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船舶作为航运业的“新星”,引领着行业的未来。然而,谈及自主水面船舶(MASS)的研发与应用,多家企业的负责人向记者坦言:其正面临软硬件配套“跟不上趟儿”的困扰。
一家企业负责人表示,对于高等级自主船舶,在硬件配套方面的首要问题是各类感知手段无法满足船舶需求。一是感知设备的环境适应性明显不足,时常出现故障或性能下降;二是自研控制系统或关键设备的可靠性尚不能满足全航程商业应用的需求;三是智能船舶在硬件系统方面还缺少对鲁棒性、可靠性的技术衡准和验证方法;四是从传感器、控制器到执行器全链条的自主可控能力有待持续提升。这些问题无疑对MASS船舶硬件系统整体的可靠性、自主性、稳定性产生了重大影响,也导致智能船舶技术拓展应用面临巨大挑战。
如果说硬件配套是智能船舶的“骨架”,那么软件开发则是其“灵魂”。确保MASS功能实现的可靠、可信、安全软件的开发,是智能系统研发的重点任务。业内多家智能船舶研制企业人员均表示,目前,智能船舶软件开发存在的共性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在智能系统开发方面尚未形成完善的软件工程方法。软件需求设计有待强化、用户需求未能深入对接等,导致软件在实际应用中往往难以满足用户的真实需求。同时,软件在透明度和可解释性方面有欠缺,决策算法未能体现“优良船艺”要求。二是软件研发过程中的安全和安保风险识别需要深化。当前,对照MASS规则要求减轻、消除风险的措施仍不完善,多船避碰决策仍存在危险。三是数据管理存在问题。数据整合共享和数据安全机制尚不完善,软件涉及的数据分散且类型复杂、质量参差不齐、数据接口不兼容。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数据的有效利用,也增加了数据管理的难度和风险。四是软件鲁棒性不足。智能系统缺乏完善的联调机制、灵活的回退方案,相关测试验证技术要求待明确。与此同时,智能系统软件迭代升级不足。为此,建议充分利用技术迭代发展成果,强化用户反馈意见收集提炼,持续对其升级更新,以改进相关功能。
对于智能船舶软硬件配套方面存在的诸多挑战和短板,业内人士建议,应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创新导向,建立业界联合攻关、数据共享、协同应用的机制。应通过构建设计院所、设备厂商、船东船员、港口码头、海事监管及检验机构等多方深度参与的研发应用生态圈,共同推动智能船舶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此外,还应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技术成果,加快智能船舶技术的标准化和规范化进程。(吴秀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