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刘志良 报道 近日,山东省政府新闻办举行了“干字当头 勇挑大梁”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一场,介绍山东经略海洋向海图强,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情况。山东省委海洋办主任、山东省自然资源厅厅长赵晓晖介绍,山东省围绕打造船舶和海工装备产业链,争取船舶行业龙头企业在山东布局,鼓励民营企业进入船舶制造业,打造青烟威船舶与海工装备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
2023年,山东省海洋生产总值突破1.7万亿元,居全国第二位,“十四五”以来累计增长30.7%。2024年前三季度,山东省海洋经济对国民经济增长贡献率达21%,继续走在全国前列。近年来,海洋经济成为山东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该省建成国家级海洋牧场72家,“蓝鲸1号”“国信1号”等大国重器创造多项世界纪录,海上风电新增并网规模连续两年居全国首位。山东省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崂山实验室实现规范化运行,拥有中国海洋大学、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威海)等“国字号”海洋科研机构与创新平台50个;实施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在海上发射、深海开发、智能装备、生物育种等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近年来,山东省委、省政府围绕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作出了一系列决策部署,并提出力争到2027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达到2万亿元的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山东省在做强海洋产业方面,在传统产业上要提升质效,加快海洋渔业向深远海拓展,全产业链打造海洋牧场;在新兴产业上要做大规模,围绕打造船舶和海工装备产业链,争取船舶行业龙头企业在山东布局,鼓励民营企业进入船舶制造业,打造青烟威船舶与海工装备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同时,山东省还要加速海上风电向深远海布局,打造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基地。
在加快科技突破方面,山东省将推动崂山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因库、国家深海大数据中心、国家深海标本样品馆、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威海)等“国家队”平台高水平运行,推动深海资源勘探开发、高技术船舶、深远海养殖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加速海洋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深度融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加快海洋技术装备“走出去”,形成开放型海洋经济发展格局。
此外,在科技创新方面,山东省还将持续加大海洋领域高水平科技供给,围绕海洋人工智能、极地大洋、蓝色生命等领域,着力突破海洋数字孪生、极端环境海工装备、海洋生物医药、智慧和绿色港口等一批前瞻性重大关键技术,布局实施一批科技示范工程、重大科技创新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