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琴
“净零框架”表决延期了!10月17日,在位于伦敦的国际海事组织(IMO)总部,一场原定要通过全球航运业净零排放框架的特别会议遭遇戏剧性转折。在美国、沙特阿拉伯等国的强烈反对下,会议以57票赞成、49票反对、21票弃权的结果,决定将净零框架表决推迟一年。这一“延期”不仅是程序性的延期,更是全球航运减排进程的延期,标志着全球航运减排深层次矛盾集中爆发并遭遇严重挫折。
就在今年4月召开的IMO海洋环境保护委员会第83次会议上,净零框架还以63票赞成对16票反对高票获得批准。而在6个月后,特别会议上却发生了180度的“反转”,令业界有些猝不及防。毕竟,代表航运企业利益的绝大多数国际航运组织此前都表达了赞成意见,欧盟、中国、日本、韩国等在航运业举足轻重的经济体在今年4月都投了赞成票……“反转”的背后,有美国的威逼胁迫,有产油国处心积虑的谋划,还有代表“沉默的大多数”的主要船旗国在关键时刻“临时反水”……不过,净零框架表决的延期可以说既是“意料之外”,也是“情理之中”。航运业作为典型的跨域性领域,面临着所有全球公域治理中需要面对的普遍难题——事务涉及全球,监管却依赖于主权国家的自愿合作,在关键决议时取决于各主权国家的利益权衡。这种困境不仅存在于航运业,也出现在航空减排、极地保护等全球公域治理领域。因此,在全球第一强国美国的坚定反对下,净零框架的难产也不算太“意料之外”。
这个被联合国称为“错过机会”的延期决议,意味着原定2027年生效、2028年实施的时间表已经作废,全球航运业减排进程不得不“踩下刹车”。延期表决结果出来后,包括马士基在内的一些航运企业表示遗憾。马士基指出,这意味着航运业推动脱碳的动力丧失。本来若净零框架如期得以通过,船舶将被强制逐年提高碳排放标准,未能达标的船舶则为其碳排放缴费用以支持绿色技术研发和气候相关项目。而现在净零框架“难产”,则让更多的航运企业陷入两难境地——既需要为符合未来的排放标准做准备,又担心在政策不明朗的情况下过早投资导致经济损失。这势必将大大打击航运业脱碳相关投资与研发的积极性,延缓航运业脱碳进程。
从积极的角度看,净零框架的表决延期,虽然令人失望,但也提供了弥补框架缺陷的额外时间,为各方提供了重新审视和完善框架的机会。一个更加公平、可行且考虑不同国家实际情况的框架,可能在未来获得更广泛的支持。目前,IMO已经批准了涵盖温室气体燃料强度(GFI)计算、零排放指南、生命周期评估和净零基金等在内的14项后续工作计划。
不过,一年后,认定“全球变暖是个骗局”和“能源转型对美国不利”的美国政府很难改变立场,产油国的利益诉求也不会变化,发展中国家对框架带来挑战的焦虑也依然存在……净零框架的命运在全球协同机制十分脆弱的背景下“风雨飘摇”,很可能仍难顺利通过。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在全球统一航运业脱碳法规缺席的情况下,区域性减碳制度将按计划实施或得到进一步强化,欧盟等地区和许多航运公司已表示,无论全球规则如何变化,他们仍将致力能源转型。正如全球海事论坛脱碳化主任Jesse Fahnestock所说,这次延期是“航运业一次令人失望的挫折,但并不是这一旅程的终点”。确实,航运业的绿色转型从来不是一项简单的任务,难免遇到漩涡、风暴和迷雾,遭受停滞甚至后撤,但绝不会改变航向!



前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