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船舶报
07:产经行业风
助力造船强国建设,行业技校需转型升级
  全国劳动模范、广船国际有限公司船舶电焊特级技师、广州公司广船技校校友陈庆城在工作现场

  记者 王进 邝展婷

  对行业技校学生而言,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对船企及其他制造业企业来说,技校毕业生组成了其生产经营中不可或缺的技能人才队伍。然而,在技校毕业生受制造企业青睐的同时,行业技校也面临办学经费政策壁垒、资源不足等问题,并导致其发展受限。

  技能成才,在行业技校不是梦

  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旗下广州公司所属广船技校学生吴远豪,在备战广东省第四届职业技能大赛训练期间,向记者介绍了他对未来的憧憬:“争取获得好名次,可以像家中兄弟一样找到好工作。”吴远豪之所以有“学好技能就可以找到好工作”的想法,是因为表兄弟罗浩。罗浩曾就读广船技校船舶建造与维修和机电一体化专业,在校期间曾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广州市选拔赛,毕业后成功加入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参与了中广核广西防城港核电站“华龙一号”核电机组建设,为人生职业发展开了个好头,真正实现了技能成才。

  近年来,广州公司所属广船技校、黄船技校培养的高技能人才,不仅在校期间积极参加各级技能竞赛并获得奖项,就业后也参与企业体系的各级技能竞赛,在为企业创造价值的同时赢得了诸多荣誉。其中包括:全国劳模、国宝级焊接大师陈庆城,全国人大代表叶继联,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技术能手、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林晓青,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船舶集团技能带头人陈景光,在2023年广东省第三届职业技能大赛中荣获焊接(世赛选拔)项目金牌的王建华,荣获建筑金属构造(世赛选拔)项目金牌的吴志平以及荣获焊接(国赛精选)项目金牌的欧双朋等。

  除参赛获奖外,在企业工作的技校毕业生还凭借扎实的技能基础、对口的专业知识,在企业、行业推进智能制造、落实提质增效的过程中,为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众多优秀毕业生不仅参与建造了中国首艘大型半潜式运输船、中国首艘豪华客滚船、被誉为“神州第一挖”的“新海虎”号挖泥船等诸多中国造船业“明星船”,还投身虎门大桥、深中通道等一系列国家重点超级工程的建设,成为船海装备建造及机械制造、智能制造等行业的能工巧匠。

  更值得注意的是,技校毕业生的稳定性也让企业“另眼相看”。据统计,黄船技校与中国船舶集团旗下黄埔文冲合作开设的“订单班”,毕业生签约率在70%以上;广船技校毕业生进入船企后,首年稳定率高达80%,3年稳定率为50%。

  如此优秀的毕业生自然也受到了制造企业的青睐。据介绍,广船技校2023届毕业生人数与校招企业需求人数比例约为1:3。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广东省的102家重点企业中,有36家(占比35%)录用了广船技校的学生。

  资源困境,是行业技校发展瓶颈

  “尽管我校毕业生质量较高,但目前职业教育存在的结构性短缺问题还是导致我们面临一些发展中的问题。”据广船技校校长吴巨胜介绍,在职业教育领域,重工业所需的专业人才如焊工、钳工等,招生难、培养成本高,因此很多职业教育院校都停办了相关专业,使得重工业企业对相应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得不到满足。

  那么,上述人才的培养成本有多高?“要‘喂’焊条。”全国工程建设系统技术能手、广船技校技师邹彬形象地介绍,“只有通过充分的练习积累经验、手感,学生才能在毕业后迅速适应企业实际生产情况。”该校对焊接专业学生进行实操训练时,包括焊条在内的耗材是不限量的,完全满足学生上课及课后练习的需求。据统计,该校焊接专业学生的生均培养成本高达9000元/年。

  这无疑对技校的教学资源投入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仅如此,根据相关规定,政府部门对职业学校的生均面积、教学设备等有相应硬件指标要求。作为行业技校,广船技校必须执行公办学校的收费标准,但又不像政府开办的职业院校能够享受到国家教育系统对职业教育的生均经费补贴政策。可以说,在国家对职业教育越来越重视的当下,办学经费政策的壁垒和资源不足等问题,导致行业技校发展受限。

  尽管面临各种困难,但广州公司所属技校仍然坚持船舶工业相关专业的建设,并根据船舶行业及其他制造业行业转型升级的需求,规划升级相关专业的教学内容。

  广船技校2024年计划招生660人,其中特色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计划招生200人。同时,该校加大船舶类专业招生力度,开设高级技工层次的船舶建造与维修专业,增设高中起点的高级技工层次船舶建造与维修(轮机工程技术方向)专业。专业教学内容主要涉及船舶建造、船舶维修、金属制品、焊接技术、机械电气装备等领域,使学生掌握识图、放样、下料、装配、焊接、轮机安装与维护及工程管理等技能。黄船技校2024年计划招生500人,其中高级技工层次专业招生100人。下一步,该校船舶类专业将多开设1~2个班,以满足当前船企对技能人才迫切的用工需求。

  转型升级,技校与行业发展相互成就

  在智能化、数字化技术日益融入制造业的今天,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学生培养模式也需要转型升级。不仅如此,由于上一个行业低潮期人才流失导致船企中坚力量(技能人才骨干)不足,而当前船舶行业正处于“超级周期”,行业技校急需抓住机遇,推动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转型升级。

  首先,要实现更高水平的校企融合。黄船技校计划对传统“订单班”的教学体系和培养机制进行改革,利用学生进入企业前的两个多月时间,在技术、工艺和材料均接近企业生产实际的场景中开展适应性专题训练。这一方面能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学习资源和实践平台,使其在前期模拟生产实践培训中获得的技能得以升级,同时帮助学生加深对行业和专业的认识,从而制定积极向上的职业和人生规划;另一方面可使前置培养工作更贴合生产实际需求,从而培养出理论基础扎实、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进一步提高毕业生入职后的稳定率。

  其次,要进一步推进“工学一体化”发展。举例来说,传统技校专业如焊接,需根据行业技术发展情况融入焊接机器人技术等内容,向自动化、智能化方向转型。只有如此,才能使年轻一代技能人才的技术水平与智能制造的发展趋势相匹配,真正成为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人才保障。这就需要更高的教学投入,如3D打印设备等,而一台该设备的售价达数十万元至数百万元。此外,技校还需要对耗材进行长期投入。

  目前,广船技校正以投入焊接机器人及仿真模拟系统,与国赛对标的焊接设备、金属构造设备、教学一体机、金属探伤仪、三维焊接测量平台等为方向进行专业建设;黄船技校则将投入专项建设资金,建设2个机械设备装调实验室,配备20台套用于船舶建造与维修专业学生实习的设备,从而为学生开展生产适应性训练和备战技能竞赛提供更加贴近生产的设备和场景。

  行业技校同时希望相关主管部门加大政策及资金投入,促进行业技校健康发展;在此基础上,期待进行体制机制改革,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拓展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为“中国制造”“中国智造”高质量发展提供充足的优秀人才。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船舶报社
Copyright © right 中国船舶报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新闻
   第03版:党建园地
   第04版:广告
   第05版:产经专刊
   第06版:产经上下游
   第07版:产经行业风
   第08版:应用天地
助力造船强国建设,行业技校需转型升级
江苏科大:厚植兴船报国“深蓝本色”擦亮思政育人“亮丽名片”
2024年中国船舶与海洋工程“顶尖学科”发布
中国船舶报产经行业风07助力造船强国建设,行业技校需转型升级 2024-10-18 2 2024年10月18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