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邝展婷 通讯员 陈小瑜
1924年,在国共两党首度携手合作、国民革命风起云涌之际,孙中山在广州市黄埔区长洲岛创办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
2024年,前身为黄埔船局的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旗下中船黄埔文冲船舶有限公司,在积极为海军装备发展作贡献的同时,批量承建救助船、海警船等公务产品,大力开拓自主知识产权集装箱船、散货船等民船业务,为海洋强国建设打造了一批大国重器,为全球船东提供了更优质的货运船选择。
黄埔军校、黄埔船局、黄埔公园、黄埔水师学堂……见证了共产主义在长洲岛上的萌芽、发展,在这片民主革命的热土上,强军报国的初心始终不变。
伟人印记
激励造船人积极奋发
早在黄埔军校建校之前,孙中山就多次来到长洲岛,足迹遍布现在的黄埔文冲长洲厂区。
1917年7月17日至9月10日,孙中山当选中华民国军政府大元帅,与国会议员商讨召开国会问题、共商组织政府各项事宜,并在黄埔公园发表二次护法演讲、参加大元帅受印礼、发表就职答词和就职宣言,拍摄了现在罕见的戎装照。当时,黄埔公园已与曾为清朝四大船局之一的黄埔船局“融为一体”,但船局仍作为军事工业基地,偶尔承接一些修船任务。
1921年,护法运动失败后,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再次来到长洲岛。在这里,他训勉黄埔水师学堂的学生:忠心爱国,振兴海军。
次年,陈炯明公然叛变,孙中山在黄埔公园附近登上永丰舰,避开陈炯明的炮轰,成功脱险。为纪念此事,永丰舰更名为中山舰,长洲岛上添了一座袖海亭。
1923年,孙中山以长洲作为行营基地,任命苏从山为黄埔造船厂(原黄埔船局)厂长,兼任长洲要塞司令。
由于当时船厂任务很少,在黄埔军校建成后,厂里大部分场地用于军校学生的练习、实操。孙中山曾五次来到军校视察,期间,他看见厂区码头沿线没有植被、非常炎热,便安排中山大学学生来岛上植树,改善军校学生的生活环境。
现在,黄埔公园、袖海亭、柯拜船坞等均在黄埔文冲长洲厂区内。厂区以东征烈士墓为分界线,划分为造船、修船两个区域,有一个可直通黄埔军校旧址的小门。
在生活区,留有教思亭、济深公园旧址,黄船技校所在处正是黄埔军校的蝴蝶岗分校旧址。在这里,遍布宋庆龄、周恩来、聂荣臻、叶剑英、陈毅等伟人的足迹,“黄埔”二字,恰如黄埔军校、黄埔文冲与伟人情缘的印记。
面向未来
高端产品助力国家战略
1949年底,黄埔船局(船厂)迎来新生,毛泽东主席亲自为船厂命名:海军黄埔修船所。在往后的岁月里,这里践行孙中山先生“兴船政以扩海军,使海军与列强并驾齐驱,在世界成为一等强国”的志向,以强军报国为己任,为中国的海洋强国建设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在党和国家领导人关怀下,黄埔文冲迅速恢复生产,先后参加万山、八六、西沙三次海战,完成由修到造的跨越。1977年,这里建造的33型296艇圆满完成国产潜艇首次常规深潜实验,结束了我国在南海没有潜艇的历史。
改革开放后,黄埔文冲牢记强军首责,践行报国初心,建造了数百艘舰船,包括邓小平同志发表南方谈话时乘坐的“海关902”号缉私艇、香港回归当日首艘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驶入香港维多利亚港的“中华第一艇”、解救被珍珠台风袭击的越南渔民的英雄船“南海救101”号等,并实现了由艇到舰的跨越,为海洋强国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随着网络与影视业的发展,黄埔文冲在热搜中逐渐走进大众视野。《战狼2》《红海行动》《万里归途》《紧急救援》等影视作品热映,让更多人知道了执行利比亚撤侨的徐州舰、执行也门撤侨的临沂舰、参加各项急难险重救援任务的救助船等护卫海疆的产品,皆从黄埔文冲驶出。
现在,黄埔文冲不仅为海军装备发展作出积极贡献,还批量承建救助船、海警船等公务产品,同时大力开拓民船业务,批量建造优质船舶产品。自主研发设计的鸿鹄型支线集装箱船、海鲸型散货船,受到船东的高度认可。
2024年,是黄埔军校建校100周年,也是黄埔文冲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关键之年,黄埔文冲将乘势而上、狠抓落实,奋力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全力打赢“十四五”攻坚战。
①“海关902”号缉私艇
②黄埔文冲建造的我国首艘符合第四代海风装备功能标准风电安装平台“白鹤滩”号
③黄埔文冲建造的“海鲸”系列新巴拿马型85000吨散货船
④黄埔文冲长洲厂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