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让船舶工业走进新时代

中国船舶报 2024年10月25日

  口述船舶改革开放历史

  口述:王义库 文字整理:刘志良

  人物简介

  王义库亲眼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船舶工业从机制体制到经营方针等各方面发生的重大变化,亲身经历了上海船舶公司、中国船舶工业集团总公司、两大集团公司成立等改变中国船舶工业发展命运的大事。他具有几十年从事船舶工业政策研究工作的经验,并长期担任办公厅主任等领导职务。

  改革开放是国家的大方针,40多年的改革开放使国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船舶工业毫无疑问是贯彻了改革开放的大方针的,我想结合船舶工业的特点从两个方面谈一下船舶工业具体是如何改革开放的。

  从经营和体制变化贯彻改革的思路

  我国船舶工业主要是从经营方针和体制的变化来体现改革方针的。

  改革的第一个方面,是经营方针的变化。

  40多年来,我国船舶工业经历了从以军为主、保军转民、以民养军、军民结合、走向世界的历程。

  在第六机械工业部时期,船舶工业的经营方针是以军为主,主要确保军工任务的顺利完成。

  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开始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邓小平同志讲部队要忍耐,军工任务骤减。对我们国防工业企业来讲,就面临着一个问题,到底怎么办?1977年,柴树藩同志到六机部来当领导。柴树藩传达了小平同志的讲话,其中就讲到船舶工业要出口。对船舶工业来讲,这是指导方针划时代的一个大转变,就是从以军为主转到保军转民。当时人们头脑中“军用”的观念根深蒂固,不能丢“保军”,有力量的企业开始向民品方向发展。

  往后又进了一步,就是以民养军。随着出口船的发展,民品越来越多,搞得越来越好,这个时候就明确提出船舶工业要军民结合。我觉得军民结合比较真实反映了船舶工业在国家的地位,既是军又是民,军民结合,相辅相成。后来又加了一句话——走向世界,这可以说是一个很大的变化,充分展现了我国船舶工业的精神面貌和发展方向。

  回顾这几十年来,船舶工业经营方针一步步从以军为主、保军转民、以民养军、军民结合到走向世界,这个方针的变化不只是文字的变化,而是人们头脑中观念一点点的变化,更是我国船舶工业客观实际地在贯彻中央的改革方针上,一步步走过的实践历程。

  改革的第二个方面,就是领导机关体制的变化。

  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成立的时候,是国防工业第一家,是政府部门变成了公司破天荒的第一次。当时很多人不理解。有的领导干部提出来:“六机部”的牌子不能丢,有时候有用;变化之后,级别、待遇等问题怎么办……我记得当时总公司保留了部委的职能,还承担了政府的一些工作,在整体大环境没有完全改变的时候,留了个“尾巴”。

  到1999年,改革进一步深化,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提出来,国防工业的总公司都一分为二。当时也有很多同志不完全理解,一个部委分开,好像兄弟分家,思想上、感情上不是特别理解。我那个时候在政策研究室工作,光“分家方案”就做了二十多稿。

  回过头来看,从六机部到总公司,再到南北两个集团,这种变化有什么特点呢?那就是跟计划经济时期完全不一样,企业不是机关了,我们不是官员了。我们贴近市场、研究市场,与开放紧密结合,为开放服务。还有非常大的一个变化就是,我们开会不是研究计委的盘子怎么样,而是重点分析国际市场船舶行情,采取什么样的策略接单,这种变化直接影响到领导干部的思想和行动。

  从走向世界贯彻开放的方针

  1977年,小平同志讲船舶工业要出口,给船舶工业的方向非常明确。当时柴树藩同志来到六机部,就是贯彻小平同志精神的。柴树藩同志在外贸部工作过,对国际市场、出口问题、外贸情况很熟悉。他来了后,确定了一个工作重点,那就是接出口船订单。这个观念在原来六机部的干部头脑中是没有的。大家原来都是军工行业的人,一天到晚围着军工转,第一这方面知识不够,第二头脑中没这根弦,第三也没有这个路子。柴树藩同志的到来,带来了一种新的思考和一种新的风气。

