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刘志良
邮轮产业体系的建设不仅需要实现产业循环发展,也要具备自主能力。日前,在第六届中国上海国际邮轮船舶修造论坛暨展览会上,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旗下中船邮轮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首席战略专家黄雪忠表示,虽然在过去近20年时间内,我国邮轮产业实现了快速发展,但是直到2024年我国自主建造、自主运营的“爱达·魔都号”获得商业运营成功,我国邮轮产业才真正具备自主管控能力和产业循环体系,这也就意味其实中国邮轮产业才刚刚起步,未来发展潜力巨大。
黄雪忠认为,从2006年至今,我国邮轮产业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06~2017年的旅游经济阶段,我国邮轮市场年增长率接近40%,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邮轮市场,但是市场主要由外资邮轮公司主导,产业链和码头设施业主要围绕外资邮轮布局。第二个阶段是2018~2023年的全产业链发展阶段,中国船舶集团等央企开始大规模投入、全产业链部署,“爱达·魔都号”的成功交付是最显著的国际合作的成果,在体系发展、开放合作的理念下,推动了产业体系的逐渐形成。第三个阶段是2024年年初至今的自主发展为主、国际合作为辅的发展阶段,“爱达·魔都号”的成功商业运营标志着中国邮轮产业具备了自主管控能力和产业循环体系,产业体系更加完善,但仍需加强国际合作。经过三个阶段的发展,中国邮轮游客规模一度位居世界第二,建成了分布广泛的22个邮轮码头,本土船队数量达到8艘,国产大型邮轮实现零的突破,具备了可持续发展的架构。
不过,黄雪忠也指出,中国邮轮市场并非是简单的供给驱动型市场。2006~2017年,市场规模伴随着运力提升实现了大幅增长,市场运力从18艘次增长到1024艘次,市场规模从38万人次增长到489万人次。但是,从2018年开始,市场开始无法消化增长的运力,外资邮轮开始撤离中国市场,市场规模维持在400万人次量级,并且出现了连续两年下降的情况。他认为,目前,中国邮轮市场的供给并不那么有效,这与中国邮轮市场人口基数开拓不充分关系十分密切,中国拥有14亿人口,4亿中等收入人群,但是只有1.3亿持护照人口。按14亿总人口来算,市场渗透率只有0.15%,即便按照1.3亿持护照人口来算,渗透率也只有1.5%。
从商业前景来看,我国邮轮市场未来可期。黄雪忠表示,在市场发展方面,休闲游市场快速放大,我国是世界第一旅游大国,旅游已经成为人民生活必需品,同时,旅游消费也从观光向度假、体验全面升级。从客群方面来看,我国邮轮旅游核心消费群体急剧扩张,邮轮旅游作为一种舒适、慢节奏的旅游形式,面对的客群也十分广泛。从短期看,中国邮轮市场无法迅速恢复至疫情前水平,尚未进入“黄金发展期”,消费者复购率低,存量市场开拓困难。即便邮轮市场在2023年9月走出疫情阴霾,到今年上半年市场出现明显反弹,走出“V字”形曲线,但不可持续。从长期看,中国邮轮市场空间广阔,中国将与美国共同构成第一集团,当我国市场渗透率提高至美国水平,叠加邮轮人口基数的扩大和供给水平的提高,中国邮轮市场规模有望达1400万人次。
针对如何推动我国邮轮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黄雪忠建议,我国邮轮产业应该从增加邮轮人口基础、创造有效供给、推进体制机制与国际接轨这三个方面入手。他认为,护照人群短期难以快速增加制约邮轮人口基数扩大,可以探索持身份证登轮政策,允许邮轮公司开辟周末持身份证的无目的地游和沿海航线游,有效扩充邮轮市场规模,释放消费市场潜力。
同时,邮轮产业高度依赖于创新和创意,大型邮轮是高度定制化个性化的产品,新一代消费者更加注重舒适、松弛、便捷的服务体验。我国邮轮产业需要依靠科技创新和服务创意,研发设计创新船型,“邮轮+”提供好产品,港口提升服务体验,开辟特殊航线打破同质化、内卷式竞争格局。
此外,中国邮轮市场是全球市场的有机组成部分,但在政策制度、产品标准、文化理念与国际惯例存在不兼容现象,如境外游资质、现金下船、不良天气靠港等。我国邮轮产业可以借鉴国际邮轮公司成熟的管理经验,推动政策标准与国际接轨,重塑中国邮轮产业体系,打造世界标准、中国特色的邮轮生态体系。



前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