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吴秀霞 特约记者 何宝新 报道 2023年12月25日,由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旗下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为大连海事大学研发设计的全球首艘学校智能研究与实训两用船下水仪式在大连中远海运重工有限公司工业园举行。该船是上船院为大连海事大学设计“育龙”号、“育鲲”号、“育鹏”号等3艘教学实习船后,服务交通强国战略和海洋强国战略的又一匠心巨作。
该船总长69.83米,型宽10.9米,型深5米,设计吃水3.5米,设计航速达18节,续航能力2500海里;配置船员15人、科研人员5人、学生30人;悬挂五星红旗,入级中国船级社(CCS)。该船采用全电力驱动双吊舱推进系统,配有2个1500千瓦的双全电力吊舱,由3台1520千瓦的柴电机组供电;设置隐藏球鼻艏,艏部设有管隧式推进装置,具备DP 1动力定位能力,左右舷舭部安装有非收放式减摇鳍,具备优越耐波性能,在四级海况下能够开展正常的教学、实训和科研工作,在六级海况下能安全返航,同时进行了B级冰区加强,可在冰区安全航行;实现智能化全覆盖,配有艏侧推、减摇鳍、多部雷达及全覆盖的摄像头和传感器等,可实现有人在船的岸基遥控功能,并以多网合一的形式构建了船舶网络系统,同时可搭载无人艇、无人机和其他科研设备。据悉,该船将取得i-Ship(I,Nx,Mx,Ex,Rx,Ax)智能船附加标志,可以实现无人和有人状态下的自主避碰,是全球首艘集远程遥控、自主航行与教学实训于一体的新型船舶,将成为大连海事大学“一流学科”科研平台建设的重要支撑,可满足科研人员的研究和学生的实训需求,服务于智能船舶领域的科学研究和高水平人才培养。
同时,该船在自主航行、船岸协同、海上智能船舶移动试验验证平台等方面实现了技术上的新突破:配备了基于海事规则、航行大数据的船舶智能决策模型和自动靠离泊系统,具备航行路径优化和智能避碰功能,能够进行全水域自主航行;综合自动化系统实现了驾驶、轮机、电气综合深度互联,具有虚实结合、岸海一体的综合测试与验证能力。
相较常规船舶,该船的功能定位是“船舶智能化研究+学生教学实训”,船上设有智能设备实验室和多媒体教学实训室,既可作为面向工业界开放的船舶智能化无人化研究试验平台,也能满足未来的远程遥控和自主航行进行科研试验以及海上教学与训练的要求。此外,其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实现场景重建,能够达到虚实融合教学实训效果,具备较为先进的智能化教学水平。
据了解,该项目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复,总投资约1.8亿元,于2018年启动建设,2020年可行性研究报告获得批复,2021年初步设计获得批复,2022年完成招标和建造合同签订,2023年开工建设,预计于2024年6月交付使用。
上船院见证了大连海事大学作为航海家的摇篮在全球和我国海事业发展中取得的辉煌成就。多年来,双方在智能船产业联盟、深远海多功能救助船与专用救助装备研制等方面展开了深入合作。
相关链接
●“育龙”号
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艘无限航区集教学、科研和生产于一体的万吨级远洋实习船。船上设有实习驾驶台、海图室、实习集控室、专用教室和现代化的教学科研设施。
●“育鲲”号
我国自主设计和建造的无限航区现代化实习船,设有机舱自动控制系统、可调螺旋桨、轴带发动机、首侧推器、可收放式摇鳍、雷达波浪测试仪、船舶姿态测试仪等。该船不仅适合航海、轮机、交通运输工程专业学生实习,而且可为校内科研和实验中心提供试验实测数据。
●“育鹏”号
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二代首艘现代化、多用途载货教学实习船,载重约3万吨。该船为远洋单桨柴油机驱动的多用途重吊船,主要用于航海类专业学生的教学实习,适用于装运散杂货、重大成套工程设备及集装箱,并可用于交通信息工程与控制、航海科学与技术、轮机工程、环境工程等学科的科学研究和试验。
【资料来源:大连海事大学官网】



前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