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中国船舶报
02:综合新闻
~~~——中船集团大连造船深耕LNG运输船、FPSO高端船舶建造纪实
~~~深远海新型海工装备发展论坛举办
~~~第22届国际船舶与海洋结构大会(ISSC 2025)在无锡开幕
~~~
醇氢电动“跨界”航运 “中国智慧”赋能转型

  记者 吴秀霞

  9月12日,杭州钱航船舶修造有限公司的船台边,全球首艘醇氢电动集散两用船“远醇001”号缓缓滑入水中,正式下水。这艘集“绿色动力+智能控制+多场景适配”于一身的船舶,不仅实现了醇氢电动技术从陆地到水域的跨越,更标志着我国在船舶绿色转型领域交出了可推广、可复制的“中国方案”。

  作为该项目的核心推动者,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旗下远程新能源商用车集团醇氢动力公司执行总经理丁桂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吉利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从20多年前深耕甲醇动力技术,到如今带领团队“跨界”航运业,既有技术突破的艰辛,也有对行业未来的笃定。

  从陆地到水域:

  一场“冒险”背后的技术积淀

  “很多人问,一家车企为什么要造船?其实答案很简单——陆地能跑,水里为什么不能游?”丁桂春表示,这份底气,源于20余年的技术积累,以及远程“跨界”航运的初心。

  早在2000年年初,吉利便自主研发甲醇低碳液态新能源动力技术,2005 年实现醇氢轿车批量推广,随后又将这套系统应用于赛车、重型卡车、矿山机械等场景。“我们用极限环境打磨性能,比如赛车场的高温高负荷、矿山的复杂路况,都是最好的‘试验场’。” 丁桂春透露,截至目前,吉利已运营5万多辆醇氢电动汽车,手握 400多项核心专利,而且这些车辆的累计行驶里程突破230亿公里,环保性、经济性早已通过市场验证。

  当目光投向航运领域,丁桂春团队敏锐捕捉到行业“痛点”:我国现有14万艘内河船中,新能源船数量刚突破1000艘,新旧更替空间巨大;同时,国际海事组织(IMO)大力推广绿色甲醇燃料,“向绿而行”成为全球航运共识。“既然甲醇动力在陆地上能经受住考验,为什么不能把它‘搬’上船?” 一场向江海发起的技术挑战就此展开。

  “远醇001”号的诞生,正是这一挑战的成果。不同于传统船舶,“远醇001”号创造性地将甲醇燃料动力与智能化控制高度集成,打造出4种灵活的运行模式:满载逆流时,甲醇发电机组与电池协同供电,应对高负荷需求;顺流或穿越市区时,可切换至纯电模式,516千瓦时电池能实现45公里的续航,全程无噪声污染;空载航行时,单台发电机组即可满足需求,最大限度降低能耗。

  丁桂春强调,绿色甲醇燃料的应用是核心亮点。与传统以柴油为燃料的船舶相比,“远醇001”号排放的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颗粒物下降99%,一氧化碳下降98.6%,几乎实现近零排放。同时,由于该船发电机组始终运行在最经济工况,其运营成本比传统柴油船节省42%以上。

  破解行业“痛点”:

  续航、成本、场景适配 “三重突破”

  在新能源船舶领域,纯电技术虽有应用,但中大型船舶的长距离续航始终是难题。

  “纯电适合中小型船舶的中短距离航行,且需要完善的充电设施支撑;而对于中大型船舶的中长距离运输,醇氢动力才是更优解。”丁桂春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远醇001”号加满 8立方米甲醇,续航里程可达1500多公里,相当于从浙江杭州出发能直接开到山东济宁,中途无需补能。然而,目前纯电船舶的续航普遍在250公里左右,难以满足跨区域航运需求。1500多公里的续航意味着船员不用再为“半路没电”焦虑,这对提升航运效率至关重要。

