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刘志良
近年来,我国邮轮建造日益受到重视,国家有关部委相继出台文件支持邮轮自主设计建造及配套产业链发展,中国邮轮建造业已经成为全球邮轮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
日前,在第六届中国国际邮轮船舶修造论坛暨展览会上,与会专家表示,随着我国邮轮产业的发展,我国已成为全球邮轮游艇行业中最大的消费市场,以自主研发为基础,以供应链建设为重点,推动建设世界级邮轮设计制造总装基地的蓝图也呼之欲出。下一步,我国邮轮产业链上下游需要加强合作,加快建立中国自主邮轮建造及配套体系,促进创新驱动,构建产业发展新格局,推动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邮轮行业实现快速恢复
目前来看,邮轮业仍是全球增长速度最快的旅游产业之一,2023年全球邮轮市场规模已超2019年同期。根据国际邮轮协会的统计,2023年全球邮轮接待量达到3170万人次,较2019年增长6.8%,邮轮旅游市场需求持续上升。至2027年,预测全球邮轮接待量达到3970万人次。
从邮轮订单及建造情况来看,根据克拉克森数据,1996年至2016年期间年手持邮轮订单数量相对稳定;2016至2020年期间,邮轮订单数量增长较快,从48艘增长到128艘,手持邮轮订单年均增长20艘;2020年至今,年均手持邮轮订单数量持续下降,截至2024年11月,全球邮轮在建和手持订单数量为62艘。
从三大邮轮公司来看,根据《邮轮产业新闻(Cruise industry news)》发布的《邮轮订单簿(Cruise ship orderbook)》,截至2024年11月,嘉年华集团邮轮订单数量为8艘,7艘邮轮将使替代燃料,其中2024年拟交付运营2艘邮轮;皇家加勒比邮轮订单数量为10艘,全部将使替代燃料,其中2024年交付运营3艘邮轮;诺唯真邮轮订单数量为13艘,2艘将使替代燃料;地中海邮轮邮轮订单数量为8艘,7艘将使替代燃料,其中2024年交付运营1艘邮轮。
作为我国邮轮建造、运营领先的城市,上海近年来积极贯彻落实国家战略,立足上海国际邮轮产业区位、资源等发展优势,不断优化邮轮全产业链布局,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服务能级,构建上海国际邮轮经济高质量发展新优势。目前,上海已经实现邮轮研发建造、邮轮运营、港口服务全产业链覆盖,邮轮旅客吞吐量排名全球前列,成为推动全球邮轮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论坛上,上海市交通委二级巡视员周英介绍,今年以来,上海邮轮市场加速恢复,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于元旦开启商业运营;全球最大邮轮品牌皇家加勒比旗下“海洋光谱”号和亚洲目前最大邮轮“地中海荣耀”号相继回归上海。据统计,今年1月至10月,上海港已接待国际邮轮靠泊198艘次,邮轮旅客吞吐量119.1万人次。同时,第二艘国产大邮轮“爱达·花城号”已进入总装搭载的加速期,计划于2026年年底完成交付。
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会长孙建平介绍,上海市制订了《推进国际邮轮经济高质量发展上海行动方案(2023~2025年)》,将邮轮经济打造成“上海亮点”,形成“总部港”+“枢纽港”+“制造港”的上海国际邮轮经济高质量发展布局。
邮轮建造呈现四大发展趋势
论坛上,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和行业领袖围绕加快建立中国自主邮轮建造及配套体系等议题发表了多场专题演讲,分享了邮轮修造领域的宝贵经验和独到见解。这些演讲不仅为参会代表提供了丰富的行业信息和市场动态,还深入剖析了当前邮轮产业的发展趋势和未来前景。专家们通过生动的案例分析和深入的行业洞察,为中国邮轮建造产业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为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智力支持。
上海海事大学亚洲邮轮学院秘书长、中国交通运输协会邮轮游艇分会副会长程爵浩认为,当前,全球邮轮建造市场呈现出市场逐渐回暖、中小型和超大型邮轮将成为市场主流船型、“净零排放”邮轮建造、数字化赋能邮轮四大发展趋势。在订单方面,根据克拉克森的数据,截至10月底,全球邮轮手持订单增加到62艘,总价值高达484亿美元。其中,2024年新增订单22艘、约264万总吨,按总吨计算超过2020~2023年这四年间邮轮新船订单总和,已经创下2017年以来的年度最高订单纪录,迎来久违的“订单潮”。
在船型方面,为符合国际邮轮市场消费偏好,新造邮轮船型两极化趋势明显,偏好5万吨级的中小型邮轮和15万吨级及以上的超大型邮轮。在运营方面,超大型邮轮运营经济性更好,具备配套超大空间、超新技术的多样化大小型休闲娱乐项目的条件,更符合大众市场的偏好;中小型邮轮则定位中高端市场客群。根据2024年最新邮轮建造订单动态,邮轮大型化趋势明显。
随着国际海事组织脱碳时间表的确定,邮轮建造绿色化的趋势十分明显。在2024~2036年61艘邮轮订单中,超50%使用替代燃料,替代燃料以液化天然气(LNG)为主,并探索使用甲醇,98%配备岸电系统设备。在役邮轮也通过探索使用生物燃料、升级船用设备系统、使用岸电系统等路径降低能耗,减少排放。
