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船舶报
05:产经专刊
造船—航运共御风险(上)
造船—航运合力迎战不确定时代
  AI制图

  当前市场环境复杂多变,美国乱舞关税“大棒”,针对中国运营、建造船舶征收高额“港口费”;全球性航运业减碳法规净零框架“难产”,绿色以及智能转型的不确定性增加,技术路径选择和投资、研发面临更严重困境,造船与航运两大产业唯有携手共进、紧密合作,才能在全球海事业大变局中抢占先机,赢得未来。

  记者 吴秀霞

  当前,全球海事领域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绿色低碳成为行业不可逆转的发展主线。同时,船舶智能化技术从“单点突破”迈向“系统集成”,数字化航行、远程运维等新模式正在重塑航运业。

  与此同时,美国的关税政策以及针对中国海事、物流和造船业的歧视性措施,给全球海事业业发展带来诸多不确定性。

  日前,在业内举行的一次航运—造船企业合作发展闭门会议中,航运企业与造船企业负责人认为,新形势下,全球供应链正在重构、区域贸易格局加速调整,航运与造船两大产业唯有深度融合、协同共生,才是破局之道。一方面,航运业是造船业的“需求端”,船东对船舶能效、运营成本、适配场景的需求,直接决定着船舶设计与建造的方向;另一方面,造船业是航运业的“供给端”,船厂在绿色技术、智能装备、建造周期上的突破,又为航运企业降本增效、转型发展提供核心支撑。只有双方打破“壁垒”、信息互通,在技术研发、市场开拓、服务优化等环节形成合力,才能共同抵御外部风险,开拓出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直面四大挑战 绿色智能转型压力大

  会上,不少航运企业负责人坦言,当前企业面临的挑战大致来自四大方面:一是美国关税政策的持续影响;二是美国针对中国航运企业征收高额“港口费”带来的巨大成本压力;三是地缘政治冲突引发的市场不确定性;四是绿色低碳转型带来的技术路径选择和成本增加的压力。

  中远海运集装箱运输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秦江平表示,目前,中远海运集运进入运力规模化发展阶段,手持订单与现有运力合计达 460 万标箱,但与行业头部企业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按照规划,未来“十五五”期间,中远海运集运运力目标将提升至550万~600万标箱,而实现这一目标需与造船企业深化合作。

  “过去5年,船东多聚焦1.4万标箱、1.6万标箱、2.4万标箱等大型船舶,而未来3~5年,中小型支线船舶将成为市场热门。”秦江平认为,当前航运区域化发展趋势明显,叠加美国关税政策对航运区域布局的影响,不少班轮公司开始加大1.2万标箱以下支线船的运力投入,这已成为行业竞争的新赛道。他表示,中远海运集运在此领域具备一定优势,此前南通中远海运川崎已为其建造了一批支线船舶,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为应对绿色转型挑战,很多航运企业确定了“数字智能、绿色智能” 的发展方向,尤其在绿色能源选择上,采取“多方案并行”策略。

  “我们不会依赖单一燃料,而是综合探索液化天然气(LNG)、碳捕捉、氨燃料等多种技术路径,核心考量是平衡环保要求与合规成本。” 秦江平表示,此前中远海运集运下单订造甲醇燃料船舶,但同时在冷静观察市场反馈。

  “对船东而言,短期内更倾向于将精力集中在老旧船舶优化上,从而提升现有运力的环保水平。”华洋海事中心负责人张欢分析认为,当前行业绿色转型面临成本投入高、监管政策不明朗等问题。

  上海锦江航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航运企业不乏船舶订造需求,但交期普遍较长,希望造船行业能及时解决供应链不畅问题。他认为,到2028年,东南亚航线运营成本预计增加 14.9%,运营成本的增加以及新动力设备带来的新增成本等,给航运企业经营带来挑战。

  协作实现升级 前瞻性共创是关键

  “能源转型、船舶技术升级、设备更新都需要航运业与造船厂、船舶设备供应商、科研院所紧密合作,通过多向交流,加速新动力设备的应用落地。”中外运集装箱运输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姜向东表示,该公司的定位是“做大做强支线运力”,而实现这一目标离不开上下游协同。目前,新能源技术应用上存在“前期技术储备不足”的问题,建议航运企业一方面与科研院所合作开展技术实船应用研究;另一方面加强与国内制造商联动,推动船机、锅炉等设备的本土化发展。姜向东提到,随着新动力设备的大量应用,具备设备操作、维护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严重不足,建议企业、院校能形成合力,加大复合型人才培养力度,为新能源航运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秦江平还强调,人工智能在航运业与造船业的应用方兴未艾,不仅需要企业内部发力,更需要行业上下游打通数据“壁垒”、技术“壁垒”,比如造船企业在船舶设计阶段就充分考虑航运企业的数字化需求,实现“造运协同”,共同提升行业整体竞争力。据他介绍,中远海运集团正加大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力度,建设“货船人”平台,提升全球竞争力。

  青岛海峰国际航运有限公司相关人士也表示,该公司正推进数字化营运,但面临“设备接口不统一、难以实现互联互通”的问题。他建议,由船厂主导推动设备标准化,明确数据格式与接口规范。这样不仅能提高系统集成的可靠性,还能避免后期软件升级过程中的风险,为航运企业数字化转型扫清障碍。

  中国船东协会副秘书长赵庆丰表示,过去两年,航运与造船企业的协作正在从“订单式对接”走向“前瞻性共创”。不少船东提前将低碳运营需求融入新船建造方案,多家船厂针对特定航线开发的节能型船舶实现了油耗降低,上下游企业共同打造“老旧船舶更新 + 绿色新船定制”联动模式,也为“双碳”目标下的产业转型提供了实践样本。这些成果充分证明,只有航运与造船同频共振、同向发力,才能在变革中抢占先机,在挑战中夯实优势。

  赵庆丰强调,在全球航运市场波动加剧的背景下,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在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阶段,如何协同推进氨燃料、甲醇燃料等替代能源船舶的研发、建造与运营适配,是行业面临的重要课题。在船舶智能化升级进程中,如何打通“设计—建造—运维”的数据链路,让智能船舶真正实现“降本、提效、安全”的核心价值,也是亟待解决的难题。在政策引导与市场驱动的双重作用下,如何完善老旧船舶报废更新的配套机制,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同样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赵庆丰认为,凝聚共识、明确路径至关重要。只有让航运与造船的协作从“阶段性合作”升级为“长期战略伙伴关系”,才能共同构建开放、稳定、可持续的全球海事工业体系。这需要上下游企业加强沟通与协作,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应对行业变革带来的挑战,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船舶报社
Copyright © right 中国船舶报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新闻
   第03版:党建园地
   第04版:金色码头
   第05版:产经专刊
   第06版:产经上下游
   第07版:产经行业风
   第08版:应用天地
造船—航运合力迎战不确定时代
一次“意料之外”的延期?
中国船舶报产经专刊05造船—航运合力迎战不确定时代 2025-10-24 2 2025年10月24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