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琴
净零框架修正案草案是决定航运业未来至少10年技术投资方向的全球性法规,正因如此,其通过与否牵动着各大利益体的神经,甚至招致美国不惜以五大制裁措施阻扰该框架通过。不过,绿色转型已成为航运业共识,这一进程难以阻挡。
国际海事组织(IMO)净零框架是航运业深度脱碳的制度性起点,将重塑未来全球航运业的监管格局。该框架通过后将在16个月后强制实施,所有成员国均需遵守。为使船舶合规,航运企业必须通过使用替代燃料、加装后处理装置等措施进行减碳,如果不能达标则需缴纳不菲的费用投入净零基金,而相关的研发投入在未来10年更将超过5000亿美元。其中涉及的投资、“罚金”均为真金白银,而且数额巨大——这也是关于净零框架的博弈如此激烈的重要原因之一。反对者质疑其成本与法律基础,甚至祭出制裁大招;赞成者着力联合最多的力量进行舆论造势,并承诺框架通过后取消地区性碳税方案。这场围绕全球航运碳定价机制的博弈,已远远超越环境政策的范畴,而成为一场涉及地缘政治、经济竞争与全球治理理念的角力。
美国此次高调反对净零框架,并非孤立行为。从退出《巴黎协定》到在多边场合屡次弱化气候承诺,美国在气候议题上的战略收缩已形成惯性。而此次美国“联合声明”中提及的港口限制、签证制裁、商业惩罚等措施,更是将气候问题“武器化”,以经济和安全手段胁迫他国,试图扭转国际规则制定的方向。这种做法,不仅削弱了全球气候合作的信任基础,也在事实上将气候议题推向“阵营化”边缘。
全球航运业的碳排放具有典型的“跨域性”,若IMO净零框架未能通过,欧盟很可能强化其区域性碳交易体系(ETS)与海运燃料法规,其他国家也可能纷纷推出各自的碳税政策。届时,全球航运将面临规则碎片化、监管重叠、成本攀升的混乱局面,反而对包括美国企业在内的全球航运经营者不利。
在这场博弈中,不少航运巨头的表态也颇具深意。他们并非反对减排本身,而是质疑现有框架的“公平性”与“可操作性”。这说明,业界担忧的并非“是否减排”,而是“如何减排”。好的环保政策不仅需要政治雄心,也需要技术可行性与经济合理性。这也提醒相关方,在激励机制有力、转型路径明晰、资金使用透明等方面进行更多优化,提供更多保障,构建一个既能体现减排雄心,又能兼顾各国发展阶段与产业现实,公平而有效的全球治理机制。
全球航运业已走到绿色转型的十字路口,如果没有全球统一的规则框架,行业将陷入标准混乱、投资迟疑、技术路线不明的困境,最终损害的是整个产业的竞争力与可持续性。任何国家试图以单边主义阻挠国际合作,都难以真正如愿。希望各方在分歧中寻找共识,在对抗中选择共建,让净零框架真正成为推动行业绿色转型的强大“引擎”,使航运业在应对全球气候问题中成为负责任的中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