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中船集团平阳重工车间的热浪与机器轰鸣声中,两张“面孔”正以不同的姿态诠释着“择一业、精一技、终一生”的工匠精神——他们是淬火车间里“听懂工件声音”的杨祥辉和工艺室中“分解科研难题为标准动作”的杨锋。两张面孔,两种路径,却共同书写着新时代船舶工业工匠的“精神密码”。
热浪翻涌的淬火厂房里,一个身着深蓝色工服的身影正在研究工艺。二十多年来,他每天扎根生产现场,一丝不苟处理工件、身先士卒解决难题、追求完美改进工艺……日复一日,甘之如饴。作为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旗下山西平阳重工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平阳热处理公司民品工段长,杨祥辉以十年磨一剑的韧劲,以一辈子干成一件事的执着,立足本职岗位,一点一滴奋斗,成长为公司优秀技能人才。
热处理工序作为机械制造的关键环节,直接关系产品的性能和质量。杨祥辉深知责任重大,几乎是每天早早到岗,常常一忙就到了晚上。在他的努力下,公司热处理工件的合格率逐年提升。当被问到工作秘诀,他笑道:“每个工件都是活的,你得听懂它们在燃气炉中的每一个声音。”2024年,杨祥辉共完成25万件、约1.2万吨的工件加工任务,产品合格率达100%。
“如何破解技术难题,并将其应用到实际工作中?”这是杨祥辉常常思考的问题。多年来,他始终保持着对新技术、新工艺的敏锐洞察力,善于在多重难题里发现突破的关键点。有次,他接到破解缸筒圆度变形超差难题的任务——0.18毫米的变形,对产品质量造成了影响,阻碍了下道工序的顺利开展。面对困难,杨祥辉带领团队成员和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一头扎进现场。他们查阅大量技术资料,深入分析问题根源,从理论到实践进行全方位探索。当多次调整试验方案后,他和团队成员商量着:“试一下降低升温速率,再进行阶梯冷却,把热应力降低,看看行不行?”此次热处理工艺的改进,成功解决了缸筒圆度变形超差问题,为生产的顺利开展争取了时间。这项成果斩获山西省2021年度QC成果一等奖时,杨祥辉正忙着研究新工件的热处理工艺。
液压支架中销轴的加工质量,对液压支架井下作业的安全保障至关重要。此前的工艺是,从燃气炉中取出的销轴,成堆且密集地摆放在淬火料盘上,但处于中间位置的工件,在冷却完成度上总是欠一点“火候”。为解决这一问题,杨祥辉带领团队成员集思广益,在淬火料盘上玩起“金属积木”,独创垫条分隔术,以此增加工件间隙,进而提高产品质量。由此形成的《PY608支架销轴热处理工艺优化》获得2022年山西省国防科技工业“五小”竞赛优秀成果三等奖。
热处理工段涉及高温、高压等危险因素,安全风险高。“要避免麻痹心理,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穿戴好劳保用具。”杨祥辉的安全“碎碎念”已成为工段背景音。他还定期组织班组人员学习,让安全操作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他的严格管理下,工段多年来从未发生过一起重大安全事故。
面对燃气炉中的冉冉火焰,杨祥辉思索着,“这团火怎么能再利用一下?”他认真摸索、深入思考,凭借着多年的工作经验,通过优化热处理工艺、提高设备热效率、优化生产管理等方式,成功让“车间热能”转换为“节约效能”。2024年,他带着团队在烈焰中“抠”出10.5万元燃气费,助力公司实现降本增效目标。
当晨光再次漫过热处理车间的天窗,杨祥辉已提前半小时到岗。“‘把工匠精神融入每一个工件’是我的工作信仰。未来的路还很长,我要把热处理工作当做毕生的事业。”面对荣誉和称赞,杨祥辉始终保持着一颗平常心。(刘怡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