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某个进口关键零部件无法按期到货,船厂只能延期交船,并承受了上百万元的违约金。”这是一家船配企业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讲述的一个真实案例。据了解,这在一些还不能完全国产化的船舶配套产品领域绝不是个案,它不仅暴露出我国在某些关键船舶配套领域存在的短板,更反映出船舶配套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方面的“大问题”。
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大力突破“卡脖子”技术,打破国外企业的垄断。此外,这几年来,我国船舶配套供应链方面的挑战还来自另一方面:由于近两年我国新船订单快速增长,造船任务繁重,船舶配套设备需求明显提升,而受劳动力短缺、产能不足等因素影响,我国船配企业按期交付产品遭遇困难,这也导致了船配产品价格上涨、供货延期现象普遍。针对这一问题,江苏、上海、广州等地方政府迅速出手,出台了一系列支持船配业发展的行动方案,以推动船舶总装与配套服务的协调发展,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船舶配套市场供求失衡的矛盾。
当然,要从根本上增强船舶配套供应链韧性,我国还有很多工作要做。特别是在航运业加快脱碳、对绿色环保船舶配套产品需求激增的情况下,加快绿色船舶配套供应链建设显得十分迫切。我国船舶工业应发挥总装建造企业的牵引作用,搭建船舶配套供应链平台,加强供应链企业绿色发展水平评价,着力培育绿色配套供应生态。船配企业则应紧跟市场需求变化,积极开展技术创新与创新成果产业化,在保障供应链高效协同的同时,进一步提升自身竞争力。
(吴秀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