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仲评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事业强。中华文化经过五千年的孕育和积淀,绽放出璀璨夺目的光芒,而深深根植在中国人民骨髓中的文化自信,成为国家乃至民族发展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让中国始终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五千载文明长河奔涌不息,中国船舶工业在劈波斩浪中铸就了蔚蓝史诗,更在逐梦深蓝中绘就出可歌可泣的精神图谱——从核潜艇的深蓝突围到国产航母的劈波斩浪,从载人深潜的马里亚纳探底到“梦想”号的深海探极,一代代船舶人用智慧与热血浇灌的核潜艇精神、航母精神、载人深潜精神、“梦想”号精神等,奏响了产业报国的时代强音,凝聚起向海图强的磅礴伟力。
在“一穷二白”的滩涂上,老一辈军工人以“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赤子之心铸就“国之重器”;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我国船舶工业以“敢为天下先”的开拓精神打入国际市场,实现造船产量节节攀升直至世界之巅的历史性跨越;在新时代的壮阔航程里,“蛟龙”入海、“雪龙”探极、“梦想”深钻的壮举,诠释着中国船舶工业砥砺前行的信心和勇气……中国船舶工业从蹒跚学步到跟跑、并跑、领跑,创造出举世瞩目的“中国奇迹”,每一步铿锵足迹都镌刻着文化基因的深刻烙印,也成为船舶文化与时代精神同频共振的生动注脚。这些精神瑰宝犹如永不熄灭的灯塔,照亮着中国从“造船大国”迈向“造船强国”的深蓝征程。
(一)
历史脉络:
舟楫为笔,书写从近水而居到向海图强的史诗
7000年前的河姆渡独木舟残骸出土,揭开了中国探索水域的序幕,孕育出独木舟文化。汉代至宋元,古代舟楫构筑出一条文明通道,推动中国走向海陆文明复合体。近代,江南制造总局奠定技术根基,福建船政学堂开创近代职业教育先河,轮船招商局探索民族航运业发展道路,三者构成近代工业文明转型坐标系。新中国成立后,“东风号”下水,开启了向现代化造船的跨越;此后,核潜艇、远洋船、导弹驱逐舰等相继问世。党的十八大以来,航空母舰、“雪龙2”号、“奋斗者”号、“爱达·魔都号”、“梦想”号等大国重器不断涌现。这是技术跃升,更是文明对话与文化新生,镌刻智慧密码,凝结文化之魂。
一个7000年前以“火烤斧凿”的原始工艺打造而成的独木舟残骸,于1973年从河姆渡遗址出土,它揭开了中华先民探索水域的序幕。这颗7000年前的文明火种,孕育了“始于生存、终于智慧”的独木舟文化,在良渚文化的竹筏、殷商甲骨文的“舟”字演化中不断传承,最终点燃中华文明的海洋意识,成为中华文明舟楫史的精神原点。
从汉代“徐闻古港”到宋元“东方第一大港”泉州,古代舟楫构筑起横跨两万海里的文明通道,中国舟楫从“内河工具”升级为“海洋使者”。这条用船板铺就的文化走廊,使中国从陆权文明走向海陆文明复合体,佛教飞天与希腊海神雕像在船舱中对话,重绘了欧亚文明的精神图景。
1405年~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集船舶工程奇迹、航海技术体系、文明交往范式等中国古代舟楫文明之大成,使古代舟楫文明完成了从“生存工具”到“文明载体”的升华。
舟楫文明是中华文明向水而生的历史注脚,从独木成舟的原始智慧到劈波斩浪的远洋壮举,古代船舶不仅是跨越水域的工具,更是文明演进的载体。在河姆渡文化的火种、“海上丝绸之路”的星火、郑和船队的烈焰中,中国古代舟楫文明以技术迭代为骨骼、以文化交流为血脉、以精神传承为灵魂,完成了跨越千年的文明积淀。
1865 年,江南制造总局的成立成为晚清官办军事工业的标杆,其技术引进之路充满矛盾与挣扎。一方面,清廷通过雇佣外国工程师、购买图纸设备,试图快速掌握近代造船技术;另一方面,官办企业的体制弊端严重制约技术转化。这种“引进—消化—改良”的模式,虽步履维艰,却为中国近代船舶工业奠定了技术根基。
1866年,左宗棠在福州创办福州船政局,配套设立船政学堂(求是堂艺局),开创了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先河。船政教育“理论+实践”的西式教育,彻底颠覆了传统科举教育体系,培养出严复、詹天佑、萨镇冰等一批跨时代人才,打破了“夷夏之辨”的思想桎梏,让中国人首次以开放心态学习西方文明,为近代海军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其教育模式更被后世视为“实业与教育结合”的典范。
1872年,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标志着民族航运业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在太古、怡和等外国航运公司垄断中国沿海内河航线的背景下,招商局采取“官督商办”模式,募集商股、购置轮船,通过降低运费、政府补贴等手段,与外商展开激烈竞争。与此同时,民间资本的活力也在夹缝中生长,凭借灵活经营在近海航线站稳脚跟,为民族工业积累了市场化经验。
在列强环伺、国势衰微的困境中,近代中国以船舶工业为突破口,开启了实业救国的悲壮征程。江南造船所的技术引进打破“器不如人”的魔咒,福建船政的教育实践重塑“才为国本”的认知,民族航运业的萌芽发展探索“权自我主”的道路,三者共同构成近代工业文明转型的三维坐标系,在屈辱与觉醒交织的时空中凿刻出民族自救的深刻轨迹。
