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刘志良 报道 11月3日,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正式印发《山东省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实施方案》提出,要以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为总抓手,以先进制造业强省建设为主攻口,充分发挥“链长制”提升价值链、延伸产业链、融通供应链、凝聚全要素的关键作用,做大做强新能源船舶产业集群,着力夯实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体系,为制造强省、海洋强省建设提供坚实支撑和强劲动力。
《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山东省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研发设计、工程总包、关键配套等环节补强提升,总装建造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沿链集聚一批龙头引领型和高成长型优质中小企业,形成一批国内外有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建成国内领先、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集群,打造成为我国环渤海地区船舶工业基地和全球领先的海工装备研发制造基地。
《实施方案》明确,海工装备领域,攻克一批满足国家战略需求的“国之重器”和关键技术装备,打造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海洋工程装备产品体系,海洋能源开发、海洋渔业、深海采矿、海上文旅、海上航天发射等新型海洋工程装备领域形成新的领先优势。
新能源船舶领域,开发一批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液化天然气(LNG)、甲醇、氨燃料等新能源示范船型,形成自主可控的新能源船舶建造技术和核心配套产品,打造新能源船舶试点示范项目。
内河船舶领域,利用内河新能源船舶巨大市场机遇,推动内河船舶智慧化升级、自动化改造、标准化引领,构建集研发设计、整船建造、核心配套、船舶运营、报废拆解、设施保障等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条,提升济宁内河船舶产业集群品牌力和竞争力。
在区域布局方面,《实施方案》提出,按照“主业突出、区域协同、功能互补、集聚发展”的原则,优化“三核引领核心区”“多点支撑协同区”产业布局。核心区的青岛、烟台、威海三市加强联动协同,深度参与国际竞争,建成集研发、设计、材料、设备、服务等为一体的产业链体系和产业高地。协同区的济宁市、东营市、潍坊市、淄博市、日照市、滨州市等地发挥产业基础优势,聚力做强内河船舶、船舶与海工装备配套等产业。
《实施方案》提出,要深入落实工业和信息化部与山东省政府战略合作协议,以推动海工装备高质量发展在山东省先行先试为牵引,聚焦提升船舶与海工装备产品、技术、企业、链条、集群等产业生态体系,优化推进路径,强化政策支持,加快提升价值链、延伸产业链、融通供应链、凝聚全要素,实现全省船舶与海工装备产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实施方案》还明确了五项重点任务:一是加快产业创新突破,提升优质产品引领力,着力打造高端海工装备“山东样本”;差异化发展高技术新能源远洋船舶;持续提升产业链配套能力。二是实施新能源内河船舶“建链强链”工程,提升产业绿色智能协同力,提升内河船舶研发总装能力;加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和升级改造;推进内河船舶行业标准化建造。三是强化战略科技力量,提升产业发展创新力,建设高水平创新载体;支持产业重大技术创新。四是推动产业链群联动,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精准开展产业链招商。五是优化产业链服务,提升产业保障支撑力,健全金融链支撑机制;推动人才链产业链深度融合。
《实施方案》还提出了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要素保障、压实工作责任等保障措施。