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郭佳泰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新质生产力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船舶工业作为现代综合性战略性产业,是实现我国建设海洋强国、制造强国、交通强国战略目标的基础和重要支撑。在我国由世界造船第一大国向造船强国加速迈进的关键时期,研究新质生产力如何赋能船舶工业发展,恰逢其时。日前,中国船舶集团综合技术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包张静接受本报专访,对船舶工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要性进行了详细的阐释,并围绕船舶工业如何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打造新时期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等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
内在要求+重要着力点
抢占发展制高点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重构全球船舶工业格局。我国船舶工业若想抢占发展制高点,迫切需要发展和培育新质生产力。”包张静表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我国船舶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只有加快培育和形成新质生产力,才能不断增强发展新动能,形成发展新优势,赢得国际竞争战略主动。
新质生产力直接催生于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和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特征。包张静指出,当前,我国船舶工业正处于由“大”向“强”转变的关键阶段,产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行业运行效益总体偏低,需求创造能力、产品引领能力、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够高,制造质量效率尚需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安全还需强化,大而不强矛盾依然突出。他表示:“培育和发展船舶工业新质生产力,对促进我国船舶工业补短板、锻长板、强弱项,构建稳定安全更富韧性的产业链供应链,打开产业发展空间,不断塑造造船强国建设新动能新优势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更是推动我国船舶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
包张静从三方面给出了解释。他认为,一是我国要建成世界第一造船强国还任重道远。当下,世界造船业竞争已由21世纪初中日韩“三足鼎立”转入中韩两极争霸的格局。虽然我国三大造船指标连续14年位居世界第一,但是,韩国2021~2023年连续出台《造船再腾飞战略》《确保造船产业超级差距战略》《造船业新一代领先战略》等政策,围绕确保韩国世界第一造船强国地位,在绿色智能转型、新型海洋装备开发、产业链建设、人力保障等方面进行全面谋篇布局。想超越韩国真正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强国,仅靠“量”的增长还远远不够,我国船舶工业更需在“新”和“质”上下工夫。
二是绿色智能已成为船舶工业发展的关键要素。包张静指出,以信息技术为引领,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人工智能等技术群广泛渗透、交叉融合,以绿色、智能、泛在为特征的群体性技术突破,重大颠覆性创新不时出现,对船舶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产业升级提出全新要求。船舶工业加速与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融合,数据成为全新生产要素,智能船舶和智能船厂成为船舶工业转型发展关键方向。强化绿色技术创新、加快绿色低碳科技革命已成为全球新一轮工业革命和科技竞争的重要新兴领域,随着世界环保要求和排放控制日益严格,绿色船海装备和绿色制造更加紧迫。
三是突破传统船舶产业发展空间将成为新趋势。包张静表示,尽管船舶市场是万亿级市场,但是船舶工业基本上还停留在海洋运载装备和传统海洋油气勘探开发装备领域,受宏观环境影响大、波动性强,这也是行业供需错配和发展不平衡的内在原因。他认为,建设造船强国、实现高质量发展,我国船舶工业不仅要在传统领域确保“量”的优势和实现“质”的超越,还要立足深远海做好“海陆空天潜”这篇空间大文章。要面向海洋矿产、海水化学、海洋生物、海洋动力和海洋空间等资源新领域,不断为新技术、新装备培育全新的实验空间和真实的应用场景,以新质生产力为有效支撑,不断打破产业发展“天花板”,创造和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以发展问题和目标为导向
打造发展新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包张静分析认为,就我国船舶工业发展而言,培育新质生产力一定要从实际情况出发,要充分把传统产业优势与战略、未来发展结合起来,特别是要在创新资源聚集、前瞻布局,创新生态体系和人才红利的建设上下工夫。
“我国船舶工业应该以发展问题和目标为导向,加快培育船舶工业新质生产力,打造我国船舶产业发展新优势。”包张静建议,首先,我国船舶工业要促进各类创新要素集聚,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以技术创新变革推动船海装备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发展,打造现代化船海装备体系,加速产业链变革,实现行业引领;要促进各类要素向龙头造船企业(集团)集聚,形成研发设计、中试验证到国产化替代的全链条科技支持模式,加强共性技术平台建设,推动船舶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
(下转02版) (上接01版)
其次,我国船舶工业要前瞻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下好“先手棋”、抢占新赛道。包张静认为,国家加速发展八大新兴产业和九大未来产业,为我国船舶工业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与路径。我国船舶工业要以传统船海产业、产品、技术、资源、市场等各类要素为同心,不断延伸半径,把面做宽、把圆画大;要加快新技术应用步伐,带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要抓好传统船海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和未来产业有序布局,实现传统产业与新质产业双向赋能,着力构建“研发一代、生产一代、储备一代,探索一代”新局面,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再次,我国船舶工业要加快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宜的产业创新生态体系。包张静强调,新质生产力以创新驱动、结构优化、协同和开放共赢等多重机制共同赋能产业链发展,并引领产业体系向更高更宽领域发展,因此,构建与之相适应创新生态体系至关重要。他建议:“企业层面,要借助大数据、互联网,通过产业互联网把大量异质企业组织起来,形成共生、互生、再生的产业链价值链循环体系。行业层面,要通过不同行业间的业务交叉、数据通联、运营协调,形成新的产业融合机制。组织层面,要构建跨地域、行业、系统、组织、层级形成广泛的社会系统平台,构建适宜船舶工业新质生产力的科技创新产业生态机制。”
最后,我国船舶工业要夯实发展新质生产力人才基础,形成人才新红利。包张静认为,新质生产力对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劳动密集型行业的船舶工业,打造能够创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人才和能够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推动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对此,他建议,我国船舶工业要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促进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要进一步加大对基础科研人才的支持力度,努力培养造就更多船舶设计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要推动船舶工业产教融合,提升产业工人对数字化设计和生产制造的适应力,着力培养一批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