1960年,新中国第一艘自主设计的万吨级远洋货船“东风”号下水,成为中国船舶工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打破“中国不能造大船”的“魔咒”,开启中国造船业的文化觉醒,发出了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时代强音,标志着中国从传统造船向现代化造船的跨越。
1974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艘核潜艇被命名为“长征一号”,正式编入海军战斗序列,标志着人民海军进入拥有核潜艇的新阶段。
1982年,2.7万吨远洋散货船“长城”号在大连造船厂完工交付。这是中国第一艘按国际标准建造的出口船舶,也是中国改革开放后按照国际标准、适应国际规范、自主设计建造的第一艘大型出口船舶,率先叩开了通往国际市场的大门,开创了中国船舶出口的新纪元。
1994年,被部队官兵誉为“中华第一舰”、我国自行研制设计生产的新型导弹驱逐舰首舰哈尔滨舰交付海军。
2007年,我国全年承接新船订单突破1亿吨大关,超过韩国,并成为世界造船历史上首个年接单量突破亿吨大关的国家。
2011年,外高桥造船承建的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3000米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海洋石油981”号交付。“海洋石油981”号于2012年5月9日南海首钻成功,2015年1月9日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造船人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大国重器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里”的教诲,坚持勇攀科技高峰,以严谨科学的态度和自立自强的勇气,打造出一批“国之重器”。
2012年9月25日,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按计划完成建造和试验试航工作,在大连造船厂正式交付,中国人终于圆了自己的“航母梦”。2019年12月,首艘国产航母山东舰入列;2022年6月首艘弹射型航母福建舰下水命名,中国正进入三航母时代。
2018年9月10日,我国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在上海下水,并被正式命名为“雪龙2”号。自此,“双龙探极”,科学探秘。
2020年11月28日,“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成功完成万米海试并胜利返航,创造了10909米的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
2023年11月4日,国产首艘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命名交付,标志着中国成功摘取了世界造船业三大“皇冠上的明珠”,我国成为全球唯一一个目前同时建造航空母舰、大型液化天然气(LNG)运输船、大型邮轮的国家。“爱达·魔都号”“身系”飞天飘带,在设计上由外至内融合东西方美学、融汇传统与现代灵感,诠释邮轮之都“摩登”的时尚潮流,展现经典文化“魔力”的创新魅力,带来东西方文旅要素“魔幻”的跨界融合。
2024年11月17日,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正式入列,这艘凝聚中国智慧、打破多项世界纪录的“国之重器”,标志着我国深海探测技术与能力迈向新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表示热烈祝贺。他在贺信中指出,“梦想”号海试成功并正式入列,标志着我国在深海进入、深海探测、深海开发上迈出了重要一步,是建设海洋强国、科技强国取得的又一重大成果。
从万吨轮船下水的历史突破到科考船队的深海探秘,再到大型邮轮的自主创新,这些大国重器的发展不仅是技术实力的跃升,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与文化新生。这些工程奇迹以科技为笔、以文明为墨,在深蓝海域书写着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新篇章。
……
在人类对蔚蓝海洋的探索中,船舶不仅是劈波斩浪的钢铁载体,更是文明基因的传承者。从新石器时代的独木成舟到智能时代的“无人驾驶”,从郑和宝船的旌旗猎猎到“梦想”号的深海钻探,船舶文化以舟楫为笔、以大洋为卷,在浩渺碧波间书写着中华民族从“近水而居”到“向海图强”的文明史诗。这部史诗,不仅镌刻着技术迭代的智慧密码,更凝结着精神传承的文化之魂,成为贯通古今、连接中外的文明纽带。
(二)
时代价值:
自省自立,推动从农耕文明到海洋文明的转轨
船舶文化涵盖船舶历史、技术、设计以及运营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文化传统,承载着中华民族对海洋的认知和探索历程。作为船舶工业发展的精神内核,船舶文化既凝结着千年造船技艺的智慧沉淀,又承载着现代工业文明的价值追求、技术品格与创新基因。它还是行业的精神纽带,不仅承载着船舶工业的历史记忆和发展经验,还将行业内的不同群体凝聚在一起,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使命感。同时,船舶是“流动的国家名片”,文化赋能船舶工业进入“价值认同竞争”维度,增强了产业国际竞争“软实力”。
