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广西防城港海上风电示范项目A场址标段一工程主体全部完工,一台台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旗下中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所属中船海装的H23X平台海上机组矗立在蔚蓝的北部湾海面上,标志着广西首个海上风电示范项目向着全容量并网目标迈出坚实一步。
时间再往前追溯一点,打响我国海上风电平价第一枪的正是H23X平台机组,发出平价海上风电时代第一度绿电的也是H23X平台机组……
中船海装H23X平台机组,自面世以来,在风起云涌、“内卷炙热”的海风平价时代,以先锋之姿开创行业先河,以引跑之势批量装机,以亮眼业绩验证可靠,领跑海风平价时代,展现出了“先声夺人”的强大力量。
平价!平价! 为平价而生
纵观我国海上风电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从2020年国家明确2022年起新增海上风电项目不再享受国家补贴后,我国海上风电行业从政策驱动进入市场化需求驱动的发展新阶段。在海上风电平价时代,产业创新发展加速向前,行业市场竞争日益加剧,共同推动我国海上风电实现跃升式发展,并走在世界前列。2023年,我国海上风电累计装机容量已达3769万千瓦,占全球比重约50%。
就在海上风电平价大幕还未正式拉开之际,中船海装于2021年10月便率先打响了我国海上风电平价第一枪,实现每千瓦整机价格达3830元,将此前7000多元的价格“打下来”。有媒体评论说,这是中国海上风电平价划时代的一天。
毫无疑问,面对平价之下超50%的上网电价的降幅,海上项目面临着收益率下降的巨大压力,这将倒逼供应链的持续降本。海上风电项目投资的成本大致分为主体工程投资(90%)和其他费用(10%),其中主体工程投资主要包括风电机组、风电机组基础、海缆、集成线路等。而风电机组的成本占比超过40%,是风电项目最大的成本构成。
聚焦海上风电机组这一降本的核心,中船海装凭借着十余年深厚的经验积淀,以“高可靠性、高发电量、低度电成本”为研发目标,最终开发出为平价而生的H23X平台机组。该平台机组风轮直径覆盖210~236米,功率等级覆盖8~11兆瓦(MW),采用载荷平台化、接口标准化、生产模块化设计,运用超算中心与独有的全自动载荷仿真体系进行寻优,实现叶片、发电机、齿轮箱等关重设备最优匹配,在满足发电量需求的同时降低整机成本。以H23X系列化、平台化产品中主打的明星产品之一——山东能源集团渤中A场址采用的H220-8.XMW机型为例,在山东海域50万千瓦项目中,H220-8.XMW机组比5MW机组可减少机位点约2/5、提升发电量约30%。同时,为达到最优度电成本,中船海装还针对具体项目特点,以成熟产业配套、先进技术集成、综合效益最优、平价建设适宜的思路,在保障安全性的前提下节约工程建造成本约15%~25%。
自H23X平台机组面世以来,凭借其强大的平价竞争优势,中船海装接连中标国内多个平价海上风电项目,这也意味着,面对国内海上风电市场向平价的转型,中船海装实现了突破与引领。
最优!最优! 装机超200台
在率先“破冰”海上风电平价时代之后,中船海装一时成为行业热议的话题。低价之下,机组的安全性、稳定性能保障吗?市场是检验产品的最佳标准,时间是一切的答案。
2022年,国内第一批海上平价风电项目陆续开工建设。同年6月21日,在山东能源集团渤中A场址H23X-8.X平台机组完成首台吊装,并于10月29日发出平价海上风电第一度绿电。同年9月21日,在全国首个海上风电与海洋牧场融合发展研究试验项目——山东莱州海上风电场完成首台H23X平台机组吊装,首批机组于11月25日顺利并网发电……
可靠性是设计出来的,也是验证出来的。随着一台台H23X平台机组的批量投运,机组的安全性、可靠性得到了全面验证,山东渤中海上风电A场址于2022年12月全容量并网,项目每年可提供绿电超过16亿千瓦时;山东莱州海上风电场于2023年3月全容量并网,运行态势良好,年上网电量约10亿千瓦时。H23X平台机组通过全生命周期的平稳可靠运行实打实地为业主创造了价值。
同时,市场的检验与验证还来自行业的硬核比拼。8月2日,在2023年度电力行业风电运行指标对标中,中船海装在华北地区山东省(海上地区)获评“机组可利用率指标最优主机厂”,其高可靠性、高利用率得到了市场验证和行业认可。
目前,H23X平台海上风电机组已在山东、浙江、辽宁、广西等多个海上风电项目中批量化应用,累计装机200余台,容量近2吉瓦,成为平价时代海上风电市场不可或缺的明星机型。
向海!向海! 更大兆瓦御风海洋
当前,我国海上风电行业正处于加速产品升级和成本下降的时期,大兆瓦机组的推出进入“你追我赶”的竞赛阶段,海上机组单机容量在1年内可以数次刷新世界纪录。
对于任何一家风电企业而言,抢占海上风电市场等同于抓住了企业加速成长的机遇期,一方面,相较于日趋成熟的陆上风电,海上风电具有海上资源丰富、发电效率高、距负荷中心近、土地资源占用小等优势,发展的潜力更大;另一方面,海上风电具有高技术含量、高发电量、对产业链的高质量带动的新质生产力的特点,代表着企业强大的研发实力与市场竞争力。
从山城到海洋,中船海装攀山入海,御风海洋,不断开创并持续引领了我国风电行业大功率、长叶片风电机组的大型化发展方向。2012年,首台5MW海上风电机组装机运行,在当期同类机型中实现风轮直径最大、机头重量最轻、发电量最高的“三个之最”;2017年,H171-5MW海上风电机组成功吊装,打破海上大兆瓦机型单位千瓦扫风面积世界纪录;2021年,H210-10MW机组下线,创造了“一个国内之最,两个全球第一”的纪录。打造国内首款定制化平价海上机型——H23X平台机组,以“连中三元”之姿“破冰”我国海上风电平价时代。
在海上风电正式拉开平价大幕后,中船海装准确认识到机组大型化是降低海上风电成本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并继续坚定不移走好机组大型化之路。在H23X平台机组基础上,中船海装又升级打造了经济性更优、发电量更大的H260平台机型。该平台搭载行业领先126米级叶片,单机功率可匹配10MW~18MW,跨越了传统海上风电中低风速与中高风速市场间的界线,实现一个平台风速海域全覆盖。
7月19日,H260平台机型——H260-18MW海上风电机组在辽宁营口启动发电,在满发风速下,机组每小时可发出1.8万度清洁电能,对比目前辽宁区域在运单机容量最大的8兆瓦风机机型,发电量可提升125%。该机组国产化率超99%,具有高集成度、高功率密度和高度智能化等优点,将成为制胜未来海上风电市场的主流机型。
目前,中船海装还在抓紧研制更大兆瓦级别和更长叶片的海上机组和海陆共用风电机组,潜心打造更具市场竞争力、更受客户认可的海上风电产品,为海上风电高质量发展提供更优解决方案,全力激活“蓝色引擎”产生更多绿色动力,为我国海洋强国建设和“双碳”目标实现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
(李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