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刘志良报道 7月25日,青岛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青岛市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建设有关情况。2023年,青岛市实现海洋生产总值5181.3亿元、同比增长6.5%,分别占全国、山东省海洋生产总值的5.2%和30.5%,列全国沿海同类城市第三位。预计今年上半年,青岛市海洋生产总值增长7.7%左右。
2023年,青岛市坚持机制聚海,形成大海洋工作格局;坚持科技强海,打造国际海洋科技创新中心;坚持产业兴海,打造全球现代海洋产业中心;坚持以港通海,打造国际航运贸易金融创新中心;坚持合作向海,打造全球海洋事务交流中心;坚持生态护海,打造全球海洋生态示范中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船舶与海工产业领域,青岛市建成交付“深海一号”能源站、“海葵一号”等大国重器,中船船舶设计研究中心总部正式落地,总投资102亿元的中电建即墨115万千瓦海上光伏项目开工建设,推动中国海洋大学与招商局集团等央企在青搭建深海科研平台,“国信1号”养殖工船累计收鱼超过3000吨。山东省船舶产业创新创业共同体实现实体运营;充分发挥崂山实验室战略科技力量,在深海无人自主航行器、深海大规模无人平台组网等领域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
今年上半年,青岛市140个海洋重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207.52亿元,年度计划投资完成率59.14%;海洋领域新签约项目86个,总投资472.72亿元。在深远海养殖领域,青岛国家深远海绿色养殖试验区建设顺利,9万立方米养殖水体的“深蓝2-2号”网箱投入使用,试验区内在养三文鱼超过53万尾,预计年底再次收获。“船载舱养”模式不断成熟,“国信1号”养殖工船累计产出大黄鱼3000余吨,2艘15万吨级“国信2号”养殖工船建造进度超过70%,预计2025年初建成,推动青岛市深远海养殖水体突破170万立方米。
下一步,青岛将锚定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目标,聚焦推动科技自立自强攻坚突破,聚焦打造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攻坚突破,聚焦建设世界一流港口攻坚突破,聚焦深化高水平开放攻坚突破,聚焦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攻坚突破。在船舶与海工领域,培育壮大海洋装备、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海洋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塑造海洋经济发展新优势;加快发展深海开发、海洋电子信息等未来产业,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改造提升现代渔业、港口航运、海洋文旅、海洋化工等优势产业,提升产业附加值和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