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作昊 钮睿
编者按:“未来”号深远海绿色智能技术试验船监造组的面孔是多彩的——他们的面孔是岁月沉淀后的沉稳坚毅,资深专家以一丝不苟的态度为项目筑牢根基;他们的面孔是勇挑重担时的果敢担当,技术骨干尽职尽责把关每一项工作;他们的面孔是青春洋溢时的蓬勃朝气,青年组员主动学习、积极实践,以创新思维为项目注入活力;他们的面孔是并肩奋战时的同心协力,18 名成员虽然来自不同专业、不同领域,却紧密配合,共同推动“未来”号从蓝图变为了现实。
一次在深夜完成的联调试验,揭开大国重器背后的筚路蓝缕。
2025年的夏夜,一艘停泊在长江边上的蓝白相间的试验船灯火通明。这艘船的现场监造组组长刘杨正坐在机舱集控室紧紧盯着动力电力系统监测屏幕。
“2号、3号机组启动,并网正常……1号、4号机组启动,并入电网,功率正常,未发现振荡现象!电压电流正常!”“好的,收到!继续核查其他参数状态!”
经过调试团队仔细复核、确认四台发电机组并车成功后,刘杨紧紧攥了下拳头,长舒一口气:“这艘‘六边形战士’可把咱们折腾得够呛!”
刘杨口中的“六边形战士”,正是刚刚命名交付的深远海绿色智能技术试验船“未来”号。这艘总长110.8米、排水量7000吨的“海上移动实验室”,承载着“未来”号船舶现场监造组两年多的心血。
果断决策,迅速成立
一场特殊的“组队”
时针拨回到2023年年初,“未来”号深远海绿色智能技术试验船完成了船厂招标,开工建造在即,各项准备工作即将全面铺开。面对繁重的技术把关和组织协调任务,深远海绿色智能技术试验船建设指挥线果断决策,迅速组建起现场监造组,负责图纸资料的审查、设备出厂验收、建造现场巡检及组织协调工作。一场特殊的“组队”由此紧锣密鼓地展开。
2023年4月18日,“深远海绿色智能技术试验船现场监造组”正式成立,随着建造工作的深入,组员逐步从8人扩充至18人。他们是组长刘杨,副组长王庆林,成员聂甦年、时英玉、梁建中、张元元、王月雷、胡向前、孙泽、杨恩、钮睿、张作昊、张宇峰、曾靖、经宗俊、杨洪昌、万宜、刘飓鹏。他们中既有资深的船舶建造监理,也有经验丰富的船长、轮机长;既有专业的船舶设计师和科研人员,又有长期奋战于海上科学调查一线的科考队员,几乎覆盖了试验船涉及的各个专业领域,形成一支多层次、复合型的攻坚队伍。这支“老中青”三代人组成的监造团队带着神圣的使命奔赴项目一线,全身心投入到“未来”号建设工作中。虽然年龄跨度大、工作经历各异,监造组成员都以同样饱满的热忱和坚定的责任心,在浩瀚工程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奋斗篇章。
老骥伏枥,初心不变
“我们干的 可都是大事儿”
王庆林、聂甦年两位资深监造专家,虽年过半百,却毅然投身项目一线。王庆林是监造组副组长,作为资深的高级轮机长,这已经是他监造过的第八艘船了。自开工建造之日起,王庆林几乎全年无休地坚守在船厂,始终与船同在。他一丝不苟地对待每一个环节,无论是图纸审核还是现场验收,都坚持亲自把关,不放过任何细枝末节。每一项指标、每一处细节王庆林都反复核实,以确保每一步都严格合规、万无一失。
聂甦年是监造组中最年长的成员,曾在船厂工作了超20年。他始终用积极乐观、不怕困难的精神感染着团队成员。春节期间,正值“未来”号二次进坞,作为监造组代表,聂甦年于正月初三第一个到达生产现场,顶着寒风,早早投入到工艺核查工作中。面对试验船建造中的新技术、新设备,聂甦年总是虚心向专家请教,不懂的地方主动发问。他常对年轻人说:“别看我们的船没有货轮大,但我们干的事儿可都是大事儿!”
