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战佳佳
我和孩子一起看了电影《第二十条》,从影院出来,她就一直搂着我的胳膊不放,有点反常。自从长得比我高以后,她就因为不好意思而拒绝在公开场合和我有过于亲密的接触,平日都是我上赶着挂在她的胳膊上。于是,我好奇地回头看她,发现她的眼眶红红的。看电影的时候,她就哭得稀里哗啦的,可现在电影结束了,抽泣声怎么还更大了呢?
我觉得有点好笑,赶快搂着比我高的孩子,踮着脚又抱抱又哄哄:“喵姐,咋了这是?”孩子没说话,只是哭得更委屈了。
“妈妈,我觉得我很幸福!”突然她开口道:“我真的觉得我很幸福。你和马丽演的妈妈一模一样!”
“确实,我脾气有点暴躁。”我回应她。
“不是。你也说过,如果谁霸凌了我,你就霸凌他全家!”
我的乖乖小宝贝,虽然这是为妈的原话,但当时的口气应该没有这么匪吧?
晚上,我们娘俩就白天的事情开了个卧谈会。她升入高中也有半年了,我正好借机探探军情。
我们从对电影中涉及的社会现象聊起,聊到了同学,聊到了老师,聊到了她同学里有少数人正在发展“有朦胧感的喜欢关系”。对,就是朦胧感的喜欢。我不太愿意用“早恋”这个词去界定孩子青春期阶段的感情。青春期的喜欢是朦胧的、纯粹的、美好的。在孩子的少年阶段,我一直给她灌输的概念都是在弱化“恋”这个字,尽量把对对方的欣赏和喜欢简单化。
孩子告诉我,我对她说过的几句话对她影响颇深——“谁欺负你,不怕!告诉我,告诉老师。如果谁敢霸凌你,我就霸凌他全家!”“如果学校里有老师欺负你,不怕,有妈在呢,回来和我妈说,学校多的是!”“欣赏一个男孩很正常,但你不要追他。你变得优秀了男孩自然会喜欢你。”“你这么可爱,要是没有男孩欣赏喜欢,才不太正常吧。”“记住,无论任何事情,天塌下来了有妈妈在,不怕!”
她说,这些话让她一直在学校很自信,无关长相,无关成绩。她知道,无论任何情况下,哪怕她有天大的错误,我都会站在她这边。哪怕我发再大的火,她也知道我是爱她的。所以,她不害怕。
一部电影引发的卧谈会,结果让我有点措手不及。这天晚上,我们娘俩搂在一起,她睡着了,我失眠了。
不记得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对孩子的称呼从“乖乖”变成了“喵姐”,出门的标配也从我领着她的手变成了我挽着她的胳膊,和她说话我也需要仰着头了。她在迅速长大,青春期的她有些厌倦我平时的啰唆唠叨。在这晚,我才知道我依然还是她心中坚强的后盾。我很感谢我的孩子能告诉我她心里的想法,我也很幸福有一个这样坦诚、对我如此信任的“小闺蜜”。
当我这个不是很称职的妈妈在家发飙的时候,她会说:“不气!不气!”当我选衣服犹豫的时候,她会建议我哪件好看哪个颜色合适。我俩可以一起捧着奶茶窝在她的床上各玩各的,但经常是没一会她就赶我走了。她说我坚强、果敢,甚至有时候矫情得可爱。
这些的点点滴滴形成了我们母女特有的相处模式。
我常常思考,作为一个母亲,我还能做些什么?我这一代是被父母放养长大的,小时候都是脖子上挂着钥匙放学自己回家,随便在院子里撒欢,父母不太在意我的心理状态……可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现象的出现是我不能预料的。作为家长,我也需要与时俱进。因为对孩子来说,我是母亲,是朋友,更是她强大的依靠。
我的孩子,请你相信我对你的爱。也许我表达的还不够,也许我还来不及告诉你更多的人生体验,但请你相信我是爱你的,是你任何时候可以放心依靠的港湾。我会紧紧地拥抱你,护着你,我爱你。
作者单位:中国船舶集团财务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