尽管我国沿海地区早在数千年前就孕育了“向海求生”的传统海洋文化,但在一般观念里,中华文明的内核一直是大河滋养下的农耕文明。直到近代,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文明古国的大门,激发了中国人民海洋意识的觉醒。之后,现代海洋文明在涌入的过程中逐渐与中华传统文化、地域文化融合共生,一批又一批先行者沿着祖辈的航迹扬帆出海,带回一茬又一茬来自海洋的奥秘和收获,促使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形成拥抱海洋文明的梦想。
作为人类在航海实践中创造的物质与精神财富总和,作为人类与海洋互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精神符号与实践体系,船舶文化涵盖船舶历史、技术、设计以及运营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文化传统,它承载着中华民族对海洋的认知和探索历程。从古代的独木舟到郑和下西洋的宝船,船舶不仅是航海工具,更激发了中华民族对海洋的敬畏与探索精神。
“以物载道、以器传神”,通过技术基因与海洋文明的千年传承,在木舵铁锚间,船舶文化成为古代舟船文明的活态延续。早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开始利用木筏、独木舟等简单水上工具进行渔猎和运输;在秦汉时期就已具备建造大型楼船的能力;唐宋时期,中国的造船技术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明朝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更是将中国古代船舶文化推向了巅峰。
通过工业觉醒与民族复兴的文化共振,船舶文化成为近代实业报国的精神图谱。鸦片战争后,中国的船舶工业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遭受重创,传统的造船技术逐渐落后于世界。然而,中国造船人没有放弃,在洋务运动时期,努力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一批近代造船企业,开启了中国船舶工业的近代化进程。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创业维艰,奋斗以成。沿着“技术传承——精神凝聚——价值创新”的脉络,中国船舶人把船舶文化镌刻进了中华文明从大河走向深蓝的精神密码,也让船舶文化成为中华文明绵延不息的流动印记,构筑起中华文明传承的立体坐标系。
对于曾经积贫积弱的中国而言,作为船舶工业发展的精神内核,船舶文化既凝结着千年造船技艺的智慧沉淀,又承载着现代工业文明的价值追求、技术品格与创新基因,是推动我国船舶工业从“制造”向“智造”、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转型的核心精神引擎。
中国的船舶文化展现出独特的魅力,从宋代“水密隔舱”福船建造的榫卯误差控制,到近代江南造船厂万吨水压机的精密制造,从万吨级远洋轮船“东风”号的自主设计,到全球首艘智能船舶“大智”号实现“船岸一体”远程操控,无不体现“毫厘之间见功夫”的工匠传统和“守正创新”的光辉实践,构建了技术迭代的内生动力。
而作为船舶行业的精神纽带,船舶文化不仅承载着船舶工业的历史记忆和发展经验,还将行业内的不同群体凝聚在一起,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使命感。通过文化传承,将核潜艇精神、航母精神、载人深潜精神、“梦想”号精神等宝贵精神财富传递给新一代造船人,使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并在新时代背景下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发扬,塑造出行业核心价值体系,成为转型发展的“价值灯塔”。
船舶也是“流动的国家名片”,其文化内涵直接影响国际市场认知,通过文化赋能,使船舶工业超越单纯的技术竞争,进入“价值认同竞争”的更高维度,支撑中国在全球船舶治理体系中争取主动权。从本质上说,船舶文化对工业转型的驱动,是“文化力”向“生产力”的转化:工匠精神筑牢技术根基,创新文化打破转型“瓶颈”;价值体系明确发展方向,生态理念引领绿色变革;文化赋能提升品牌溢价,市场开拓增强全球话语权,增强产业的国际竞争“软实力”,打造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名片”。
面对浩瀚的蔚蓝疆域,人类与海洋的对话从未停歇,而船舶文化正是这场对话中最深沉的文明回响。它既是木桨铁锚间流淌出的千年记忆,更是钢铁巨轮上跃动的时代脉搏,以“舟楫为媒”串联起中华民族从大河文明向海洋文明跨越的壮阔征程。当历史的橹声与现代的汽笛在深蓝航道上交响,船舶文化已然成为支撑海洋强国战略的基石,既承载着民族复兴的蓝色梦想,更肩负着构建人类海洋命运共同体的文明使命。
(三)
战略路径:
文化铸魂,实现从造船大国到造船强国的跨越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将文化建设提升到治国理政的战略高度。习近平文化思想为中国船舶工业注入精神动能,推动“皇冠上的三颗明珠”接连突破,催生前沿技术成果,助力“一带一路”建设。如今我国造船三大指标世界领先,背后是船舶文化的力量。当前,中国船舶工业面临诸多挑战,船舶文化建设需要与大国地位相匹配。在逆全球化等思潮下,尤其要重视文化“软实力”价值。坚持党的领导是船舶文化建设的根本保证,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创新是船舶工业发展的战略支撑,要构建船舶特色文化建设生态系统。船舶文化建设还应秉持开放胸襟,融入全球产业链,参与国际规则制定,讲好中国船舶故事。船舶文化建设需系统构建精神谱系传承工程,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加大政策支持,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创新传播手段,让船舶文化“活起来”“火起来”。