  成本是另一大核心因素。丁桂春坦言,当前新能源船舶的一次性投入成本高于传统柴油船,比如早期电池成本一度高达2200元/度。不过,随着技术迭代,目前电池成本已降至 1200~1300元/度,差距正不断缩小。更关键的是运营成本,以杭州地区内河航运为例,一吨柴油价格约8000元,而“远醇001”号单公里能耗仅5.3升,对比同类型柴油船舶,其能耗成本下降42%以上。在“国补”政策加持下,该船很快就能实现成本平衡;未来技术进一步成熟后,总成本甚至会低于传统柴油船。

  在场景适配性上,“远醇001”号也展现出强大优势。作为集散两用船,该船可装载64个标准集装箱,载重1500吨,能在钱塘江、京杭运河、长江、西江、珠江等几乎所有内河水域运行。“我们的目标是打造‘全水域适配’船舶,无论是散货运输还是集装箱运输,都能满足需求。” 丁桂春表示,2024年8月,该船的醇氢动力系统已获得国内首张中国船级社(CCS)型式认可证书。

  (下转02版)  (上接01版)

  布局全国航运:

  新能源船“井喷式”增长

  浙江作为创新高地,为“远醇001”号的研发建造提供了肥沃土壤。依托浙江的内河航运优势,吉利远程正计划以点带面,推动醇氢电动船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丁桂春表示,老旧船舶污染重、能耗高,新能源替代需求迫切。仅杭嘉湖地区,内河货船存量就超过1万艘,其中杭州约4000艘、湖州为5000艘左右,且几乎都是柴油船。

  从全国来看,内河航运的绿色转型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丁桂春认为,未来5年,新能源船舶将迎来“井喷式”增长,核心驱动力来自三方面:一是政策导向,国家不仅提供补贴,还明确2028年12月31日后,非新能源船舶将无法享受优先过闸等政策,倒逼行业升级;二是市场需求,企业对降本增效的需求日益强烈,醇氢电动船的经济性优势将逐步凸显;三是技术成熟,随着甲醇加注设施的完善、电池成本的下降,新能源船舶使用便利性将大幅提升。

  “现在很多船东还在观望,一方面想拿补贴换新能源船,另一方面又舍不得淘汰未到报废期的旧船。但从长远来看,绿色转型是必然选择。”丁桂春表示,吉利远程正与多地合作布局甲醇加注站,比如在山东济宁等航运枢纽城市规划站点,构建“加注—航行—再加注” 的闭环,消除用户的补能顾虑。

  丁桂春认为,内河航运将逐步实现“小改大、散改集、燃油改新能源”的转型,最终朝着“电动化、智能化、绿色化”三化融合的方向发展。

  “电动化是基础,绿色化是核心,智能化是升级方向。”丁桂春表示,智能化不仅体现在船舶的运行模式上,还将与智慧航道、大数据平台深度融合。“我们早在研发阶段就加入了智能控制模块,未来结合国家的智慧航道建设,能实现船舶的精准调度、能耗优化、安全预警,形成‘绿色航运+智能运营’的全系统。”

  “船舶行业的转型与陆上交通的发展路径高度相似,最终都会聚焦‘安全、好用、成本低、智能’四大核心。”丁桂春表示,“远醇001”号只是一个起点,未来,吉利远程将会推出更大吨位、更长续航的醇氢电动船,覆盖散货、集装箱、旅游等更多场景,助力全球航运实现“双碳”目标。与此同时,吉利远程的“车—船—港—能”一体化蓝图,也将为全球航运绿色转型持续贡献“中国智慧”。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主办单位:中国船舶报社
Copyright © right 中国船舶报 All Rights Reserved.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新闻
   第03版:党建园地
   第04版:金色码头
   第05版:产经专刊
   第06版:产经上下游
   第07版:产经行业风
   第08版:应用天地
创新突破摘明珠 向海图强筑长城
聚力产业链协同创新 助推装备绿色智能升级
共谋学术前沿 共绘行业蓝图
醇氢电动“跨界”航运 “中国智慧”赋能转型
中国船舶报综合新闻02醇氢电动“跨界”航运 “中国智慧”赋能转型 2025-09-26 2 2025年09月26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