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继英
今年是我在武汉独自度过的第七个秋天。都说武汉的秋天宛如一位神秘大咖,来得迟疑,去得匆忙。当第一阵带着凉意的风穿透长达五个月的暑气,当楼下的桂花香越发浓郁,我知道,秋天终于来了。
在武汉,这样的日子太过珍贵,我也等待了太久,必须用一场庄重的仪式来迎接它。在厨房那一方小小的暖光里,我突然想到,那就做一款栗子风味的提拉米苏,来留住这个秋天吧。
制作过程,宛如一场充满仪式感的秋日修行。
先做栗子酱,这是灵魂所在。我不愿简单地用水煮,而是取了些红茶,与去壳的栗仁一同慢煨。茶叶在沸水中舒展开来,将其特有的醇厚与一丝若有若无的蜜韵,注入栗子的肌理。煮好的栗子,捞起时已染上淡淡的茶色,氤氲着果木与茶香。将它们与少许红茶水一同倒入破壁机,轰鸣声中,化作一团细腻而温润的棕黄。而后,将这栗泥置于锅中,加入零卡糖、淡奶油与黄油,用小火耐心翻炒,当锅中的混合物最终抱团成酱,栗香便从这一方小小的锅中飘散在秋色中。
再制提拉米苏糊,这是决定口感的关键。马斯卡彭奶酪需提前软化,加入咖啡液后搅动至云朵般顺滑。最考验耐心的打发环节到了,这是一场温度与速度的博弈,绝不能停歇,蛋液变得蓬松、发白,体积膨胀数倍才算大功告成。将这浓稠的蛋糊与奶酪轻柔翻拌,一盆乳黄色、光泽柔润的提拉米苏糊便制作完成,其态其势,竟有几分东坡先生笔下“浪淘尽”后的大气与沉静,也有几分像我此刻的生活——在瞬息万变的城市里,努力构建出稳定内核。
组装环节,如同为这场秋日仪式落款。
我选用透明盖的盒子,好让这份层次分明的秋色一目了然。底层,是蘸取了红茶液的手指饼干,一秒正面、一秒反面,这里动作一定要快,否则它就会从深沉柔软变成黏腻湿润。随后,铺上一层提拉米苏糊,如此再重复一层,秩序井然。最后将剩余的栗子酱装入裱花袋中,轻轻挤压,金棕色的栗子酱便如秋风梳理过的麦浪,一丝丝、一缕缕地垂落、盘绕,堆叠出优雅的螺旋。这造型,恰似秋风吹过山野,卷起的层层波浪,这枚融汇了中西特点、家乡与他乡的“秋味”,便在武汉这间小小的厨房里,宣告完成。
它静静地躺在盒子里,没有意大利传统提拉米苏的张扬,舀一勺放入口中:顶上是栗子酱的绵密芬芳,中间是奶酪的丝滑浓郁,夹着浸润了红茶的手指饼干,在绵软中陡然释放出一抹微苦的茶香与咖啡酒的醇烈,各种滋味相互交织、融合,最终达到平衡。
奇妙的是,它分明是一道意大利甜点,那一刻,涌入我脑海的,却是这次中秋回家妈妈做的栗子烧鸡。它们何其相似——都是异质的融合,一个与肉汁为伍,一个与咖啡奶酪作伴,却都守住了栗子那温和而坚定的本味。提拉米苏的甜,是精致的、有距离感的,而它内核里那缕栗香,却像一束微光,瞬间穿透了所有浮华的表象,精准地照进了我心底关于家乡的柔软部分。
这一刻,厨房十分安静,只有窗外的城市灯火在悄然流淌。二十九岁,独在异乡,这些标签曾带给我焦虑。而这一枚亲手制作的栗子提拉米苏,像是一个味觉的锚点,让我忽然懂得,“带我走”的,不只是提拉米苏的浪漫誓言,更是这一缕顽固的、来自家乡的栗香。它告诉我,无论走了多远,我都可以用双手,为自己创造一份踏实而丰盛的温暖。
作者单位: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



前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