“中国式现代化既要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也要精神极大丰富、在思想文化上自信自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将文化建设提升到治国理政的战略高度,深刻阐明了坚定文化自信、巩固文化主体性对于建设文化强国的重大意义。同时,习近平总书记从推动文化繁荣兴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高度出发,提出了关于文化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对文化建设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形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推动文化建设在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中取得历史性成就,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2023年10月,党中央召开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正式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进一步强调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的文化使命。
习近平文化思想如春风化雨,为中国船舶工业注入强劲精神动能:当“海洋强国”战略擘画蓝图,船舶文化以“向海而兴、背海而衰”的历史自觉,推动着大型液化天然气(LNG)运输船、国产航母、大型邮轮造船业“皇冠上的三颗明珠”接连突破;当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船舶文化以“敢为人先、勇攀高峰”的进取精神,催生智能船舶、绿色动力等前沿技术“开花结果”;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照亮寰宇,船舶文化以“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开放胸襟,助力“一带一路”建设,在国际船舶市场展示了“中国风采”。截至2024年,中国船舶工业三大造船指标连续15年保持世界领先,其背后正是船舶文化凝聚起的磅礴力量。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方位、深层次加速演进,宏观来看,从全球经济低迷到地缘政治危机,从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到全球产业分工和布局的变化,中国船舶工业前行的道路上面临着诸多挑战。从当前我国船舶文化建设的现状来看,虽为造船大国,但受重生产经营轻文化建设、缺乏系统梳理等诸多因素影响,我国船舶文化建设一直处于缓慢发展的状态,与我国造船大国的地位明显不匹配。新的时间窗口已经打开,我们和我们的国家,建设造船强国的重任在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在前。
同时,应该看到,时代的浪潮中,船舶文化建设正经历着深刻嬗变。逆全球化、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思潮暗流涌动,我国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重塑,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对我国船舶工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中国船舶工业企业的决策者们正以战略眼光重新审视文化“软实力”的价值。将船舶文化注入现代企业治理体系,以船舶文化赋能高质量发展,成为时代赋予的新命题。
“万山磅礴看主峰。”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船舶文化建设最根本的政治保证。中国船舶人必须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把牢船舶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要持续深化理论武装,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特别是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海洋强国建设的重要论述,教育引导广大船舶工作者胸怀“国之大者”,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建设造船强国的生动实践。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的核潜艇精神,“爱国、创新、科学、拼搏、协作”的航母精神,“严谨求实、团结协作、拼搏奉献、勇攀高峰”的载人深潜精神,“开拓创新、团结协作、攻坚克难、勇攀高峰”的“梦想”号精神……这些精神构成了中国船舶工业独特的文化基因,也是中国船舶人最为珍视的宝贵财富。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在薪火相传中生生不息。正是依靠着这种代代相传的精神食粮,让中国船舶人的初心不曾改变,扛起建设造船强国责任的使命感从未动摇。让这种精神和文化在中国船舶工业厚植、生根、开花、结果,成为干部职工的行动指引,“强军兴船、智领深蓝”就拥有了不竭动力,中国船舶工业就能行稳致远、无往不胜。
