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项优异成绩刷新历史、一个个荣誉奖项花落咱家,近来,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应用产业频频报喜,取得了新业绩,收获了新奖项,展现了过硬的核心竞争力,中国船舶集团“颜值+内涵”双双在线,品牌知名度、市场美誉度同步提升。让我们来看下,中国船舶集团旗下单位近来都获得了哪些新荣誉,荣誉背后深藏哪些“成功密码”?一起来解锁。
——编者
入选管理创新成果特等项目
——中船海装支撑结构产品市场占有率挺进行业前列
日前,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旗下中船科技全资子公司中船海装“160米钢管混凝土格构式塔架创新施工工艺”入选2024年全国电力行业工程建设管理创新成果特等项目,这是继中国科技产业化促进会“科技创新奖一等奖”“重庆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后,中船海装在支撑结构领域斩获的又一荣誉。在收获累累硕果的同时,中船海装“混塔”等支撑结构产品市场占有率已挺进行业前列,成为企业除整机制造外,又一大经济增长极。
风电平价时代到来后,传统的低风速风机已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叶轮直径更长、轮毂高度更高、风机功率更大成为降本增效的主要方式。我国中东部和平原地区风速较低,风切变却相对较大,提升塔筒高度能显著提高发电量、增加风场收益。为满足和引领市场需求,中船海装在行业中率先布局了“混塔”产业,经过多年发展,现已逐步形成适应陆上多种地域环境的120~190米轮毂高度、机型覆盖5.X~15.X兆瓦(MW)的钢混塔筒产品体系。
作为一家专注于风电装备制造的整机企业,中船海装如何一步步把支撑结构做强做优,让“混塔”等支撑结构产品市场占有率挺进行业前列?
向下扎根 构建安全堡垒
风电机组支撑结构,是保障风电整机安全性的核心部件,在对整机起到支撑托举作用的同时,还要承受能量捕获中产生的塔筒载荷。经过近几年技术的快速迭代,风电支撑结构已发展成为一项集多学科、多领域耦合的系统集成体系,对设计、生产、施工等各个环节的品控要求“门槛”较高。中船海装自布局“混塔”等支撑结构产品以来,建立了贯穿产品设计、生产、施工、运行“四位一体”的安全体系。
深厚技术积淀,设计安全有保障。中船海装拥有20年风电支撑结构设计经验和10年混塔技术积淀,确立了“理论仿真—试验验证—优化设计—工程论证—规模应用”的设计开发路线,充分保障了设计安全性、稳定性,行业首创“组合转接段”技术大幅提升受力性能,保障受载最复杂的钢—混连接处安全稳固。首批混塔稳定运行超7万小时,订单总业绩超6吉瓦。
军民同线一脉相承,生产安全有保障。中船海装沿用军工质量管理体系,专业团队进行全流程质量管控,面对生产过程中的关键点,如模具、构件、预应力、环氧树脂等核心部件充分实施技术穿透,在方案设计、试验验证、原材料鉴定、过程鉴证、生产抽样、出场全检等各个环节布控,最大限度确保出厂产品的安全可靠。
“最后一公里”最关键,施工安全有保障。现场施工是最终“扣动扳机”的环节,经过多年积累,中船海装已形成一套自有的工程技术体系,自研工具工装、自建工艺工法,现场专业团队管控,抓稳最关键环节。对于“环氧树脂”的隐蔽工程,以及面对极限高、温度低、复杂交变温度挑战等难题,通过全程影像归集、自制施胶工具、项目定制化温度交变实验等方案一一应对;对于拼吊精度、累计误差,通过工序反检层层把关、智能头盔归集影像、智慧云端全程存储,做到当下即验收、事后可追溯,充分确保施工环节的安全可靠。
全生命周期管理,运行安全有保障。从设计到实施,运行稳定是关键,塔筒受载运行关键指标在设计与实施时的差异影响,成为着重关注的要点。对于多项目同时交付,为保工期,异地调货的做法在施工环节中时有发生,而对于混凝土段不同强度标号弹性模量存在一定差异,这会影响到塔筒的固有频率,在与整机运行频率耦合时,控制塔筒频率变得尤为重要,这涉及整机运行的安全性。中船海装在做整体设计时即考虑到该要素,通过大量的存量项目运行数据归集分析,对新建项目做关键指引,经过验证所有项目的塔筒频率均维持在设计许用范围内,确保机组运行安全稳定。
多元支撑 打造精品工程
