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坚持记录时代。
2024,仍然相信未来。
致读者
拍拍身上的泥土,
回望我们一起走过的2023年。
这一年,我们走出三年的“禁锢”;
这一年,我们珍惜“如常”的幸福。
这一年,我们见证集齐三颗“皇冠”上的“明珠”;
这一年,我们聚焦“绿色低碳”新燃料频出。
这一年,我们在阔别已久的行业展会上重聚、邂逅;
这一年,我们追踪着生产一线每一艘船舶的交付。
每一篇文章,每一则推送,
都是我们记录的这个时代的一个切面。
希望翻阅报纸的你,
希望滑动屏幕的你,
能够拾起这一个个的碎片,
拼凑起独属于你心中船舶工业的2023年。
2023,我们仰望星空,我们脚踏实地。
2024,让我们继续同行。
参与了一个 “全球第一”的项目
采编中心 记者 刘志良
对我来说,今年最大的变动无疑是工作地点从青岛变成了“魔都”,因此我与坐标上海的中国国际海事展会的缘分便更近了。今年的第21届中国国际海事技术学术会议和展览会,是一场迟到了两年的中国船舶工业与全球海事业的“约会”。
刚入职时,我对中国国际海事会展的印象停留在这是全球最大的海事会展之一,参加也只需要做好采访报道工作即可。可是近几届,随着报社与组委会的合作越来越密切,我在其中的参与度也越来越高,不仅“承包”了组委会的文字工作,协调相关媒体的采访工作,还参加了筹备工作会、组织协调会、新闻发布会、总结会等一系列关于海事会展组织协调工作的会议,深入了解海事会展的“幕后”,并且得到了专访上海船舶与海洋工程学会理事长邢文华的机会,详细了解海事会展的前世今生和未来发展。
深度参与的好处就是能够为采访创造更多的便利条件。本届会展期间,为了让我更好地开展工作,除了记者胸牌,组委会还专门给我制作了工作人员的胸牌和名片。同时,我也没有耽误自己的本职工作,参加了开幕式、高级海事论坛等多项活动,做了多个专访,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
通过深度参与第21届中国国际海事会展,我深刻了解了会展的运作流程,更加深刻体会到能够举办一场如此重大的活动的不易。其实,从2019年第20届中国国际海事会展闭幕的那一天起,组委会就开始了新一届会展的各项工作,即便受到了疫情的影响,各项工作也有条不紊地进行,做好了在2021年按期举行的准备。遗憾的是,各方面条件仍不允许在2021年召开全球海事界一场如此重要的活动,但这也给了组委会更充足的筹备时间。
从第21届中国国际海事会展举办情况来看,这是一场空前成功的海事会展,总展览面积超过95000平方米,共有来自30多个国家/地区的2000多家企业参展。从组委会得到的消息来看,中国国际海事会展整体规模已连续两届超过德国汉堡海事展,位居全球第一。这个“全球第一”有中国船舶报社的一分力量。能够参与其中,为这个全球第一“摇旗呐喊”,我也很骄傲。
一场只有起点 没有终点的赛跑
上海记者部 记者 吴秀霞
入行十六年,随着对船舶行业的了解逐步深入,我开始陆续写了一系列深度报道。其中,船钢价格上涨系列调查性报道最值一提。因为,通过这个题材的采写,我对“船板”选题从一开始的望而却步,到后期变得得心应手,采写出了在行业内有影响力的深度报道。如今随着船市回暖,船用钢需求发生新的变化,我又将它作为一个系列选题开展追踪报道,实现旧题常做常新,一路收获颇丰。
2021年,船钢成本的过快及大幅增长,蚕食了造船业本已稀薄的利润,直接导致船企不敢接单、全行业陷入亏损,造船人苦不堪言。正当我打算去船厂和钢企一探究竟之时,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的领导邀请我一同前往江浙地区调研走访船钢价格上涨问题,我欣然应邀。通过实地走访了国内主要造船企业、钢厂以及造船产业链上的近10家企业后,我了解到钢材价格上涨对企业原材料采购、生产经营、资金运转、产品质量等方面产生的影响,而且,在钢价飞涨、钢市需求旺盛的形势下,船用钢材供货不及时、尾板拖期严重、大型集装箱船止裂钢报废率高、钢板平整度差等问题变得更加严重。这次走访后,我写作了调查性系列报道,《中国船舶报》在纸媒和官方微信公众号先后刊发了《钢价凶猛,造船企业生死一线?》