中坚力量,勇挑重担
“一年有250天 在路上”
刘杨作为“未来”号工程建设项目经理,自2019年启动论证起,全程参与船舶的论证、设计、建造及海试工作。自担任现场监造组组长以来,他充分发挥在船厂、设计院、设备商与监造组之间的组织管理作用,肩负繁重的统筹协调任务。因工作需要,近年来他辗转于无锡、连云港、上海等地,跨区域多线作战,舍小家顾大家,年平均出差超250天。面对如此高强度的工作节奏,他始终以身作则、率先攻坚,科学制定项目进度计划,精准调配各类资源,做到对上汇报及时、对下部署有序。每当出现技术难题,他总是第一时间组织专题研讨,带领团队深入现场排查症结,制订务实高效的解决方案,始终坚持“大事开会不隔天,小事解决不过夜”的现场问题处理原则。
梁建中、时英玉、张元元、王月雷等骨干,对待工作同样一丝不苟、尽职尽责。无论是设计变更、工艺优化,还是设备调试、系统集成,他们都亲自把关,确保每一项工作都落到实处。尤为可贵的是,无论是经验丰富的老将,还是承上启下的中坚,都主动“带新”,将多年积累的经验与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成员,助力他们在实战中迅速成长、独当一面。
新鲜血液,注入活力
“他们出色, 我就放心了”
钮睿、张作昊和张宇峰等青年组员,作为团队的新鲜血液,从最初的“门外汉”,到如今能够独立承担关键任务,离不开老将的引领与自身的努力。他们在前辈的指导下,主动学习、积极参与,在繁杂的事务中不断提升专业素养,逐步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技术骨干,用实际行动证明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在“未来”号的建造历程中,三代人的故事彼此交织、熠熠生辉——“老法师”倾囊相授,手把手带领年轻人磨炼技艺;中生代作为中流砥柱,既承上启下,又扛起大梁;青年成员则大胆提出新思路,以创新思维不断为项目注入活力。这种传承远不止于技术,更是一种责任、信念与担当的接续。
当项目接近尾声时,王庆林望着日渐独当一面的年轻同事,欣慰地说道:“看到他们这么出色,我就放心了。”刘杨也常常对年轻同事感慨:“将来回望这段岁月,我们在现场经历的每一次挑战、积累的每一点经验,都会成为一生中最珍贵的财富。”
海试攻坚,保驾护航
“难忘那段并肩奋战的岁月”
“未来”号项目启动以来,监造组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工程与科研任务高度交织、设计输入多次调整、参研参建单位众多、新研设备占比高、船厂缺乏类似项目经验……每一项都考验着团队的专业能力和协作精神。
为此,监造组创新管理模式,在指挥线的支持下,组建现场联合项目组,推行“挂图作战”、日巡检、周例会等制度,确保责任到人、问题闭环。两年来,团队提出并闭环3000余项图纸审查、现场巡检和验收意见,开展组织技术进度协调会800余次,为项目高质量推进提供了坚强保障。
2025年6月6日,“未来”号顺利完成海上航行试验,进入交付倒计时,试航工作由监造组全程参与并主导。此次试航历时15天,航程2500海里,涉及32家单位、共148人参与,试验项目多、时间紧、任务重。试航期间,监造组参与了全船动力电力、动力定位、通导、智能等全部系统的试验验收工作,累计开展54个大项、500余个分项测试。每一项试验都需在实船状态下反复验证。监造组全程实时监控运行参数,详尽记录每一组数据,并迅速响应、协调处理各类技术问题,确保每个环节精准可靠、万无一失。
2025年7月23日,“未来”号正式交船。这艘承载我国船海科技创新希望的试验船,终于从蓝图变成为驰骋深蓝的钢铁巨轮。
“未来”号即将扬帆远航,监造组的成员们也回到了各自的岗位。然而,那段并肩奋战的岁月所凝聚的精神,并不会随项目落幕而消散——它必将如星火燎原,持续激励着年轻一代在蔚蓝航路上坚定前行,为海洋强国建设与高水平科技的自立自强贡献更多澎湃而绵延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