随着风电机组的多场景应用、多元化发展,支撑结构产品和技术也要同步迭代升级。中船海装针对陆上、海上、山地、平原等不同应用场景,可以提供钢混塔筒、格构塔架、分片钢塔、装配基础、漂浮式基础等多元化产品及解决方案,业务涵盖设计研发、市场营销、生产交付、质量品控、工程服务等支撑结构开发全过程。
目前,中船海装作为可以提供陆、海全域支撑结构解决方案及交钥匙工程的整机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真正做到了技术引领,除了自研自用,还为多家风电整机企业提供配套。
平原农田乡村振兴。河南杞县风电32MW风电项目,一台台应用中国海装钢混塔筒的风电机组屹立乡村农田,赋能乡村振兴。
生态渔业有机结合。江苏金湖50MW风电项目,在沟壑农田地带,与生态渔业有机结合,在施工场地不便的情况下实现4天完成吊装,展现了“海装效率”。
“沙戈荒”创新示范。甘肃张掖200MW风电项目,面向“沙戈荒”地区极端气候环境,创新应用了国内首台装配式基础,攻克了“三北地区”风电基础在超低温下的系列施工难题。
山地丘陵竞速交付。河南济源100MW风电项目,地处山地丘陵地貌,在运输安装极其不便的情况下,采用“流水线”施工作业,保障了项目的快速交付。
大道无垠,前路可期。中船海装将持续做强做优塔筒业务,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提高支撑结构研发制造和施工工艺水平,推动钢混塔筒技术进一步优化升级,努力成为国际前列、国内一流的风电机组支撑结构系统解决方案服务商,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推动能源清洁低碳转型贡献力量。
(黄楸评 李强 孙汇军)
创下多项国内纪录
——七二五所气化器成功通过出厂验收
近日,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旗下七二五所组织召开了“LNG再气化系统工程化应用研究”——国内首台浮式储存和再气化装置(FSRU)用印刷电路板换热器(PCHE)工程样机出厂评审会,来自中海石油气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船舶集团旗下沪东中华、中国船级社等 15 个单位专家参与评审,一致同意该工程样机通过出厂验收。七二五所承担研制的再气化模块用 PCHE 工程样机,在结构尺寸、气化能力等方面均创下多项国内纪录,填补了我国液化天然气(LNG)气化器领域的空白,提升了LNG产业链的完整性,有力推动了我国LNG产业链大型装备的快速发展。
FSRU是一种集LNG接收、存储、转运、再气化外输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特种装备,其中再气化系统模块气化器是FSRU系统的核心设备之一。
FSRU再气化模块、LNG气化器等换热设备技术长期被国外垄断,是典型的关键技术装备。
为满足LNG产业链对高效换热器国产化的迫切需求,在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船舶集团相关项目资金的大力支持下,七二五所携手中海油气电集团、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有限公司、广东珠海金湾液化天然气有限公司以及沪东中华、沪东重机等单位,共同承担了LNG再气化模块用印刷电路板式换热器的研制任务。经过三年的艰苦努力,项目团队成功研制出PCHE型LNG气化器,其气化能力高达 180吨/小时,创下国内之最。与传统的LNG开架式气化器(ORV)相比,体积减小了90%以上,优势明显。
目前,七二五所正在围绕LNG产业链开展多型PCHE研制,力争实现产品全覆盖。
LNG燃气供气系统(FGSS)用PCHE气化器的成功研发,为七二五所绿色发展注入新动力。在浮式液化天然气储存及再气化装置(LNG-FSRU)领域,PCHE型BOG冷却器的问世,进一步巩固了七二五所在LNG-FSRU领域的领先地位。
近年来,七二五所特种换热器研制团队紧密围绕 LNG产业链布局,聚焦国家重大工程项目需求,持续开展核心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在油气开采平台、LNG接收门站等领域,七二五所开发出一系列设备、部件类和材料类产品,为国家清洁能源战略贡献力量,助力我国实现“双碳”目标。
(刘向前 李培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