《船价难涨!生死关头怎么办?》系列报道。文章刊发后受到造船、航运业以及行业主管部门的关注,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结合此报道以调研报告形式反馈到工信部等部门,呼吁从国家层面出台相应政策措施,致力船舶与钢铁行业达成战略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2023年,船市峰回路转,随着我国船舶行业高附加值船型订单比例上升,船用高端钢材供给能力不断提高,钢铁—船舶上下游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和质量水平明显提升。如何克服外部因素的影响、加大高端钢材新品研发力度、共同做好应对风险挑战的准备,是双方共同努力的方向。记者的职业本能让我觉得这是一个可以继续关注的话题。同时,中国船协在营口也召开了船企、钢企关于“深化供需合作,推进产业链共赢”的会议。我借助参会机会,听取了船企、钢企代表们围绕加强产品质量建设、加快船舶用钢新产品研发和产业化落地、深入开展上下游交流合作、实现互利共赢的深入交流。会上,他们就当前遇到的问题和解决路径娓娓道来,可谓干货满满。会后,在此基础上,我进行了补充采访,最终形成了《船企&钢企“共赢链”,这些一个都不能少》深度报道。这篇报道算是对2021年船钢价格调查报道的旧题新做,但是世易时移,造船业市场回暖,船企和钢企的市场地位也不可同日而语。结合采访到的一手素材,我一气呵成写完这篇报道,也让“船钢”话题成为我今后新闻采写的一个固定选题。多年的新闻采写工作也使我深刻地认准一个道理:新闻采访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是一场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赛跑,需要新闻记者付出坚持不懈的努力。多观察、多思考,旧题也能常做常新。
细数近年来大家对我的厚爱:与我一起采访的同事说我运气不错,结伴采访总能顺利完成任务;也有同行说我占据地利优势,身处一线总能遇到这样的好题材;更有疼爱我的领导前辈说我勤奋肯吃苦,写出的文章都是大家想看、爱看的行业热点、难点话题。对我而言,眼光敏锐“识货”,并敢于把它“挖”出来是作为一名船舶行业记者的基本修养。至于怎么“挖”,它不仅要求记者熟悉自己所跑的行业,有一双善于发现新闻的眼睛,更要求记者有一个勤于思考的脑子,多观察,多思考,多积累,研究问题,还要求记者有一副好的身体,多下基层采访,不怕吃苦,经常到一线去进行深入调查采访,广泛搜集各种信息……这样才能经常写出有影响力的深度报道,甚至重头报道,得到业界认可,并作为记者在业界立足的基础。
这句话, 胜过千万流量
“中国船舶报”官方微信 公众号、头条号编辑 钱平
“没有头条”“不够吸引受众”“传播效果一般”——这是2023年长时间困扰我的三个难题。在碎片化阅读时代,如何“留住”受众,进一步扩大《中国船舶报》新媒体平台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一度将我“困”住。2023年这一年,我决定用更新、更好的策划冲破“牢笼”,虽然挣扎,但努力前行。
移动互联网时代,对于各大新媒体平台而言,流量固然重要,但“内容为王”依旧是我们追求的核心逻辑。因为只有更优质的内容,才能赢得更多受众。2023年,中国船舶工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取得了优异成绩:接单有突破、交船创纪录、工艺破垄断……这些消息足够振奋人心,但对一些受众而言,似乎有些习以为常,不再“新颖”。于是,这一年,在领导的带领下,我开始走出舒适圈,用策划创“新”,开始了策划路上的“摸爬滚打”。
作为行业新媒体,如何将社会热点关注与船舶工业联系起来,我们一直在探索。
