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前:一位是扎根生产一线、以匠心雕琢“动力心脏”的调试电工,另一位是深耕技术研发、以创新突破技术壁垒的工程师。李阳和赵建华,他们如同中船现代这艘航船的“双动力”,共同推动着中国船舶动力从“跟跑”向“领跑”的跨越。他们以匠心铸就“动力之光”,用创新驱动蓝色梦想,共同书写了中国船舶工业的辉煌篇章。
李阳
为每一艘船舶提供应急机组
用匠心点亮“动力之光”
吴秀霞 华艳萍
刚刚交付完第4000套高速发电机组,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旗下中船动力(集团)有限公司所属镇江中船现代发电设备有限公司调试电工李阳又马不停蹄地带领团队对一台新型应急发电机组进行最后的调试。2025年,中船现代机组车间将挑战年产应急发电机组数量的历史新高。
16年前,李阳加入中船现代。16年的坚守,他见证了中国船舶动力的崛起。
2008年,李阳成为中船现代的一名普通的调试电工。那时的机组车间,年产量仅为60余台,调试技术依赖国外,调试工作受制于人。那时的李阳暗下决心,一定要掌握核心调试技术。他白天跟着老师傅学习,晚上钻研技术资料,很快成长为车间的技能骨干。到目前为止,中船现代累计完成4000台发电机组的制造,这一数字背后,凝聚着李阳和无数技能工人的汗水和智慧。
2017年,李阳参与了全球最大49000吨化学品船应急发电机组的调试工作。面对极端环境下严苛的技术要求,他带领团队克服种种装配试验困难,使机组性能达到国际标准。
2023年,李阳再次挑起重担,先后参与全球最大24116TEU集装箱船和中国首艘浮式液化天然气生产储卸装置(FLNG)1600千瓦大功率应急发电机组的调试工作,顺利通过严格测试,为中国船舶动力赢得了声誉。
2024年,李阳凭借出色的技术能力和突出贡献,被上级公司评为“技能骨干”。这份荣誉诠释了一名技术工人的职责与担当,不仅是对他个人能力的肯定,更是对其工匠精神的认可。2025年,中船现代机组车间将挑战年产应急电机组数量的历史新高。面对新的任务,李阳说:“我们有能力有信心完成这一目标,用匠心铸就‘中国制造’辉煌的明天。”
赵建华
为每一艘远洋船舶提供电力
共筑世界一流电机企业梦
吴秀霞 华艳萍
“您来得正是时候,正赶上我们公司10000台发电机的交付。随着第10000台发电机成功交付,中船现代的生产能力及发电机市场占有率均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面对采访,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旗下中船动力(集团)有限公司所属镇江中船现代发电设备有限公司技术中心主任工程师赵建华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
走进中船现代技术中心办公室,眼前呈现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赵建华与研发团队成员们正围在一起,聚精会神地就研发过程中的新的技术难题展开热烈研讨。他们各抒己见,努力攻克每一个难关,以确保每一项目都能按照公司既定计划顺利推进,为公司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近年来,我们一直将自主研发视为公司核心竞争力,不断加大研发投入。仅在过去一年,研发经费投入就超过8%,新增了5个研发项目,这与公司在船用发电机领域的创新实践相呼应。”赵建华告诉记者,聚焦行业前沿技术,中船现代成功攻克了多个关键技术难关。例如,研发出的新一代D系列发电机,不仅显著增强了产品性能,实现了尺寸与重量双减10%以上的突破,更有效控制了生产成本,使产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凭借这一创新技术,中船现代成功开拓了新的市场领域,赢得了客户的青睐,订单量同比大幅增长。
“作为电机企业,我们一直深耕船舶及海工装备发电机技术的研发,通过我们持续不断的技术投入,终于成功研制出ZFJ7 509-84E高效长寿命抗谐波中高压海工发电机。该产品获江苏省首台(套)重大装备认定、获2024年度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说起技术研发,赵建华是如数家珍。对于2025年企业的研发情况,赵建华进一步介绍:“在稳住船用发电机主业的同时,我们不断开拓新的业务领域。2025年,中船现代将进行6600千瓦核电发电机和2兆瓦永磁推进电动机、永磁分半轴带发电机的研发和市场推广,为进入船用电动机和大功率核电用发电机领域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为公司多元化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但自主研发能力并非一蹴而就,不仅需要研发人员具备过硬的业务能力,更对管理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确保资源的合理高效利用,赵建华采用分类管理的方法:按研发难度和技术支撑度将项目分为优先、重要、一般三级管理,再根据项目等级精准配置资源,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为自主创新提供坚实保障。
自主研发与管理创新的双轮驱动,让中船现代驶入发展快车道。展望未来,赵建华说,中船现代将继续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加大研发投入,优化管理模式,向更高的目标迈进,为行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