  即便现在想起来,我还是能感受到当时接出口船订单的不易:从哪个地方选突破口?第一家先接谁的?当时,柴树藩同志决定以香港这个桥头堡为出发点,接香港船东的船。现在很多回忆录都讲,包玉刚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不过,这第一艘出口船是包玉刚的还是他的弟弟包玉兴的,也有争论。后来经过资料查实,第一艘交船的出口船是大连造的,是包玉兴订的。但实际上,当时订单是兄弟俩一起谈的,包玉刚谈好了4艘27000吨船的合同后,包玉兴说也来4艘,照此合同一个字不变。不过最后,包玉兴订的船交付时间稍微早了一点。

  当时搞出口船为什么特别艰难?难就难在规范。现在国际上大型远洋船舶都满足船级社规范,但我们原来造的船都是军船和内河沿海的小船,没有标准规范。所以,接到第一艘出口船订单后,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要按照国际规范来做。我记得,那个时候总公司所有懂外语的全动员起来,一起翻译造船规范。一开始是翻译劳氏船级社的造船规范,据说很厚,摞落起来好几尺高。规范翻译出来后,送给各个厂去看、去了解。包玉刚的监造师也派监造人员到厂里去给我们讲解。

  包玉刚能做第一个做“吃螃蟹”的人,是为国家作了贡献的。他并不指望这艘船赚钱,实际上是帮了我们一个忙,慢慢使我们从完全不懂到熟悉,一点一点地了解出口规范,一步一步走出来。现在回忆起来,我们搞出口船,以香港做突破口,以华人船东作为第一批出口船的船东,这个选择是非常正确的。

  后来,总结船舶工业出口的时候有这么几个词,叫“出口、引进、消化、吸收、再出口”。第一个“出口”就是以出口为目标,接出口船订单。但是主机、仪表等设施、设备还不行,怎么办呢?再“引进、消化、吸收”。以柴油机为例,当时就引进了苏尔寿柴油机,通过消化、吸收,现在大型船用柴油机的生产已经很好了。第三步是“再出口”,船用设备主机等我们引进、消化、吸收之后,又扩大了出口。这条路说起来简单,实际上用了十几年或者说二十几年的时间,才走完了全过程。

  通过贯彻改革开放的方针,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我国船舶工业有几个显著的变化。第一个是造船产量大增。总公司时期造两百万吨已经不得了。等外高桥造船等建设起来之后,特别是上海长兴岛建设起来之后,产能成倍往上翻,有的年份占到世界造船产量将近一半。

  第二个是造船质量提高。现在我国船舶产品类型基本上实现了全涵盖,民船质量大大提高,国际上再也没有人说我们造的船有问题。

  第三个就是人们的精神面貌、干部素质有很大变化。我刚到六机部的时候,周围很多都是老同志。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对事业忠心耿耿但是文化水平、知识结构还有差距。通过这么多年的改革开放,干部阅历、知识水平都有很大的提高,素质明显提升。

  再一个就是船舶工业整体国际地位有了很大提高。现在讲世界造船,民船就数中日韩三家。原来日本和韩国垄断了国际造船,现在国际会议没有中国的参与简直就不能称之为国际会议。前一段时间,新闻说高铁成为中国的名片,其实船舶是中国最早的一张出口名片。

  改革开放40多年,我国船舶工业取得的成绩非常辉煌,但是道路不是平坦的,总会有一些曲折。我觉得我们要时时刻刻地保持一种谦虚的态度,保持冷静的头脑,随时注意到我们和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现在谈成绩的时候,往往都说我们能生产多少种船型,但是我们在管理水平、人均劳动效率方面与国际水平还有很大差距,人均劳动生产率是决定水平高低很重要的衡量标准。我们在单人的劳动生产率上必须把日本、韩国这些先进的国家作为追赶的目标,只有我们的劳动效率超过他们,我们的生活水平和工资待遇才有可能真正超过他们。

中国船舶报金色码头04改革开放让船舶工业走进新时代 王义库 刘志良2024-10-25 2 2024年10月25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