202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赴上海考察调研。根据新华社配发的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科技创新成果展的照片及到武警海警总队东海海区指挥舰视察的报道,我们梳理了中国船舶集团旗下成员单位在重大科研装备、极地装备、航天测量装备、疏浚装备、公务船装备等领域的发展成就进行集中展示。202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广东期间,我们将习近平总书记的调研和讲话内容与船舶工业发展相结合,推出了广东省船企渔业装备发展成就的策划报道,梳理了广船国际、黄埔文冲、蛇口友联的渔业装备业务发展情况。蹭上了热点,这两次策划都收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作为行业新媒体,如何将突发新闻与船舶工业联系起来,我们一直在努力。无论是夏天的涿州汛情,还是刚刚发生的甘肃地震,不管在受灾现场抑或是支援一线,都有船舶企业和船舶人的身影。在2023年7月关于涿州船企应对汛情报道的采访中,位于涿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一家船企的负责人真诚地向我们表达着他的感谢。他说:“谢谢你们的关注和报道,外界需要了解我们的真实困境和现状。”这句话于我而言,胜过万千流量。就在那一刻,我意识到,这大概就是记者这份职业的意义和力量吧。
作为行业新媒体,如何将船舶工业的声音传播好、将船舶工业的故事讲述好,我们一直在坚持。2023年,我们围绕船舶工业的热点、难点、痛点,在坚持真实性、专业性和时效性的基础上,用一篇篇的深度报道、调查性报道、一线报道、系列报道……发挥着船舶行业唯一一份主流行业报新媒体矩阵的舆论引导作用。2023年中国国际海事会展期间,我们在海量的信息云中积极寻找最亮点,无论是江南造船核动力箱船发布还是中国船舶集团旗下船企收获大单的策划报道,在“收割”流量的同时也获得了专业肯定。
曾经,策划是我不愿主动面对的东西;曾经,我一度陷入不知如何前进的困境;曾经,我把自己困在一方天地迷茫无措,冲破“牢笼”的过程余味苦涩,但请相信,一切终有回甘。
谁是2023 “新闻女王”?
采编中心 记者/编辑 李琴
这两年,船舶行业日子过得不错,订单放量,船价上涨。今年的日子尤其好,大多数船企利润大涨。这对于在萧条“坑”里“蹲”了十多年的船舶行业来说,太不容易了。不过,相比整个船舶行业开始盈利这种难得的好消息,船舶脱碳才是占据行业新闻“C位”的热门话题。
其实,船舶脱碳这几年一直是热点,不过今年尤其热。今年有多个关于船舶脱碳的法规出台或实施:现有船舶能效指数(EEXI)、船舶碳强度指标(CII)生效实施,欧盟碳交易系统(ETS)纳入航运业,国际海事组织(IMO)出台新的船舶温室气体(GHG)减排战略……这些法规对未来船舶的研发设计建造、船舶配套产业链发展都将带来深刻影响。所以说,对这个话题怎么关注也不为过。今年,我围绕船舶脱碳进行了诸多策划,或自己采写报道,或向记者约稿,并配写评论。
在一系列策划下,2023年在我编辑的产经特刊聚焦栏目中,船舶脱碳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咖”,关注热度最高,相关文章最多。如《航运减碳 “基建”先行》《航运脱碳这盘棋,中国如何抢“先手”?》《三大品牌竞争格局依旧 替代能源动力市场“躁动”》《氨燃料船何时“瓜熟蒂落”》《电池混合动力正成“香饽饽”?》《LNG动力要“靠边站”了?》《你造这艘船排了多少碳》《替代燃料船舶再按“快车键”》《“电动船”会是下一个“电动车”吗》《IMO船舶GHG减排新战略出炉,谁赢了?》《禁造纯化石燃料船会成真吗》……这些文章里有船东的困惑与疑虑,有船厂的竞争与选择,有对技术突破的惊喜与欢欣,还有对未来趋势的判断与猜想。这些文章紧紧把握住船舶脱碳这一船舶最重要转型过程的“脉动”,描绘出船舶脱碳在今年的轨迹。
可以预计的是,2023年的新闻“主角”船舶脱碳还将是明年甚至未来几年的新闻“主角”。这个“主角”的大戏可能集中在船舶替代燃料的“主角”替换上,就像液化天然气(LNG)很快让位给甲醇,而氨燃料的呼声又很快盖住甲醇一样……对这种戏剧化的演变,我的聚焦栏目将如何“聚焦”,如何“描绘”,依然是我未来编辑工作的“主角”之一。