创新是文化发展的不竭动力,更是船舶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应该看到,通过传统价值与时代精神的融合创新,船舶文化已经成为现代科技创新的表达载体。只有将传统文化基因注入技术创新的生命链,科技赋能使“静态保护”走向“动态重生”,通过数字化、智能化等手段,让当代中国船舶工业文化得到新的表达,才能让古老的舟船文化焕发出勃勃生机。有鉴于此,我国船舶工业要加快船舶文化建设步伐,就要构建具有鲜明船舶特色的文化建设生态系统——军工文化铸就国防重器的精神内核,创新文化驱动智能船舶的数字化变革,精益文化推动制造体系的持续改进,质量文化夯实海洋装备的生命线,人才文化培育新时代的大国工匠,安全文化守护生产一线的平安基石,廉洁文化构筑阳光工程的防腐堤坝……这些文化要素相互交织,共同编织出船舶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文化经纬。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船舶文化蕴含着和平、合作、创新等价值观,构建起现代海洋文明话语体系,重塑了全球海洋治理的价值坐标。作为高度国际化的产业,船舶文化建设要秉持“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开放胸襟,主动融入全球船舶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要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产能合作,推进本地化生产、技术转让和人才培养,打造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要积极参与国际海事规则制定,在智能航运、极地航行、压载水管理等国际标准制定中发出中国声音,提升中国船舶工业的国际话语权;要创新文化传播方式,通过举办国际海事展、开展联合科考、组织青少年海洋夏令营等活动,讲好中国船舶故事,展示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船舶工业形象。通过船舶文化的传播,向世界展示中国海洋文明的独特魅力和价值取向,提升中国在国际海洋文化领域的话语权,在全球海洋治理中发出中国声音,推动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为全球海洋文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文化不强。船舶文化建设是我国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国造船人共同的价值追求和精神支柱,良好的船舶文化建设能够激发员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员工对企业和行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而文化建设并非一日之功,必须系统打造船舶精神谱系传承工程,并通过长效机制予以保障。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分工负责、全员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将文化建设纳入船舶工业发展总体布局,与生产经营同部署、同推进、同考核;要健全文化建设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将文化建设纳入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设立专项基金支持文化创新项目,对重大文化成果给予奖励;要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培养既懂船舶技术又通文化传播的复合型人才,打造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文化工作队伍;要创新传播手段,用好全媒体传播矩阵,打造现象级文化产品,并通过建设行业精神教育基地、创作主题文艺作品、开展先进典型选树等方式,助推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的同时,让中国特色的船舶文化“活起来”“火起来”。
江南造船厂的汽笛穿越百年烟云,百年船坞的砖石镌刻着工业文明的印记,中国船舶工业的文化基因早已融入民族复兴的壮阔征程。历史的橹声已化作时代的汽笛,文明的薪火点燃未来的灯塔。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中国船舶工业正以“文化之帆”驱动“产业之舰”:从黄浦江畔的百年船坞到长江入海口的智能船厂,从北极航道的破冰船队到“一带一路”的友谊之舟,船舶文化始终是那颗点燃创新火炬的“火种”,是那座连接历史与未来的“桥梁”。面向星辰大海,面对惊涛骇浪,船舶工业这艘承载着民族复兴梦想的东方巨轮,将以文化铸魂、创新赋能,在新时代的壮阔航程中更加自信地劈波斩浪、扬帆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