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秀霞 李冲
日前,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旗下中船动力(集团)有限公司所属中船动力镇江有限公司下属镇江中船日立造船机械有限公司,为中国动力集团所属沪东重机有限公司配套的326#低速机机架顺利通过船级社的焊后验收。至此,中船日立2024年上半年顺利完成30台机架(座)焊接,提前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目标。
从2022年仅完成3台机架,到2023年激增至30台,再到2024年上半年产量达30台,这一显著进步的背后,是中船日立3年来坚持不懈地推进智能化与信息化建设的战略部署。通过不断深化智能化改造与信息化建设,中船日立不仅提升了生产效率与产品质量,还为实现持续突破与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焊接“高手”——
自动焊接机器人
2023年年底,历时2年多,中船日立和江苏科技大学联合开发的机架单片焊接机器人面世。自此,中船日立迎来了该公司有史以来的首个焊接机器人工作站。经过极其严苛的测试,焊接机器人的焊接质量先后通过了船级社、专利方、各家主机厂的认可,顺利“走马上任”。2024年5月,该机器人完全达到了2片/天的设计产能,效率约是人工焊接的4.5倍。同时,其焊接质量完全符合甚至超越设计要求,得到了相关方的高度肯定。
智慧中枢——
精益生产系统
为解决该公司产品种类多、生产工序复杂、计划变更频繁等痛点问题,中船日立联合外部单位共同开发了生产计划与电子看板系统,所有订单的即时生产状态、检验状态及各工序或某订单的计划达成率均可以通过电脑系统、手机App或者电子看板查看,相当于给每个订单安装了全球定位系统(GPS),完全打造了透明化的生产车间。由于计划人员可以随时掌握生产进度,自然可以更好地安排任务、编制计划,让该公司的资源最大程度发挥作用,努力做到按需生产、均衡生产。
穿梭“蜘蛛人”——
生产集配系统
齐套问题作为装配型企业的普遍“痛点”,同样深深困扰着中船日立,尤其是在产品焊接前的总装阶段。为解决这一难题,中船日立自2023年年中起,启动了创新性的穿梭“蜘蛛人”项目,旨在通过精细化管理优化物料配送流程。
遵循“按项目清单精准齐套集配,按平台需求准时高效配送”的核心原则,历经半年的精心筹备与调试,中船日立成功上线了企业专属的生产集配系统。这一系统的引入,不仅革新了物料管理方式,更极大地提升了生产效率与灵活性,该公司各生产平台的准时配送率实现了质的飞跃,从最初的15%飙升至95%,确保了生产线的顺畅运行;人均月产出量也从之前的2.5台提升至3.5台,效率提升了40%,有效减轻了产能压力;同时,制作人员的加班天数大幅减少,工作与生活质量得到双重改善。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蜘蛛人”及配送团队的工作热情空前高涨。这一变化得益于该公司创新的激励机制——他们的薪酬直接与配送件数和准时率挂钩,既公平又透明,极大地激发了团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形成了真正的多赢局面:企业效率提升,员工收入增加,客户满意度也随之攀升。
缺件“克星”——
智能装箱管理系统
为根治发运小件产品数量庞大、标签外观欠佳、标签与零件分离的问题,中船日立携手外部专业团队,共同研发了先进的智能装箱发货系统。该系统的一大亮点在于其无缝集成能力:直接引用产品物料清单(BOM)生成装箱清单,彻底避免二次输入可能发生的错误,确保了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同时,每个木箱都被赋予独一无二的二维码身份标识,在装箱前通过扫码确认身份,随后每个待装箱零件被逐一扫码装箱。只有当所有零件无一遗漏地装箱完成后,该系统才会允许自动封箱,从源头上杜绝了缺件问题的发生。
封箱完成后,智能装箱发货系统即时生成装箱清单,如有缺件也会同步生成缺件清单,以便提前通知客户并做好相应准备。此外,每个零件的标签均由系统自动打印,数据完全来源于技术文件,不仅美观整洁,更便于客户现场快速清点和核对。自2023年该系统投入使用以来,中船日立的客户满意度显著提升,同时有效减少了因缺件问题导致的空运需求,为该公司节省了大量运输成本。
在智能化、信息化的驱动下,中船日立不仅提前完成了上半年30台机架(座)的焊接任务,上半年大件发运量达到376件,超额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既定目标。
未来,中船日立将坚定不移沿着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方向,持续深化智能化、信息化建设,不断提升机座机架等核心产品的生产制造能力,在中低速发动机关重零部件自主可控、保持供应链稳定方面发挥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