春江水暖 “展”先知
华南记者部 记者 邝展婷
2023年下半年,我连续参加了5个大型海事展会的采访工作。
7月底的第10届中国广州国际海事贸易展览会,10月的2023中国海洋装备博览会,11月的第六届国际潜水救捞与海洋工程装备展览会、2023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12月的2023中国国际海事展会,每一场展会都人流涌动,业界大咖集聚,一些受欢迎的论坛观众多到站在现场观看。
这让我不得不感叹,疫情之后,市场确实是在回暖了。
对于今年的展会,我的最深印象就是“丰富”。12月的中国国际海事展会是时隔四年再次回归线下举办,也是我第一次参加这个最具影响力和规模最大的海事专业会展。那里不仅有我熟悉的国内海事、船舶、港航、配套领域的企业、院所、高校及相关机构,更见识到了丹麦、德国、日本、韩国、挪威、美国、英国等国家和地区的海事行业专业企业,以及国内许多“跨界下海”的其他领域企业。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则是集中出现了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国家海洋技术中心、中科院深圳先进院、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等海洋环境预报、监测、数据研究的“国家队”。
另一个印象是“新鲜”。这次中国国际海事展会出现了新能源动力企业的身影,船舶动力电池的头部企业宁德时代首次参展,近期才进入船舶领域的澄瑞电力科技、瑞浦兰钧能源、楚能新能源等企业也纷纷亮相。我发现,不仅我对这些企业感觉新鲜,这些企业对船舶领域的媒体也十分新鲜。楚能新能源了解到《中国船舶报》这份船舶行业专业报刊后,对我们报纸的内容专业性大感赞叹,十分热情地向我介绍了该公司的船用动力电池产品以及电池消防系统的新进展。
还有一个印象是“热情”——群众观众的热情。过去很多届的不同的海事展会,大部分参观观众都是行业相关人士。对企业经营来说,专业观众当然十分重要;但是对行业发展来说,普通观众的观展,也是提高海事行业社会影响力的重要一环。这次的中国海洋装备博览会,福建群众的热情让我大为震撼。为期4天的展会每天都有大量群众观众入场,尤其最后2天是周末,以家庭为单位的群众观众更是让会场现场摩肩接踵。我了解到,一些观众甚至是从福州附近的市县驱车前来度周末并参观的。孩子们对航母、军舰、海上风机、邮轮等船模的热情欢呼让人动容。
明年的海事展会又会有什么新鲜事呢?我很期待。
用心书写船舶故事
采编中心 记者/编辑 郭佳泰
站在这一年的尽头上回望,2023年,看过那雄伟壮观的三峡大坝,听过那生动感人的驻外故事,也曾写过正绿色转型的内河航运一隅。
近年来,立足于航运业低碳转型的需要,我国新能源船舶迎来了十分难得的发展机遇。其中,以液化天然气(LNG)、甲醇、氢等为代表的低碳/零碳燃料用作船舶动力已在国内有了不同程度的研究和实践,船用动力电池技术则在内河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与应用。鉴于我曾连续报道过内河航运绿色转型以及船用动力的相关选题,编辑李琴向我发来邀请。同时,在编辑的引荐下,我联系上了采访对象,并着手书面采访。
这次采访整体比较顺利。我将重点放在了内河航运绿色转型发展的方向上,尤其是还对两大热门选项——改造或建造LNG动力船,以及船舶电动化,做了一个简略对比。可以明确的是,内河航运电气化已经得到来自多方面的推动与支持,但需要认清的是,我国电动船目前还处于示范应用巩固技术可行性并探索经济可行性的阶段,内河船舶电动化的时间表取决于船用电池动力技术的进步速度、推进“双碳”目标实现的政策力度、对减污降碳监管的严格程度以及实施的激励措施的强度。
持续做同一个大主题下的细分选题,对于自身而言是一件幸事,每一次采访下来都会让我对这一细分领域有进一步的了解。愿2024年的每一天,我都能保持初心和热情,书写更多的船舶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