布的数据,2023年二季度 CCI为798点,10年来首次接近800点,创近年来新高,与去年同期700点相比,提高98点,同比增长14%;与第一季度的772点相比,提高26点,环比增长3.4%。中国船协预计,第三季度国际航运市场将延续调整态势,但重点监测造船企业仍处于满负荷生产状态, CCI将继续保持高位。
短期中长期风险依然存在
在此轮造船产能扩张周期里,由于船舶发展趋势及新船订单结构变化等原因,那些重启的产能也发生了“变化”。
如此前的国裕船舶曾主打散货船建造,变身仪祥船舶后,以气体运输船建造为主攻方向。该公司建造的78900立方米LNG运输船国产化程度高,货物围护系统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在行业内具有一定的综合竞争优势。
在2017年12月之后再未接获任何新船订单的威海三进船业有限公司在今年8月成为芜船威海绿色海工科技产业基地的一部分。该基地将利用原三进船业的土地和厂房资源,依托奇瑞集团汽车出口优势及芜湖造船厂有限公司的手持订单,批量建造6000车位汽车运输船、8万吨级巴拿马型散货船等。而此前的三进船业主要建造散货船,此前的芜湖造船主要建造内河船。
业内专家指出,本轮造船产能扩张不仅是规模的扩大,而且是结构的变化。在这一过程中,船厂应充分做好相关技术准备,以防范进入新市场的风险。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秘书长李彦庆表示,环保海事政策法规正成为影响未来新船市场的重要推动力,航运业的绿色转型创造巨大的新船市场需求,低碳、零碳燃料以及节能技术等在不同阶段也都有可观的市场应用潜力。船厂需关注短期内影响船舶工业稳定发展的风险,特别是要实现优质高效交船、安全有序生产以及供应链体系稳定。同时,船厂还需关注船舶工业发展中的中长期风险,解决长期存在的低效制造和低盈利问题,确保将亮眼的市场成绩最后变为实实在在的成长与收益;解决智能化自动化与劳动力替代互补问题,未来通过应用更多智能技术提高效率、节省人力、扩大行业吸引力,实现造船业人才的可持续性发展。
李彦庆建议船厂关注细分市场趋势与变化以及大市场结构性调整,抓住世界船舶工业发展进入复苏周期“新”机遇,加速转变发展模式,加速形成新技术业态;瞄准全产业链通力合作的“长”目标,解决产业短板问题,完善产业体系,实现更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