此外,当前邮轮的数字化程度也在不断提高,应用场景也越来越丰富。比如,邮轮对于不利于航海的天气十分敏感,皇家加勒比游轮即将投入使用的指挥中心将使用虚拟现实(VR)技术,来协助进行船舶导航和操控工作,通过人工智能(AI)来减少天气对邮轮启航归港的束缚和制约,有助于邮轮按照既定的时间表和航程顺利完成任务。
面对这些发展趋势,广船国际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陈灏表示,中国邮轮产业要学习欧美的“灵魂”,创建中国式邮轮体系。欧美的邮轮公司已经按自己的模式优化和运行了几十年,把成本和规模等方面能施展的长处发挥到极致,把准入门槛提得极高。邮轮设计和建造资源已被欧美邮轮公司垄断,中国的邮轮公司目前没有可能得到欧洲的量身定做支持,用“抄”的办法很难成功。中国邮轮产业只有掌握了邮轮研发设计技术,才能在“人因”工程这一变量上做到成功,中国建造才能做到技术可控、成本可控、市场可控,才能让邮轮市场走出困境,发展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
邮轮改装助推功能重塑与价值升华
随着全球邮轮旅游市场持续扩大,邮轮的保有量和运营数量不断增加,为邮轮修理改装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无论是定期维护保养、设备升级,还是内部装修更新换代,都带来了大量的业务需求。中国作为重要的旅游市场和新兴的邮旅游客源地,国内邮轮旅游市场发展迅速,对邮轮修理改装的需求也将不断增加。
上海华润大东船务工程有限公司从2013年开始启动豪华邮轮修理业务,是较早开始豪华邮轮修理改装的中国大陆船厂。2015年1月,华润大东修理了第一艘豪华邮轮“歌诗达大西洋”号。到目前为止,华润大东已经修理改装了12艘次大型豪华邮轮。
自2017年首次试水豪华邮轮修理改装领域以来,截至 2024年7月,舟山中远海运重工有限公司已完成了第十一艘次邮轮修理改装项目,其中包括“海洋赞礼”号、“鼓浪屿”号、“蓝梦之星”号、“蓝梦之歌”号等项目,在行业内占据重要地位。
与此同时,我国邮轮修改装企业的技术不断提升,经验不断积累,比如舟山中远海运重工在首次修理豪华邮轮“海洋赞礼”号时,攻克了众多技术难关,对豪华邮轮推进设备、舱室布置、设计风格、上建内装等方面有了系统认知,在特殊船型坞墩布置、冷却水系统配载电推密封及轴承换新等工程类项目上积累了宝贵经验。
虽然已经在邮轮修理改装市场占据了一席之地,目前来看,我国邮轮修理改装企业仍然面临着很大的挑战。一方面,全球范围内有许多知名的邮轮修理企业,国际市场竞争激烈,并且存在贸易壁垒等因素,特别是欧洲的修船厂在技术、设备、管理等方面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另一方面,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邮轮的设计和制造技术不断更新,新型材料、智能化设备等在邮轮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邮轮修理的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对环境保护的要求越来越严格。此外,邮轮修理改装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这些人才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需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
携手合作推动行业稳健发展
在本届论坛开幕式上,中国造船工程学会邮轮游艇分会(上海)正式揭牌仪式,邮轮游艇分会上海办公室落户虹口区,将致力推动邮轮游艇技术的研发与创新,推进政策与规范法规的制定与实施,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为提升我国邮轮游艇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秘书长王俊利表示,当前中国的供给能力尚需进一步提升,中国造船工程学会正积极推动邮轮游艇在技术革新、科技创新、设计建造等方面的协同发展,旨在形成集群效应,完善邮轮建造产业链。“中国造船工程学会期待与各方携手合作,共同推动行业稳健发展,持续优化产业生态。”他说。
周英表示,当前,全球邮轮产业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国际经贸形势复杂多变、行业技术加快迭代升级,都对邮轮产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下一步,上海市交通委将继续把握国际邮轮产业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做大做强邮轮产业链,做好中外资邮轮在沪运营的相关保障和服务工作,完善邮轮综合配套服务体系,推进上海国际邮轮经济高质量发展。
孙建平表示,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将集聚上海及长三角邮轮产业之力,创造上海邮轮产业转型升级新的机遇,为政府主管部门在促进邮轮建造、管理、运营、规划、立法等方面提供智力支持,搭建起沟通政府与企业、企业与市场的桥梁,整合社会资源,推动邮轮全产业链发展,规范邮轮市场秩序,推进邮轮本土化建设,促进上海国际邮轮母港发展等方面发挥好促进推动作用。



前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